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仙艳 著
图书标签:
  • 苗族古歌
  • 苗族文化
  • 口头文学
  • 文学人类学
  • 民族音乐学
  • 少数民族文学
  • 文化传承
  • 文本研究
  • 民间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404
商品编码:27683712669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龙仙艳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2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116404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龙仙艳,女,苗族,1981年3月生于贵州松桃,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苗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贵州师大博士科研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过诗歌与散文,有诗歌译成英文,出版个人诗集《闹市里的白玉兰》。

目录

绪 论/1
  一、研究对象/1
  二、术语解释/12
  三、研究纲要/23
第一章 回溯与综述:苗族古歌的调查与研究/29
  第一节 苗族古歌调查与搜集/30
    一、苗族古歌调查/30
    二、苗族古歌搜集/40
  第二节 苗族古歌研究百年回眸/49
    一、国外研究概述/49
    二、国内研究概述/52
    三、《亚鲁王》专题/67
第二章 地域与主题:苗族古歌的分布和分类/79
  第一节 苗族古歌分布/80
    一、神意盎然之中部古歌/80
    二、巫风傩影之东部古歌/91
    三、战争浸染之西部古歌/102
  第二节 苗族古歌分类/109
    一、创世/110
    二、战争/112
    三、迁徙/114
  第三节 苗族古歌与苗族故事/120
第三章 歌词与民俗:苗族古歌的本文和仪式/124
  第一节 苗族古歌之歌/125
    一、古歌音乐研究概述/125
    二、苗族古歌曲调列举/127
    三、苗族古歌音乐性分析/132
  第二节 苗族古歌之词/135
    一、神话/135
    二、历史/138
    三、民族/143
  第三节 苗族古歌之俗/145
    一、田野点概况/146
    二、还傩愿程序/149
    三、古歌探源/151
    四、结语/152
第四章 唱者与听者:苗族古歌的呈现和接受/156
  第一节 苗族古歌之唱者/157
    一、歌师/159
    二、理老/163
    三、巫师/166
  第二节 苗族古歌之听者/170
    一、苗族民众/171
    二、世间生物/172
    三、鬼神/175
    四、亡灵/176
第五章 功能与传承:苗族古歌的田野民族志/179
  第一节 苗族古歌功能研究民族志/179
    一、田野点概况/180
    二、婚姻礼辞吟诵/183
    三、婚姻礼辞功能/187
    四、结语/192
  第二节 苗族古歌传承研究民族志/195
    一、鼓藏节古歌/196
    二、田野点选择/200
    三、格细鼓藏节/202
    四、鼓藏节传承/206
    五、结语/214
第六章 多元与共享: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216
  第一节 歌谣传承的地方性知识/216
    一、苗族丧葬的文化特质/216
    二、丧葬古歌的历史记忆/218
    三、丧葬古歌的文化传承/223
  第二节 歌谣禁忌现象探析/233
    一、苗族古歌禁忌/233
    二、歌谣禁忌探析/238
  第三节 歌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250
    一、文学人类学的研究理念/251
    二、文学人类学的本科教学/256
结 论/260
附 录 亚鲁王祭祀大典田野调查报告/264
参考文献/316
索 引/345
后 记/353


图目录
图1-1 亚鲁王研究学科分布情况/71
图2-1 苗族古歌的众神体系/85
图2-2 东部苗族古歌内容与唱诵语境/95
图3-1 巴兑吟诵还傩愿古歌及祭祀之红脸傩公、白脸傩母/154
图5-1 凤凰县两林乡代稿村地理位置/181
图5-2 ntad qub(解礼)、zhaot qub(成礼)场景布置/185
图5-3 黑脚苗地理分布情况/194
图5-4 苗族社区内储式社会流动/212
附图1 观音山工作站/279
附图2 亚鲁王灵柩前的巨幅芒就/281
附图3 妇女给战马喂稻谷/288
表目录
表0-1 不同学者对苗族古歌的定义/15
表0-2 巴兑雄和巴兑札的异同/23
表1-1 石启贵对东部苗疆古歌的搜集情况/32
表1-2 杨汉先对苗族古歌的搜集情况/33
表1-3 苗族古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择录/37
表2-1 中部方言区古歌集与主题/81
表2-2 东部方言区古歌集主题概览/93
表2-3 古老话演唱内容和场景/97
表2-4 西部苗族古歌中的战争题材古歌/103
表2-5 西部亚鲁古歌主题分布情况/105
表2-6 苗族日月神话举例/121
表3-1 三大方言区苗族迁徙古歌资料/139
表3-2 《吕洞山地区苗族史诗》对苗族分支分系的统计/140
表3-3 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东风村还傩愿流程/149
表5-1 东部方言区婚姻礼辞相关信息/186
表5-2 东部方言区苗族婚姻礼辞功能概览/194
表5-3 东部方言区苗族椎牛古辞列举/198
表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部方言区椎牛活动列举/200
表5-5 凯里市三棵树镇格细村鼓藏节活动流程/202
表5-6 格细村村民过鼓藏节原因/205
表6-1 东部苗族古歌演唱禁忌举例/237
表6-2 苗族古歌吟诵仪式与流程/245
表6-3 罗时光办丧时间安排/247
附表1 《亚鲁王》唱诵者信息/301
附表2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宝目年龄结构与文化程度一览/302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作品概述: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索苗族古歌丰富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将苗族古歌置于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记录历史、传承信仰、维系社会结构、塑造族群认同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者通过对大量苗族古歌文本的细致梳理与分析,并结合田野调查中的唱本实践,试图勾勒出苗族古歌在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中的变异与共性,以及它们如何在口头传承与书面记录之间形成独特的张力与互补。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视角。这意味着,研究者并非仅仅将苗族古歌视为纯粹的文学文本,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承载着特定文化意义的社会实践。从文学角度,本书关注古歌的叙事结构、诗歌意象、语言风格、韵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分析其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从人类学角度,则深入探究这些文学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宗教、伦理、情感等多元维度。 研究方法上,本书综合运用了多种学术工具。 文本分析 是基础,对搜集到的各类苗族古歌文本,包括口传片段、记录在纸张或布帛上的唱本、甚至是刻画在器物上的符号,进行细致的解读和比较。这其中涵盖了 叙事学 的方法,用以剖析古歌中宏大的创世神话、英雄史诗、家族迁徙的传说,以及日常生活的片段。 文化符号学 的应用,则帮助理解古歌中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意象,如特定的动植物、颜色、器物等,它们如何承载着苗族深层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同时, 田野调查 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深入苗族聚居区,与民间歌者、长老、普通村民进行访谈,观察古歌的实际演唱场景,了解唱本的制作、使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通过 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力图还原古歌鲜活的生命力,理解其在仪式、节庆、婚丧嫁娶等社会场景中的具体作用。 口述史 的方法也在此过程中被采纳,通过记录并分析个体或集体的口述记忆,弥补纯粹文本分析的不足,捕捉那些未被完全记录或在流传中发生变化的细节。 此外,本书也借鉴了 比较文学 和 比较文化学 的方法,将苗族古歌与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进行对比,寻找其普适性与独特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苗族文化在人类文化多样性中的位置。 历史学 的视角同样被引入,通过追溯古歌歌词中可能蕴含的早期历史信息,尝试重建苗族漫长而曲折的迁徙史、社会演变史。 研究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力求全面展现苗族古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创世神话与宇宙观: 苗族古歌中,关于天地开辟、万物生成的创世神话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神话的叙事模式、核心意象(如盘瓠、蝴蝶妈妈、巨树等),探讨它们如何反映苗族对宇宙起源、生命轮回、自然秩序的理解。这部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苗族深层的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 历史记忆与迁徙叙事: 苗族历史上曾经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古歌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这些迁徙的记忆。本书将分析这些叙事,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真实与神话元素的交织,探讨古歌如何成为苗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帮助族群维系身份认同,并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找到精神寄托。 英雄传说与社会规范: 许多苗族古歌歌颂了英勇的祖先、部落的创建者或反抗压迫的英雄。本书将考察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分析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这些故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苗族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英雄崇拜。 婚恋习俗与家庭伦理: 苗族古歌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描绘。本书将通过分析这些歌谣,揭示苗族传统的婚恋观、求偶方式、婚姻制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探讨古歌在传承和维系家庭伦理方面的作用。 祭祀仪式与宗教信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古歌在这些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歌仪。本书将考察与祭祀相关的古歌文本,分析其在仪式中的功能,探讨古歌如何成为连接人神、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信仰体系中的作用。 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苗族古歌对于维系民族认同、传承独特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书将探讨古歌如何塑造苗族的“我们”意识,如何抵抗外来文化的同化,以及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部分的研究也触及了文化保护与发展等当代议题。 唱本的物质性与口头性: 本书将特别关注“唱本”这一物质载体,分析其材质、书写方式、保存状况,以及它与口头演唱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唱本的形态变化,可以折射出苗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与演变。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口头传承的动态性,分析古歌在演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创新与遗忘,以及这种动态性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学术价值与贡献: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出版,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部系统、深入、多维度的苗族古歌研究成果。 深化苗族文化理解: 本书通过对苗族古歌这一核心文化载体的深度挖掘,能够极大地增进学界和公众对苗族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传统的理解。 拓展文学人类学视野: 本书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具体个案,为文学人类学在研究非西方口头传统和文学形式方面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也为文学人类学与其他学科(如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苗族古歌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并唤起社会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关注。 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 本书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大量苗族古歌文本和唱本资料,将成为后续研究者宝贵的原始资料库。 结论: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不仅是一部关于苗族古歌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深邃信仰、独特生活方式的深情回望与科学解读。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田野描绘,揭示了古歌在苗族社会中的生命脉搏,是理解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苗族研究、文学人类学、口头文学研究等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我们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宏大画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我再看其他少数民族的口头史诗时,思维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我认为是提供了一套观察“文学”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权力运作载体的全新方法论。书中对歌词中隐藏的“伦理规范”和“权力象征”的解读,尤其发人深省。例如,某一段关于婚嫁的古歌,在字面上是情歌,但在作者的文学人类学解读下,却揭示了不同支系间资源分配和地位确立的复杂博弈。这种深层挖掘,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直指文化的核心机制。它教会我们,要理解一首“歌”,必须同时倾听它背后的“人”与“社会结构”,这种视野的拓展,是任何纯文学评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但真正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是作者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苗族文化复杂性的尊重和一种近乎于共情的理解。它不像有些民族志写作那样,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被审视的、他者的位置。相反,作者似乎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和转译者。书中对苗族音乐性(即“唱本”的旋律、节奏与语调)如何与文本意义相互作用的讨论,尽管涉及专业术语,但因其丰富的田野案例支撑,读起来也并不费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资深向导并肩走在山间小径,他为你指明方向,解释路边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声鸟鸣背后的故事,让你既能领略风景,又能理解地理结构。这是一种既严谨又充满温度的学术表达,令人敬佩。

评分

说实话,初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有些担心它会沦为枯燥的文献汇编,毕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标签常常意味着晦涩的理论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成功地将人类学的田野关怀与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熔为一炉。我记得其中有一章关于“空间叙事”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古歌中对“祖先之源头”的描绘,揭示出苗族族群内部认同边界的微妙张弛与历史变迁。那种细腻入微的文本校勘与文化情境的互相印证,让每一个看似重复的词语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过程犹如解谜,每解开一个谜团,都能更深一层地触碰到苗族人构建其世界观的逻辑起点。这种融汇了扎实考据与深刻洞察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阅读体验,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人类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线性铺陈,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螺旋结构,层层深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变迁与文本固化”这一对矛盾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口传文学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作者并没有采取一种“失落挽歌”式的悲观论调,反而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唱本”形式——比如在特定祭典中,歌手们如何有意识地加入或删减某些段落,以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或听众的期待。这种对“适应性”的探讨,让我对口头传统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工具。作者的这种动态视角,让整部研究充满了张力和现代感,绝非那种停留在书斋里对过去美好的缅怀,而是扎根于现实泥土的学问。

评分

这部作品的题目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学术野心,光是“文本与唱本”这个组合,就让人联想到田野调查的艰辛与文本解读的精妙。我作为一个对民族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似乎用一把极其精细的手术刀,剖开了苗族古歌这一复杂有机体,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学表面。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区苗族社群在口头传承过程中,文本如何受到“唱本”仪式性语境的塑形与重构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歌词,更是在探究歌词的“活态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特定仪式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诗意的克制与冷静,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母体文化的敬畏。那种穿梭于历史的河流与当下的田野之间的叙事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高山深处的歌声之中,聆听着那些关于创世、迁徙与祭祀的古老密码。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它收集了多少稀有唱段,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理解这些唱段如何成为“活的文学”的理论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