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

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越绥 著
图书标签:
  • 婆媳关系
  • 家庭伦理
  • 情感故事
  • 亲情
  • 生活感悟
  • 家庭教育
  • 婚姻
  • 婆婆
  • 家庭关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1319
商品编码:278130288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

定价:25.00元

作者:黄越绥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221113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你跟婆婆处不来吗?常常说什么都错,做什么都不对?
  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个情况?
  婆媳,是世界上**的人际关系问题,说是家人,却又带点距离,稍一不慎,便容易引爆冲突!
  累积二十五年心理谘商经验、婚姻心理谘商专家──黄越绥老师,用她的专业知识和人生智能,教你如何在婆媳关系中找到平衡,让你从此不再为婆媳问题抓狂!

内容提要


  婆媳问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厨房到底谁由谁做主?
  谁的孩于教育方法才对?
  如何应对才不会误触彼此?
  媳妇如何在婆婆与先生这种三角关系中取得平衡,
  这些全都是一门大学问。
  所以,婆媳之间的;中突到底有没有解决之道呢?
  黄越绥老师说:“其实,方法无他,‘平衡’而已”
  本书提出常见的婆媳案例,佐以精辟解析,让你学到概念、掌握技巧,进而建立稳固的婆媳关系,营造愉快圆满的家庭!

目录


Part 1 婆媳,千古不变的女人习题
 1.婆媳过招步——知己知彼
 2.婆婆要当植栽者,媳妇要仿参与者
 3.养儿育女的跑道上,有婆婆支援真好
 4.一心四要点,婆媳不对立
 5.有称职的“第三者”,婆媳沟通没问题
Part 2 婆媳问题面面观
 6.生活习惯大不同,“将心比心”少冲突
 7.厨房真的只容得下一个女人?
 8.婆媳意见不同是正常,先“听”再“说”
 9.婆媳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请丈夫帮忙?
 10.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要如何与婆婆相处?
 11.拒绝婆婆的好意,态度要委婉坦诚
 12.媳妇的好要让婆婆知道
 13.与婆婆教养观念不同调——先静观其变,再对症
Part 3 手牵手,婆媳关系向前进
 14.婆婆过度介入夫妻生活时,该怎么办?
 15.尊重与理性,道不相同不冲突
 16.合理分配家用,理财有道不浪费
 17.夫妻争执在所难免,面对长辈干预要冷静
 18.当先生有外遇时,该如何找婆婆帮忙?
 19.停!聪明媳妇不在婆婆面前说老公坏话
 20.我的婆婆超迷信该怎么办?!
Part 4 嘴甜足永远不变的通则
 21.引赞美婆婆不等于拍马屁
 22.礼不在贵,在于送到婆婆心坎里
 23.送礼不用挑吉日,真情付出就好
 24.当婆婆的赞美意有所指——先观察,再反应
 25.当婆婆送来不适合的礼物——可婉拒,但有技巧
Part 5 给媳妇的20项贴心叮咛
 媳妇不能做的10件事
  1.莫强词夺理——理性与宽恕才是真正的美德
  2.莫自以为是——莫当自以为是的井底蛙
  3.莫存嫉妒心——具备睁只眼闭只眼的包容性
  4.莫惹是生非——重要的是聆听与保密
  5.莫强出头——不当夺权的陌生人
  6.莫搞分化——不要结合次要敌人打击重要敌人
  7.莫数典忘祖——文化传承之礼不可废
  8.莫依赖靠山——不要轻易祭出娘家牌
  9.莫找代罪羔羊——婆婆不是你的出气筒
  10.莫暴殄天物——礼物再不中意也是种纪念
 媳妇要做的10件事
  1.坦诚无惧——真诚才能让爱持久
  2.勇敢努力——勇于面对是智者
  3.虚心学习——学习是成长的不二法门
  4.心存感激——施比受有福
  5.人伦教育——千金难买三代情
  6.关照需要——礼多人不怪,适时送温情
  7.自我调适——打在孙身痛在婆心
  8.理性处事——罪不及妻奴,对事不对人
  9.成人之美——君子有成人之美
  10.和谐圆满——不一样的母亲,一样的情分

作者介绍


  黄越绥,菲律宾大学公共行政管理(MPA)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民族基金会研究员,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CA)会员,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AAMFT)会员,美国心理发展基金会(PAIRS)讲师,研究生毕业后,曾以资优讲师身份保送到哈佛大学深造,并参加各种心理辅导咨询课程的专业训练,在海外从事临床实务研究达六年之久。
  从事婚姻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之余,通过大学讲课、专栏、公开演讲及主持电台、电视节目及十余册的著作来推动两性平等教育,且每年定期利用寒暑假负笈北美洲,与单位及家庭婚姻心理咨询学术界做专业交流。
  著作:《婆媳牵万情》、《台湾婚姻档案》、《婚姻靠经营》、《怎样享受满分的婚姻》、《母女江山》等。

文摘


序言



图书简介: 书名: 尘封的旋律:失落的家族史诗 作者: 柳青川 出版社: 远航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族谱插页 页数: 720页 --- 一、 引言:迷雾中的呼唤 《尘封的旋律:失落的家族史诗》并非一部简单的家族编年史,它是一部浸润着时代烙印、承载着数代人隐秘情感与坚韧精神的宏大叙事。故事的主线围绕着长江边一座名为“清溪镇”的古老码头小镇展开,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动荡的年代,一直延伸至改革开放后的崭新世纪。 本书的核心,是深入挖掘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被边缘化的望族——“沈家”的兴衰荣辱。沈家世代以经营漕运和古籍修复为业,他们掌握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份记录着南方水系古老航道变迁的珍贵手稿。然而,这份荣耀与财富如同镜花水月,在战火、饥荒和政治运动的冲击下,逐渐分崩离析,只留下零星的记忆碎片和几座摇摇欲坠的祠堂。 二、 核心人物群像与命运交织 本书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人物群像,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命运的抗争者: 1. 沈怀瑾(第一代):沉默的缔造者 沈怀瑾是沈家漕运事业的鼎盛时期的掌舵人。他性格沉稳,深谙世事,却在面对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时,做出了一个影响家族百年命运的艰难抉择——以牺牲部分族产为代价,换取沈家血脉的暂时安全。他的故事探讨了“生存”与“道义”之间的永恒矛盾。 2. 沈婉清(第二代):被时代束缚的才女 沈婉清是怀瑾的孙女,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热爱文学和戏剧,却被传统家庭的枷锁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所困。她试图以一己之力重建家族文化阵地,但她的努力常常被时代的巨浪无情地拍打。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古典的哀婉与现代的挣扎,她最终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收集和整理那些散失的家族文献。 3. 陆行舟(第三代):漂泊者的回归 陆行舟是沈家旁支的后代,从小随养父母远赴南洋。他带着一身漂泊的风霜与商业头脑归来,目标明确:揭开家族没落的真正原因,并重新激活那些被尘封的产业。他的回归,如同投入古井的一块石子,激起了家族内部隐藏已久的矛盾与猜疑,也为故事增添了悬疑和商战的色彩。 4. 小荷(第四代):新生的记录者 小荷是故事的最后一位叙述者,一个在清溪镇长大、对老故事充满好奇心的年轻学者。她通过挖掘老物件、解读泛黄的书信,试图拼凑出祖辈们模糊的形象。她的视角,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盼,她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三、 历史场景的细腻描绘 作者柳青川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如椽的笔力,细致入微地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风貌: 漕运的黄金时代: 详细描绘了清末江河之上船只往来的繁盛景象,包括船工的号子、货物交接的规矩、以及码头帮派间微妙的权力制衡。 抗战时期的坚守: 集中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日据时期的文化抢救行动。沈家如何将珍贵的古籍藏匿于地窖、伪装成普通货物,以及为此付出的生命代价。 新旧思想的碰撞: 描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士绅家庭面对“打倒孔家店”思潮时的内部冲突,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自由的渴望与长辈对祖制的坚守。 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 清溪镇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内陆小镇,逐步向外开放,旧的记忆如何与新的商业逻辑发生摩擦与融合。 四、 艺术特色与主题深度 本书的叙事结构复杂而精妙,大量运用了“回忆套回忆”的手法,使得故事层层递进,如同剥开洋葱,每深入一层,都能发现新的真相。 主题深度探讨: 1. “根”与“流”的哲学: 家族的历史是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水滴,既有独立流淌的特性,又无法脱离整体的走向。作品深刻探讨了个人命运与家族责任的纠葛。 2. 沉默的传承: 很多重要的记忆和教训,并未通过口头相传,而是通过某种无形的方式(如一件旧物、一张字条的笔迹)传递下去,形成一种沉默的、非语言的传承力量。 3. 历史的修正性: 故事揭示了,历史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版本。陆行舟的回归,旨在修正家族内部流传的“美化版”历史,直面那些被刻意遗忘的耻辱与错误。 五、 结语 《尘封的旋律:失落的家族史诗》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鸿篇巨制。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对中国近现代百年变迁的一曲深沉的挽歌与赞颂。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埋于血脉中的记忆与精神,终将以某种形式,在新的旋律中重新奏响。读者在合上本书时,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家族的故事,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血缘的连接,更是历史责任的共同承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婆媳关系”这个传统意义上充满矛盾的话题。我一直以为,婆媳之间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因为婚姻而不得不产生交集,摩擦和不理解似乎是注定的。然而,《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许多普通家庭中,婆媳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亲近的真实故事。 我尤其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深深打动,书中描绘了一位婆婆,她起初对儿媳妇有着种种不适应,甚至有过一些小摩擦,但她并没有选择用抱怨和指责来度过,而是默默地观察、学习,尝试去理解儿媳妇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而儿媳妇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用自己的真诚和行动,一点点融化了婆婆心中的冰冷。这种双向的努力和付出,让我看到了“家”的真正意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血缘连接,更是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愿意为对方改变和包容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家人”的定义过于狭隘。有时候,那些在生活轨迹中与我们交汇,并愿意与我们共同承担生活重量的人,也能成为我们最亲密的家人。婆婆,作为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她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能放下偏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接纳,那么她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支持者,而不是一个永远的“外人”。 我曾以为,婆媳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婆婆的“开明”程度,或者是儿媳妇的“懂事”与否。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更是一种相互成长的过程。双方都需要放下固有的观念,学会换位思考,看到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不足。它让我意识到,幸福的家庭关系,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经营,靠用爱去浇灌。 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准备结婚或者已经身处婆媳关系中的人们,我觉得,任何对人际关系、对家庭情感有思考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家”这个概念,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愿意与我一同前行的人,无论他们是否与我有着相同的姓氏。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家庭关系的一些迷茫,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一下子就戳中了许多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可能遇到的痛点。《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婆媳相处之道,不如说它是在探讨一种更广义的“家人”定义。它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给某些关系贴上“外人”的标签?是不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还残留着一些不必要的戒备和隔阂? 我喜欢这本书里处理矛盾的方式,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去化解。书中的一些案例,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初期充满误会和不理解的婆媳,也能通过沟通和时间的沉淀,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让我明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而婆婆,是这个融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家人”的界限可以如此灵活和充满弹性。我们常常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认为只有血缘关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家人。然而,这本书却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愿意和你同甘共苦,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且真心把你当成自己人的人,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家人。 书中那些细腻的情感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家庭场景中。我看到了婆婆的唠叨中蕴含的关心,儿媳妇的独立中流露的尊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温馨的家庭画面。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婆婆的刻板印象,源于我们的先入为主,如果能放下这些预设,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婆婆”。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婆婆相处的技巧,更是一种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它鼓励我们打破界限,拥抱情感,用爱去连接每一个在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有所收获的书。

评分

在我看来,《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婆媳关系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和理解“家”的哲学散文。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真实故事,将“家人”的内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读。我一直认为,亲密关系中的“距离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跨越了原生家庭进入新家庭之后。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美化婆媳关系,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其中的复杂性。它承认,在家庭的融合过程中,确实会存在一些摩擦和观念上的碰撞。但它更强调的是,正是因为彼此是“家人”,所以才更需要努力去理解和包容。书中一些婆婆的转变,从最初的“看不惯”到后来的“心疼”,让我看到了情感的力量,看到了亲情在时间中的发酵。 我觉得,这本书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对“外人”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当我们选择敞开心扉,愿意放下身段,主动去建立连接,那么原本看似“外人”的人,也可能成为我们最亲密的家人。它让我意识到,家庭的温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创造的。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接纳”的意义。我们常常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但却忽略了我们自己是否也愿意去接纳对方的不同。婆婆,作为连接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的桥梁,她的角色其实非常微妙。如果能够以“家人”的心态去对待,用爱去沟通,那么很多不必要的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真正的“家人”不仅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一种情感的契约,一种愿意为彼此付出和承担的责任。它鼓励我们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家庭关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温暖和爱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家”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

我拿起《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是被它那种直击人心的标题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婆媳关系往往是婚姻中的一个“敏感区”,充满了各种潜在的冲突和不确定性。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暖和包容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婆媳”这个词汇,将其提升到了“家人”的高度,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去“讨好”或者“对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如何用真诚和理解去化解隔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片段,一位婆婆因为儿媳妇的生活习惯与自己大相径庭而感到不适应,但她没有抱怨,而是选择默默观察,甚至主动去学习儿媳妇喜欢的东西。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我看到了长辈身上难得的智慧和包容。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家人”这个概念,可以超越传统的血缘和姻亲关系。那些愿意和你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并且真心把你当作自己人的人,无论他们是谁,都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家人。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执着于一些表面的称谓,而忽略了情感的连接。 我曾经以为,婆媳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婆婆是否“开明”。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塑造的过程。双方都需要放下过去的成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初看起来“不对付”的婆媳,也能通过彼此的努力,最终成为最亲密的家人。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处理婆媳关系的“套路”,更在于它启迪了我们对“家”的理解。它鼓励我们用爱去经营,用理解去弥合,用包容去深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

《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家庭的构成,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尤其是婚姻关系,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家庭成员”,但这些成员,是否能真正融入,是否能被视为“家人”,却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检验的问题。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夸夸其谈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讲述了婆媳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亲近的全过程。我被书中那位婆婆的转变深深打动,她从最初对儿媳妇的挑剔,到后来看到儿媳妇的不易,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对亲情的理解和付出。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家人”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有时候,那些与我们有縁分,愿意与我们共担生活压力,并且真心接纳我们的人,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家人。婆婆,作为连接两个家庭的关键人物,她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能用“家人”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很多矛盾都可以消弭于无形。 我曾经觉得,婆媳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缘分”。但这本书告诉我,缘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经营和维护。它让我明白,幸福的家庭,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用爱去浇灌。它鼓励我们放下固有的偏见,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去理解,去包容。 总的来说,《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婆媳相处的智慧,更是一种关于“家”的深刻感悟。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家人,是可以跨越年龄、身份的界限,是用爱连接起来的。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