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8518
条码:9787511888518
图书名称:中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研究
定价:36
作者: 韩丽欣 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 2015-12-1
内容
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曲折,以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探索期、复兴期、飞跃期,30年的发展使慈善组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慈善组织在第4个十年,并没有理所当然地进入成熟期,2011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前后几年发生的慈善丑闻暴露了诸多问题,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进入了“整顿期”。慈善丑闻频繁触动大众神经的根本原因在于慈善组织发展的规范化困境。现有的主要慈善法律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和法律位阶较低的社会组织三大条例,专门的慈善法至今还未出台,慈善组织发展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法治化的治理方式予以解决。慈善组织的治理是指通过组织章程、法律法规、第三方监督和评估与社会监督等手段,落实慈善组织机构的职权与职责,分配和慈善组织相关的权力、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对慈善组织的规制。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是指以法律手段规制慈善组织,把慈善组织的治理纳入法律的框架中,实现规则之治。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慈善
(三)我国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和遭遇的“瓶颈”现状
(四)就学科角度而言,法学研究的欠缺
二、研究现状
(一)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研究
(二)慈善组织的相关研究
三、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慈善、慈善组织的概念界定、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一、慈善、慈善组织的概念界定
(一)慈善、慈善组织
(二)与慈善、慈善组织相关联的概念
(三)慈善组织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慈善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一)中国慈善文化的传统资源
(二)西方慈善文化的源流与特征
(三)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较及对近现代慈善事业的影响
第二章慈善组织的特征、类型划分和资金运作状况
一、慈善组织的特征总结
(一)慈善组织与公益组织等相关组织的关系
(二)慈善组织的特征
二、慈善组织的类型划分
(一)慈善组织的一般类型划分
(二)慈善组织的理论类型划分——以马克斯·韦伯类型化研究为视角
三、慈善组织的资金运作状况
(一)中国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
(二)中国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
第三章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基本问题
一、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理论
(一)治理理论
(二)法治理论
二、慈善组织治理中自治与法治的关系
(一)慈善组织的自治
(二)慈善组织治理的法治化
三、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二)慈善组织外部治理的基本框架
四、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原则
(一)人道主义
(二)保障人权
(三)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
(四)公开透明
(五)参与原则
第四章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主体制度的法治化
(二)中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财务制度的法治化
第五章中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的法治化
一、中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的错位与缺位
(二)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的无效与缺失
(三)社会大众和媒体网络监督缺乏理性和长效性
二、中国慈善组织外部治理法治化的思路
(一)政府和慈善组织行政法律关系的法治化
(二)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治化
(三)受益人和慈善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治化
第六章中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的制度构建
一、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治理法律体系
(一)中国现有的慈善法律法规
(二)中国现有的关于慈善组织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慈善组织治理法律体系的完善
二、建立和完善权利保障制度
(一)监督权的保护
(二)知情权的保护
(三)隐私权的保护
(四)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保护
三、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制度
(一)政府常规的年度检查监督制度
(二)政府外部审计监督制度
(三)政府税收监督制度
(四)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
(五)社会大众和媒体网络的监督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一)行政法律责任
(二)刑事法律责任
(三)民事法律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多体现在它对于“法治化”这一概念的精细拆解和具体应用上。它并没有将“法治化”简单理解为“法律条文的完善”,而是深入剖析了包括透明度、责任追究、决策民主化、专业化管理等一系列构成法治化治理的要素,并尝试将这些要素与中国慈善组织在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内部治理结构”的论述,它详细分析了理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责任和运作规范,以及如何在组织章程中体现这些要求。书中还探讨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如何让慈善组织的运作更加透明,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这一点在中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对慈善组织募捐、资产管理、项目执行等关键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基于对中国慈善领域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法律的眼光审视慈善”,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全新框架。
评分让我颇感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税收政策对慈善组织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政策,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书中对“非营利组织法人登记”和“公开募捐资格审批”等程序性问题的分析,也为有意成立或参与慈善组织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了解其中的法律要点和注意事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社会责任投资”等新兴慈善模式的法律视角解读,这表明作者并非墨守成规,而是紧跟时代发展,关注慈善领域的前沿问题。书中对“慈善信托”的深入研究,更是让我对这种灵活的慈善工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其设立、管理和终止的法律流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法律风险和机遇。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法律框架下,为理解和参与中国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份厚重的参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翻阅了目录,尽管书名点明了“中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研究”,但它所探讨的视角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和深入。首先,它并未止步于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和分析,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追溯中国慈善组织治理的法律渊源,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了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对慈善组织运作的影响。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因为很多研究往往直接切入当下,而忽视了历史的积淀。书中对古代宗族互助、寺庙慈善等民间慈善形态的法律属性的探讨,以及近代以来慈善组织法律地位的演变,都为理解当下法治化进程提供了深刻的背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受益人权利”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案例,分析了受益人在慈善活动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其合法权益。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慈善组织运作并有可能参与其中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视角。同时,书中对国际慈善组织治理的比较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慈善组织法治化可以借鉴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国际化,也更具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在“法律赋权与法律约束”的辩证关系上,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了法律在保障慈善组织独立运作、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必须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以确保慈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书中对“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评估”的法律依据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内部控制和合规性审查”的章节,它详细列举了慈善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这对于任何一个慈善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最后,书中对未来中国慈善组织治理法治化发展的展望,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并对未来的政策走向和实践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著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虽然是学术研究著作,但并非晦涩难懂。它努力在严谨的法律分析和清晰的通俗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即使是对法律条文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法律概念的解释,例如“信托责任”、“公共利益”等,作者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进行阐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在慈善组织治理中的意义。书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关注出资人、受益人,还深入探讨了捐赠者、志愿者、政府、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慈善组织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平衡这些利益。这让我意识到,慈善组织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全的考虑。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更容易让读者记住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