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出版社:三秦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1814119
字数:46000
页码:21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重量:0.4kg
定价:29.80元
目录
序
须知单
先天须知
作料须知
洗刷须知
调剂须知
配搭须知
独用须知
火候须知
色臭须知
迟速须知
变换须知
器具须知
上菜须知
时节须知
多寡须知
洁净须知
用纤须知
选用须知
疑似须知
补救须知
本份须知
戒单
戒外加油
戒同锅熟
戒耳餐
戒目食
戒穿凿
戒停顿
戒暴殄
戒纵酒
戒火锅
戒强让
戒走油
戒落套
戒混浊
戒苟且
海鲜单
燕窝
……
江鲜单
特牲单
杂牲单
羽族单
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
杂素菜单
小菜单
点心单
饭粥单
茶酒单
内容提要
《随园食单》,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曾在某观察家用餐,诸菜尚可,饭粥却粗粝,我勉强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
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多不过6两。有人会问:不够吃怎么办?答案是:吃完再炒。
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
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者,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不能涮火锅……
《随园食单》,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
........与其他流行的现代烹饪书籍相比,这本《随园食单》白话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人情味”和“文人气”。它没有冰冷的量化数据和精确到秒的时间刻度,更多的是对厨师心性的描摹。袁枚先生谈论烹饪,仿佛在与老友促膝长谈,语气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庸俗的鄙弃。例如,他对那些“只求饱腹不求美味”的做法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率真和坚持个性,在今天的食谱中已属罕见。当我读到他描述如何挑选鸡蛋或处理水芹菜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肃然起敬。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简单的烹饪,若能投入足够的专注和审美,也能升华为艺术。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的高度——一种对“雅”的追求,它鼓励读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家务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和文化自信。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和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向来推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时代风貌的文化载体。这本《随园食单》的白话重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乾隆年间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它远不止是一本食谱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的,是对生活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和对食材本味的尊重。我尤其欣赏译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那些充满时代局限性的描述所做的恰当“润色”。比如,书中描述的某些食材,在今日可能已经不易寻得,但译者巧妙地用当代相近的物料进行类比,这极大地增强了此书的可操作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某个简易的“煨”法来处理一道寻常的肉类,结果那肉质的酥烂程度和汤汁的醇厚感,完全超出了我以往的经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烹饪艺术,是与时间、耐心和对食材的理解紧密相连的,而非仅仅依赖于先进的厨具。这本书,无疑是重塑我对“家常便饭”定义的文化洗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烹饪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慢节奏生活的哲学熏陶。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袁枚的文字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停下来,用心去感受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循环。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论述关于“时令”的观点,强调什么季节吃什么菜,绝不违逆自然规律。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那种“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的随意性。译者对这种“顺天应时”的理念翻译得尤为到位,充满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菜市场的时令蔬菜,去体会不同节气食材带给味蕾的细微差异。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我的餐桌上,更蔓延到了我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上——更加注重基础、尊重本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做出一道惊艳的菜,而是如何过一种更精致、更有节制的生活。
评分这本《随园食单袁枚 白话版 烹饪餐饮古典名著 清朝的随缘食单书的菜品做法 重塑生活格调的文化藏书中华雅》的译本,初拿到手时,我着实被它古朴又不失亲切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清代文人袁枚那种将生活美学融入日常烹饪的洒脱态度。然而,原版的文言文对我来说,实在有些晦涩难懂,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注解才能窥见其精髓。因此,当看到这个“白话版”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拿到手后翻阅了几页,惊喜地发现,它不仅将那些繁复的古文转化成了流畅易懂的现代汉语,更在许多关键的烹饪步骤旁,加入了现代厨房操作的温馨提示。这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美食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份指南。它让我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那位才华横溢的袁枚先生在同一张案前探讨食材的奥秘。那种感觉,不是单纯学习菜谱的机械性,而是一种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的愉悦。光是阅读那些对火候、调味独到的见解,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对手中的柴米油盐产生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侧重于“分子料理”或国际化创新的食谱,它们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总感觉少了一份根植于土地的厚重感。而这本《随园食单》的白话重译本,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缺失。它将历史的重量感,通过清晰易懂的文字,轻轻地托举到了我的面前。我惊喜地发现,书中许多看似简单的家常做法,其实蕴含着极其高明的平衡之道,譬如对“咸淡浓薄”的拿捏,那是千锤百炼才能得出的经验。我尝试着不带任何现代工具的辅助,仅凭感觉去判断汤的浓度,这是一种对自身感官的重新训练。此书如同一个温和的老师,引导我们回归烹饪的初心,去感受食材本身的生命力,去体验创作的乐趣,而不是被复杂的流程所奴役。它不仅是厨房里的良伴,更是书架上提升个人文化底蕴的佳作,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沉浸在古典的韵味之中,达到了身心双重的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