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
ISBN 978-7-01-019365-6
定价:3.00元
人民出版社
在线试读(节选):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z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diyi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z广和z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z厚重、z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s经”。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z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z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z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diyi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diyi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diyi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z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z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z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同志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透着一股庄重而不失现代感的气息。尤其是那个32开的尺寸,拿在手里分量适中,既方便携带翻阅,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我特别注意到扉页上的印刷工艺,文字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质感结合得非常完美,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性文献的集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装帧上的匠心,似乎也在无声地向读者传达着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历史意义。我个人对于书籍的外在形态向来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整体视觉效果和触感,完全符合我对一本重要文献应有的期待,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提醒着人们所珍视的理念和历史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体现了传统出版的严谨与现代设计的流畅感。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字体选择和字号的搭配也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没有出现那种常见的视觉疲劳感。在处理那些引文和注释时,编辑团队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行距进行区分,使得文本的层次感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关键段落的版式处理,往往能通过空间的巧妙分割,自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最重要的地方,这是一种高明的“视觉引导”,而非生硬的强调。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引领你穿越复杂的思想迷宫,每一步的停顿和指引都恰到好处,让人感觉阅读过程无比顺畅且富有条理。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精准,这对于一篇重要讲话记录来说至关重要。讲话原文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起伏和逻辑的递进,被文字有效地捕捉并重现了出来。阅读时,我仿佛能够听到讲话者在现场的语调变化,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现场重温”。尤其是一些富有号召力的语句,在书页上呈现出来时,那种力量感是穿透纸张的。这种阅读的沉浸感,很难在许多简单的电子文本中获得。这充分说明了专业编辑和校对人员在还原现场精神状态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将一份官方记录转化成了一份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载体,让读者能够真正地“听”到历史的声音。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所展现出的学术态度,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宣传材料的范畴。它所呈现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高度凝练、逻辑严密且富有穿透力的风格,每一个词汇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准无误地传达出其背后的深刻内涵。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那些宏大叙事和精妙论断所吸引,迫使你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并非是那种轻易翻阅就能领会其全部精髓的作品,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和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个标点符号。对于致力于深入理解相关理论框架的人来说,这种毫不含糊、直击核心的文字表达方式,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思想基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某个特定时间点的重要声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可能。通过阅读这些精炼的文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到一种核心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和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它像是一面棱镜,将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与坚如磐石的理论基础折射得井井有条。这种“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感,使得读者在面对当代社会诸多挑战与纷繁思潮时,能够迅速找到一个可以参照和依靠的理论坐标系。它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其提供的理论工具箱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是任何肤浅的评论文章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是通往深刻理解的一条笔直通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