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塔利班
作者:[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钟鹰翔 译
ISBN:978722908704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印刷时间:2015-01-01
字数:字
页数:376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499g
定价:58元
内容简介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编辑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主义
你以为你了解 其实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著作
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详见媒体),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新一轮大国博弈
文摘
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克哈姆(Torkham)位于开伯尔山口的顶部,这里是一处边境驿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位于一道简单的栅栏两边。巴方一侧驻守着精神抖擞的边防军人,灰色的制服、靴子和头巾是他们的标志。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刚刚撤离完毕,笔者也踏上了回国的行程。不过,当时的托克哈姆关口却是栅门紧闭。带着一身的疲惫,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侧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国门再次打开。
突然,我的身后响起一片喧闹。只见一辆大卡车满载着圣战武装呼啸而过。那上面都是些异国面孔,有浅色皮肤的阿拉伯人、蓝眼睛的中亚人,还有几位东亚人模样的黑脸汉子。他们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圣战战士并无二致,只是头巾显得不大合衬。这群人全副武装,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从不离手。大家都在等着开关放人,我干脆和他们攀谈开来。这才发现其中竟然只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对普什图语、达里语和乌尔都语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张嘴进行翻译。
我遇到的这帮人中,有菲律宾来的摩罗人、苏联来的乌兹别克人、邻国的分裂主义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个国家。至于那位阿富汗人,则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党(HizbIslami)的成员。经过一周在训练营的辛苦训练,这群外国人准备到白沙瓦过,去看看家信、换身衣服或改善一下伙食。他们来到阿富汗的目的除了要和圣战组织并肩作战,还接受了武器、爆破和游击战方面的训练。日后他们返圣战回家乡之时,圣战也会一并前去。
同晚上,贝·布托总理在伊斯兰堡设宴款待新闻界人士。三军情报局负责人哈米德·古尔(KhamidGul)也是与会宾客之一。这位上校是军队中的头号伊斯兰分子,他对于苏联人的撤退感到无比振奋。笔者向古尔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如果古尔广招天下伊斯兰分子的举动不是玩火,那么到底谁才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这些分子会不会把恐怖活动带回自己的祖国·古尔的回答如下:“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场圣战。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这还是全世界穆斯林次组成同一个阵营。世界上已经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为什么穆斯林就不能团结在一起呢·”对于这些秉持着主义的穆斯林,笔者愿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称呼他们。虽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成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并非阿拉伯裔。
1986年,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连出三招,步步都是对付苏军的杀手锏,这些计划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首先,在国会的许可下,美方向阿富汗方面提供了大量FIM-92毒刺导弹,圣战组织因此有了击落苏军飞机的能力。同时,美国军事顾问也参与到圣战之中,为阿富汗人传授游击战的点点滴滴。此前,美方虽然一直力挺圣战组织,却从未向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制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国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达成协议,准备向苏联境内发动游击战攻击,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就是此次行动的目标。两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苏军供给的来源地。这个任务终落到了希克马蒂亚尔和他的武装身上。这位军阀是三军情报局为仰仗的圣战武装领导人。1987年2月,小队武装离开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过阿姆河进入塔吉克斯坦,并用火箭向当地村落发动攻击。这个新闻让卡塞兴奋不已。情报局长第二次对巴基斯坦进行秘密访问时,甚至身进入阿富汗境内·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一起检阅圣战组织的部队。【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从全世界招募伊斯兰分子前来巴基斯坦受训,进而参与抗苏战争。这本是巴方的一项计划,1982年来,三军情报局一直在推行这种政策,随着战争的进行,参与援助圣战组织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了支持的行列中。齐亚·哈克想巩固伊斯兰国家的联盟,同时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联盟的首领。同时,齐亚还计划将中亚各国拉进自己的阵营。华盛顿当局也希望整个穆斯林世界一起对抗苏联,这既是对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合美国利益。沙特阿拉伯则又得到了一次推广瓦哈比主义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用战争除掉瓦哈比派中的分子,可谓一举两得。
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没想到圣战组织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经慢慢从苏联方面蔓延到本国政府和美国身上。为了吸引伊斯兰分子,巴基斯坦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愿意参加阿富汗圣战,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的巴基斯坦使馆拿到签证。巴方的号召在中东引起了热烈回应。穆斯林兄弟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招募了大批兵员,投赴阿富汗前线。这些中东志愿军一来到巴基斯坦,旋即受到三军情报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党的热情迎接。主人为客人安排好了食宿和军事训练课程,鼓励他们加入阿富汗圣战组织,其中好的选择当然是阿富汗伊斯兰党。沙特情报部门为期间的费用埋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罗瓦把这宗交易形容为“沙特、穆斯林兄弟会和阿富汗伊斯兰党三方合作的冒险,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则是他们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3.5万名分子离开自己在中东、北非、东非、中亚或远东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接受战争的洗礼。此外,还有几万名外籍分子来到巴阿边境,在齐亚政权资助的宗教学校里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万名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战争搭上了关系。
分子们的巴阿之旅往往开始于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内的训练营里,在这些地方,他们彼此相识,一起学习、受训,后一齐上战场。期间,各地的分子在战略和意识形态上互通有无,结成了战斗友谊,这让他们在未来受益匪浅。这里就是伊斯兰主义的大学课堂。除了这里,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术场所能够聚集这么多的分子。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是苏联解体的影响更大,还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义·是穆斯林之间的串联让人震惊,还是中欧的解放和冷战的结束更具影响力·”【157】1993年,几名出自阿富汗训练营里的武装分子策划袭击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这一行径惊醒了美国人。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曾写道:“战争让各种伊斯兰势力团结到了一起,他们要对非穆斯林发起攻击。同时,无数的武装分子从战争中成长起来,训练营、后勤供应线等也因此建立。战争扩张了伊斯兰组织之间的人事和组织联系,提供了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导弹。重要的是,这些伊斯兰组织获取了自信。他们自信能从一次胜利走向下一次胜利。”【158】圣战分子认为,既然一场圣战能摧毁苏联这个大国。他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场圣战将另一个大国击倒在地,顺带把本国的政府一并推翻。圣战分子显然认为苏联的败退完全由于自家之力。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有着复杂的内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过是来自外部的一击而已。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的祸端起于萧墙之内,而分子则觉得那是伊斯兰的胜利。的胜利让分子欢欣鼓舞,伊斯兰教曾在七、八世纪的200年间横扫全世界,辉煌的过去似乎又要重演。分子认为,只要一代战士能够不畏牺牲、献出热血和生命,一个新的乌玛世界就会再次降临人间。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配上沉稳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它和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放在一起,显得格外有分量感。那种内敛却有力的设计,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容的不凡。拿到手里,分量也恰到好处,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硬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不是那种一摸就掉渣的廉价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印刷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和做笔记,也不担心书脊会开裂。这本书的实体版本,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绝对称得上是精心打磨的出版精品。它散发出的那种“正版”的可靠气息,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因为它本身就建立了一种仪式感,让你尊重作者和出版方付出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每一次拿起,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我花了差不多两个周末的时间才把这本书啃完,说实话,阅读的体验跌宕起伏,远超出了我原本对一本“畅销书”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超,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枯燥的背景资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编织成一张引人入胜的大网。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他的节奏,那些专业名词和历史背景层出不穷,让人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一旦适应了那种独特的叙事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你会发现,作者不是在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在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度思考。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那些微小的场景描写,往往能瞬间将你拉入到那个特定的时空氛围之中。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某个段落的精妙措辞而停下来,反复咀咏读上好几遍。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要求你付出努力,但回报你的,是知识深度和思想广度上的巨大拓展。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我原以为这类题材的书籍,多半会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叙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无论立场如何鲜明,都被刻画得立体而矛盾。他们并非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自己的挣扎、恐惧、信仰和软弱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灰色地带时的那种克制与客观。他没有急于对任何一方进行价值审判,而是将那些艰难的抉择、痛苦的权衡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处理方式,迫使我不得不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对错”的理解变得更加审慎和复杂了。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激发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工具书,这种思考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社会化需求”——大家都说它好,我不想落伍。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带来的价值远非满足社交谈资那么简单。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是那种需要你拿出笔记本做重点标注的级别。书中引用的数据、案例和理论支撑,都经过了极其严谨的考证,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上的巨大投入。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过去模糊的概念,现在能用一套全新的、更具逻辑性的框架去理解了。特别是在分析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提供的多角度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信度”和“深度”,它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畅销,更像是一种信息时代的必需品,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坚实、更少偏见的认知基础。
评分从一个纯粹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控制简直是大师级的。虽然内容厚重,但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片段或者极简有力的总结,如同在紧张的音乐中加入了恰到好处的休止符,让读者有机会喘口气,整理一下思绪,然后带着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下一波信息洪流。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凌晨两点多,就是被那种“必须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的强劲驱动力牵引着。这种节奏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冗长的历史梳理和理论阐述,变得如同情节紧凑的小说一般引人入胜。这种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作者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本书的流畅性,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才是它真正能成为“畅销”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