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中文字型專書
以城市街道的文字風景,揭開字型設計的秘密
中文字型的日常美學 × 字體知識的拆解本事
一群年輕、自發的字型研究愛好者,因為對字型的著迷,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竄起的風潮。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下這些疑問,這本書裡都有解答;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疑問,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對原本視而不見的微妙事物,開始產生興趣。
為什麼賣章魚丸子的攤販都用勘亭流?康熙字典體怎麼會變成小確幸的代表字型?太陽花運動的標語字體有哪些?復刻字體如何成為新顯學?日星鑄字行的鉛字如 何變成電腦字體?你知道宮原眼科的招牌是老師傅王水河的圓體字嗎?哪一種字型看起來很霸氣?哪種字型看起來肉感淋漓?英雄片與科幻片愛綜藝體?……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於西洋文字設計裡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於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放眼所及的中文字,好比捷運站、火車站或是國際機場,到站指標、路線引導、樓層看板……,這許許多多中文字所呈現出來的、讓人產生印象的,是 一個有美感的車站還是一個紛雜無章的機場?台北的街景由哪些字型,簇擁出何種城市氛圍?源遠流長的廟宇中高掛的匾額、古老的紙糊燈籠,象徵台灣的百年風 華;活字印刷的鉛字體與手寫招牌字,有令人懷想的台灣古早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體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
到底應該選用楷體還是綜藝體?有什麼差別?康熙字典體又是怎麼從復刻字型界的王者,跌落為人人喊打、美感盡失的拒絕往來戶?經過對中文字型的拆解,我們從「字型盲」跳脫,成為對生活文字具有美感與敏銳度的文字使用者。
本書第一章,提出三個關於字型「功能性」的重要概念,這些問題常常出現在交通指標上。有時候使用字型牽涉的只是視覺美觀問題,但用在交通引導上,字體的表現或許攸關人身安全。
第二章,我們從字體散步開始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據觀察,台灣人愛的字體其實是楷書,而楷書作為漢字的正統,從唐朝流傳到今天,奠定漢字的樣貌。但楷 書不只牽涉中文字的寫法造型,其實楷書的美感也深深影響今天的印刷字體。要弄懂中文字型,不可以忽略楷書。值得玩味的是,中文字流傳到今日,書法與印刷字 體,怎麼會變成對立的兩端呢?探索衝突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字型的意義。
就像動物演化一樣,楷書是始祖,各式各樣的中文字體基 本上都帶有楷書的基因,但是近四十年,從日本吹來的一股旋風,使中文字的樣貌隨之巨變。在第三章,我們就要介紹這股新潮流與原本的漢字所激盪出來的成果。 面對這股世界設計潮流的衝擊,漢字的發展多元紛呈,有些吸納了現代設計的專長;另一些則有所反思,回到傳統中找尋養分。而它們都活躍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
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當然,它本質上也仍是一種科技產品。第四章,我們針對中文「字型」的科技 與產業面,來談談中文字型到底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作為一個創意與勞力密集的心血結晶,使用字體到底要不要經過授權?為什麼在電腦螢幕上看的,跟列印出 來的不一樣呢?雲端字型又是什麼呢?中文字型會如何發展?……更多問題的答案,邀請讀者們來細細探索。
这本关于中文字型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探索欲。“字型散步”这个词,一下子把我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想象一下,我们每天在街头巷尾、广告牌上、商品包装上看到的那些字体,它们真的就像是散步的精灵,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字体形态的观察角度,那种把印刷品和日常视觉信息当作活生生的文本来解读的方式,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字体设计原理讲解,更像是一场带着我们深入城市肌理的文化之旅。从古老的碑刻到最新的数字界面,每一个字体的笔画、结构、比例,都在讲述着时代的故事和设计者的心血。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新的眼睛,开始真正“看见”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为什么某些品牌的Logo会选择那种特定的衬线或无衬线风格,那种微妙的差异背后蕴含的情感温度是多么的不同。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字体学知识融入到轻松愉快的观察和体验中,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领域变得触手可及。对于任何一个对视觉文化、设计或者仅仅是对文字本身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拓宽了我们理解日常环境信息的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或者说是翻阅了一些片段),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在地感”和“生活化”。作者似乎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位置,而是像一个热心的向导,拉着你的手,走在充满文字气息的街道上。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最直白、最生动的故事来阐释复杂的设计概念。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字体在不同载体上表现力的探讨,比如一块斑驳的旧招牌上的手写体和现代电子屏幕上的宋体,它们在信息传达的效率和情感共鸣上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分野的。这种对比的张力,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对“清晰”和“美观”的定义是否过于单一化了。书中对传统书法精髓如何被现代字型设计所继承和转化的分析,尤其精彩,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冰冷的数字字符,也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血脉。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字体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与环境进行“视觉对话”的心灵指南,让人读完后,走路姿态都似乎变得更有章法了,步伐中都带着对周围环境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了一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节,再回到社会应用的反刍路径。我欣赏作者将“脸谱”这个概念融入其中,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脸谱,但用它来比喻字体的公共形象和辨识度,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每一个字型都有其特定的“面具”,它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性格和立场。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字型,如同精心绘制的脸谱,其背后的文化代码和设计意图清晰可见;而那些粗糙、随意的字体,则可能传递出一种更原始、更急迫的讯息。这种对字体“人格化”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开始想象,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报纸头条放在一起比较,它们在字型上的选择差异,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社会情绪的缩影。这种对字体背后社会学意义的挖掘,远超出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它触及到了符号学和文化史的层面。
评分坦白说,我对字体设计原本抱有一种“差不多就行”的态度,认为那更多是设计师的偏执。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像素、每一条曲线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工作量和严谨逻辑。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那些微妙的差异——比如,一个字体的“捺”脚是内收还是外放,如何影响了整体的稳定感;或者在同一句话中,不同词语采用不同字重时产生的节奏变化。作者对细节的苛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阅读内容,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被字体的“语调”所引导。书中对某些经典字体的历史演变进行的追溯,就像在看一部微缩的字体“族谱”,那些断裂、融合、涅槃重生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解谜式的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逻辑清晰,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学院派的僵局。它更像是一本给所有“文字使用者”的入门指南,而不是给专业设计师的教科书。其中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当下泛滥的“低质量”字型(那些为了追求个性而牺牲了可读性的产物)的讨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大量的文字流轰炸,能够清晰、有效地阅读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作者提供的“散步”方法论,鼓励我们慢下来,去分辨哪些字体是在“高效地沟通”,哪些只是在“喧宾夺主地装饰”。这种回归本质的探讨,让我对未来自己使用文字的场合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提升了我对美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负责任地去“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一个看似边缘的领域,提升到了关乎现代社会信息质量和文化品味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