|
|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版 次:1
页 数:287
字 数:178000
印刷时间:2017年02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57822
所属分类:
图书>文化>世界各国文化>东方文化
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走访日本的观察和记录,用作者的话说,这册谈论日本的小书,既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旅游指南,只是个好奇的读书人“行万里路”时的随笔札记。他抱持对“爱国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渐富裕的中国人,自信之余,也需自省,方才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本旅行笔记,正可谓做到了这点。此次增订,对两辑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鲜出炉”的四国之行。作者“越来越怀念那种个体的、可辨认的、有温度且有感情的学术交流,以及那种剑及履及的低调的学术合作与教诲”,也借此“向多年前启迪过我的日本文化或帮助过我的日本学者致意”。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二、三、五、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 录
增订版序
初版序(夏晓虹)
辑 东游小记
窗外的风景
东京的古寺
木屐
“初诣”
烟雨佛寺
踏雪访梅
新年音乐会
东京之“行”
伊豆行
辑二 阅读日本
扪碑记
招魂
汤岛梅花
神舆竞演
历史文化散步
从东京到江户
文学碑
西乡铜像
开国纪念
“教育”
“厕所文化”
辑三 东京读书记
小引
文库文化
教养新书
讲座学术
神田书肆街
丸山“福泽”
大学百年
日本论名著
东洋学系谱
作为“乐谱”的丸山真男
辑四 结缘小集
今夜料睹月华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
春花秋月杜鹃夏
共同研究是否可能
附录:共同研究的基础(中岛碧)
丸尾教授的“年头诗”
附录二:年头诗(丸尾常喜)
次会议和本新书——追怀丸山昇先生
附录三: 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燕山柳色太凄迷——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
从鲁迅出发
“失败的英雄”
辑五 四国行
城市与大学
古迹与名胜
文学碑与纪念馆
阿波舞与巡礼路
初版后记
前 言
东京的古寺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东京没有“古寺”。东京的寺庙本来不少,可经历江户时代的三大火事,再加上本世纪的关东大地震和美军大轰炸,难得见百年以上的建筑。即便不计较多次的翻修与迁移,江户开府至今不到四百年,东京的寺庙能“古”到哪里去(《浅草寺史略年表》溯源到七世纪中叶,可屡建屡烧,目前的本堂是1958年落成的)?难怪许多到过京都、奈良的游客,对东京的寺庙不屑顾。半个多世纪前和 哲郎记录游览奈良附近古寺印象的《古寺巡礼》,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名著;淡交社正在印行的大型系列图录《古寺巡礼》,也以京都、奈良两地为主。手中有册角川书店编的《图录日本美术》,收录并简介被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的雕刻、绘画、工艺、建筑,是我游览古寺或博物馆时必带的“指南”;其中十六世纪以前部分基本与东京无缘。
谈论考古和艺术,“时间”具有绝对的价值。千多年前的佛像,不管多么粗糙,只要能流传至今,便有惊心动魄的魅力。“文物”之所以显得“古雅”,小半赖人力,大靠半天工。不必“嗜古之士”,般人都会对此类能引发思古之悠情的“文物”感兴趣。在这点上,东京是贫乏的──博物馆自然除外。对于曾经在长安城根拣过秦砖汉瓦、或者在西域路上遭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突出。
但如果换个角度,不从“考古”而从“历史”、不从“艺术”而从“人情”来品读,东京其实不乏值得游的“古寺”。叹息东京“古寺不古”者,大概忘了历史时间的相对性。倘若东京的古寺能帮助我进入历史,阅读我所希望了解的江户文化,那又何必过分计较其年龄?今日的东京,到处是高楼大厦,想追寻江户时代的面影,还真的只能借助这些不太古老的寺庙。“江户东京博物馆”固然让我动心,也给了我许多有关“江户”的知识;可我更愿意在香烟缭绕的寺庙边,抚摸长满青苔的石碑,似乎只有那样才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当初不大满足于“博物馆文化”,主要是考虑到其中凝聚了太多的专家的理性思考,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限制了自家想象力的发挥。野外作业有惊险,有失败,也有意料不到的“发现”──在专家或许不算什么,在我却可以陶醉好几天。精鹜八极,神游四海,尚友古人……觉醒来,眼前依然是东京的高楼大厦。既不感伤,也无惊喜,对自己笑笑,上图书馆去也。
很快地我就明白这里的陷阱:东京的“野外”其实点也不“野”,我的作业对象并非“原初状态”。寺是重建的,墓是重修的,碑也有不少是重刻的。除了地震和战争的破坏,还有重建时整理者有意无意的“歪曲”。常会诧异江户人为何不讲礼节乱搁石碑,事后想想,可笑的其实不是整理者,而是我之“信以为真”──呈现在我面前的并非“真正的历史”。明白了这点,“古寺巡礼”时便有了双重的考据任务:既考古人,也考今人对古人的理解。带上册“江户古地图”(此类图书甚多),还有安藤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在东京街头散步,不时会有莫名其妙的叹息或微笑。
相对于观赏文物时的“焚香顶礼”,摩挲路边饱经沧桑的石灯笼或者街角略为残缺的地藏菩萨,心情轻松自由多了。没那么多谦恭,也没那么多虔诚,用种通达而又略带感伤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和今人,思维自然活跃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古今对话中,“艺术美”逐渐为“人情美”所取代。所谓“线条”、“结构”、“韵律”等的思虑,实在抵挡不住佛家的“大慈悲”──起码在东京的寺庙里是如此。比如,位于目黑的大圆寺里,有尊很不起眼的道祖神像,在墙角的大树底下“乘凉”。此乃中国的行路神,在日本则专管儿童和爱情,故刻成男女合体“勾肩搭背”的浮雕。我不知道这对矮敦敦、胖乎乎、笑嘻嘻的小儿女组成的道祖神是否真有法力,瞬间竟把我“镇住了”。无暇借问作者是谁,也不想考据创作年代,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充满稚气的神像里,蕴含着对世俗人生的热爱、以及周作人所再三赞叹的日本之“人情美”。
东京寺庙之所以让我流连忘返,很大程度正是这种充溢其间的“人情”。不管是大名鼎鼎的浅草寺、增上寺,还是我居住的白金台附近的若干“无名”小寺,都是有信徒、有香火、有佛事、因而有生命的“活寺”。我很看重这点,这正是收藏丰富的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佛事,也见识了真真假假的信徒,自认对日本人有了进步的了解。这大概是我逛寺庙的大收获吧?
(初刊《中华散文》1995年1期)
初初看到《阅读日》(增订版)的书名,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那些陈平原先生过往作品中,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温和而坚韧的学者气质。他总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那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关于“阅读”,这听起来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但陈平原先生的笔触,总能赋予它全新的意义。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他对时代变迁中阅读方式的审视,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阅读载体,那些陪伴我们度过青葱岁月的书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又会如何解读当下我们面对的各种阅读碎片化、浅层化的现象?我期待的是,他能借由“阅读日”这个载体,串联起不同时期的阅读记忆,也借由不同个体在阅读中的体验,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更何况,这还是“增订版”,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必然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深化,或许是对当下某些阅读趋势的新回应,又或许是对早期观点的修正与补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慢下来”的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找回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乐趣,并在文字的海洋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陈平原先生的名字,总与“智慧”和“洞察”联系在一起。当我知道他有《阅读日》(增订版)这部作品时,我立刻联想到他过往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对社会人文的深刻理解。我推测,这本书的“阅读日”,并非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某一天”,而是代表着一种持续的、内化的阅读生活。陈平原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他不会用激昂的辞藻去说教,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如何梳理自己数十年来与书籍的缘分,那些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那些在人生关键时刻给予他启示的思想,或许都会在这本书中留下痕迹。同时,我也好奇,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他对当下文学创作和阅读生态的看法。尤其是在“增订版”中,他是否会提及近年来新兴的阅读形式,比如电子阅读、听书等,以及它们对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新认识“阅读”的真正价值,并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阅读空间。
评分终于等到《阅读日》(增订版)的上市,陈平原先生的书,总是能让人心头一震,又久久回味。虽然我还未及翻阅,但仅从书名与作者,便已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心中充满了期待。陈平原先生在历史、文学、教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其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我常在想,这位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又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他对“阅读”本身价值的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地与一本书对话。陈平原先生的书,总能提醒我们,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智者交流、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这本书的“增订版”也暗示着,在过去的基础上,一定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新的视角,这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经历了更多岁月沉淀后,对阅读的理解又将走向何方。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深刻、更独立思考的“人”的指引。
评分自从知道陈平原先生有《阅读日》(增订版)这部作品的消息,我的心中就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期待。陈平原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者的严谨与深邃,又不失对生活的热情与关怀。我无法想象他笔下的“阅读”,会是多么细致入微,又会是多么触及灵魂。我总觉得,他会把阅读这件事,写得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对话。这本书的“阅读日”,或许就像一个固定却又充满惊喜的约会,每一次翻开,都可能邂逅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看待“阅读”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角色变化。从少年时代的懵懂探索,到青年时代的求知若渴,再到中年时代的沉淀与反思,阅读是否也伴随着我们一同成长,一同蜕变?而“增订版”的出现,则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者必定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也许是针对当下阅读方式的变化,也许是对某些曾经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杯醇厚的茶,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在字里行间,让我重新找回阅读的仪式感,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理解,有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提到陈平原先生,总会想起他那种沉静而又富有穿透力的学术风格。我对他新作《阅读日》(增订版)的期待,不仅仅是出于对作者本人的崇敬,更是因为“阅读”这个主题本身,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的重要性。我猜想,陈平原先生在这本书中,大概率不会仅仅停留在分享个人阅读体验的层面,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他或许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阅读状态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那些被视为“经典”的文本,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的生命力。我特别期待,书中会包含他对“阅读”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毕竟,真正的阅读,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增订版”这个后缀,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陈平原先生一定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甚至是对一些曾经观点的修正与深化。或许,他会就当前社会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看法。总之,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对阅读本质的深刻追问,也是一次对我们当下精神生活状态的有力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