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
ISBN 978-7-01-019365-6
定价:3.00元
人民出版社
在线试读(节选):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z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diyi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z广和z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z厚重、z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s经”。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z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z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z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diyi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diyi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diyi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z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z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z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同志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朱红色的封面,沉稳又不失庄重,映衬着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有力的光泽。纸张的质感摸上去相当考究,厚实而细腻,想必是经过精心挑选,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32开本拿在手里,分量适中,既不会因为太小而显得局促,也不会因为太大而显得笨重,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旅途中细细品读。书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展,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扉页和封底的处理,都体现了一种对文本本身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一拿起书就感受到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仿佛握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达到了出版界的一流水准。墨迹的清晰度和均匀度令人赞叹,即便是最小的脚注和引文,都印得锐利分明,没有丝毫的洇墨或重影现象。装订方面,采用了精良的线装结合胶装的方式,使得全书可以平摊在书桌上,这对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个福音,不必再费力地去按住书页的两侧。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段落的引用处,字体略有变化,这种细微的处理方式,无疑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层次感,引导读者的视线自然地聚焦于核心论述之上。这种对细节的苛求,体现了出版社在知识传播上的严谨态度,让人对书中所承载的理念也因此更加信任,感觉每一页都经过了反复的校对和打磨。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通常更关注书籍的叙事流畅性和语言的艺术性,而这本册子的呈现方式,则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的结构如同精心雕琢的建筑构件,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逻辑严密,过渡自然,仿佛是将一系列精炼的论点像搭积木一样精准地堆砌起来。阅读它,更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考察他如何用最坚实的材料,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清晰的知识体系。书中的符号和引文标记使用得极其规范,体现了学术著作应有的克制与权威。虽然内容本身可能偏向理论探讨,但这种排版和版式上的稳定感,反而为理解那些较为深奥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锚点”,让人能更稳定地抓住其核心脉络。
评分我个人对收藏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出版物情有独钟,而这本小册子无疑是近期收藏品中的亮点之一。它的尺寸设定(32开)在众多纪念性出版物中并不常见,反而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便携性学术”的韵味,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片段式的研习。外封的材质选择,略带哑光的处理,避免了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使得它在任何光照条件下都能保持一种沉静的姿态。另外,书中对日期和场合的标注(如2018年5月4日)被处理得非常精妙,既突出了其历史时间节点,又没有喧宾夺主地破坏整体的阅读节奏,显示出设计者对“纪念”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既要铭记,又要聚焦于文本本身的力量。
评分从装帧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力量,它避免了过度花哨的装饰,将所有的视觉焦点都引向了文字的重量感。封面的留白处理非常具有东方美学的意境,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哲学韵味,让你在翻开之前,会先在视觉上进行一次深呼吸。装帧的工艺细节,比如边缘裁切的平整度,甚至是内页的裁切口,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印刷品,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手持这本书,能明显感受到它在质量上的高投入,这无疑是对其所承载思想价值的最高敬意,也使得它在众多同类纪念品中脱颖而出,具有了极高的收藏与研究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