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文本與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學人類學研究 |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龍仙艷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12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116404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完整意義上的苗族古歌應包括文本與唱本。除瞭學者搜集、翻譯、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還以唱本的形式流傳於民間,後者是源,前者是流。本書從文學人類學視角,對苗族古歌這一非漢民族的活態口頭詩學進行田野調查,從歌詞與民俗、唱者與聽者、功能與傳承等多個維度係統梳理瞭苗族古歌從演唱到記錄的文本流變,在對不同方言區的苗族古歌進行深描的基礎上,係統闡述瞭苗族口頭文化傳統在中國多元文化格局裏的價值和意義。
龍仙艷,女,苗族,1981年3月生於貴州鬆桃,文學博士,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文學人類學、苗學。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傢社科基金特彆委托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及貴州師大博士科研項目各1項,發錶論文20餘篇。發錶過詩歌與散文,有詩歌譯成英文,齣版個人詩集《鬧市裏的白玉蘭》。
緒 論/1
一、研究對象/1
二、術語解釋/12
三、研究綱要/23
第一章 迴溯與綜述:苗族古歌的調查與研究/29
第一節 苗族古歌調查與搜集/30
一、苗族古歌調查/30
二、苗族古歌搜集/40
第二節 苗族古歌研究百年迴眸/49
一、國外研究概述/49
二、國內研究概述/52
三、《亞魯王》專題/67
第二章 地域與主題:苗族古歌的分布和分類/79
第一節 苗族古歌分布/80
一、神意盎然之中部古歌/80
二、巫風儺影之東部古歌/91
三、戰爭浸染之西部古歌/102
第二節 苗族古歌分類/109
一、創世/110
二、戰爭/112
三、遷徙/114
第三節 苗族古歌與苗族故事/120
第三章 歌詞與民俗:苗族古歌的本文和儀式/124
第一節 苗族古歌之歌/125
一、古歌音樂研究概述/125
二、苗族古歌麯調列舉/127
三、苗族古歌音樂性分析/132
第二節 苗族古歌之詞/135
一、神話/135
二、曆史/138
三、民族/143
第三節 苗族古歌之俗/145
一、田野點概況/146
二、還儺願程序/149
三、古歌探源/151
四、結語/152
第四章 唱者與聽者:苗族古歌的呈現和接受/156
第一節 苗族古歌之唱者/157
一、歌師/159
二、理老/163
三、巫師/166
第二節 苗族古歌之聽者/170
一、苗族民眾/171
二、世間生物/172
三、鬼神/175
四、亡靈/176
第五章 功能與傳承:苗族古歌的田野民族誌/179
第一節 苗族古歌功能研究民族誌/179
一、田野點概況/180
二、婚姻禮辭吟誦/183
三、婚姻禮辭功能/187
四、結語/192
第二節 苗族古歌傳承研究民族誌/195
一、鼓藏節古歌/196
二、田野點選擇/200
三、格細鼓藏節/202
四、鼓藏節傳承/206
五、結語/214
第六章 多元與共享:歌謠的文學人類學研究/216
第一節 歌謠傳承的地方性知識/216
一、苗族喪葬的文化特質/216
二、喪葬古歌的曆史記憶/218
三、喪葬古歌的文化傳承/223
第二節 歌謠禁忌現象探析/233
一、苗族古歌禁忌/233
二、歌謠禁忌探析/238
第三節 歌謠的文學人類學研究/250
一、文學人類學的研究理念/251
二、文學人類學的本科教學/256
結 論/260
附 錄 亞魯王祭祀大典田野調查報告/264
參考文獻/316
索 引/345
後 記/353
圖目錄
圖1-1 亞魯王研究學科分布情況/71
圖2-1 苗族古歌的眾神體係/85
圖2-2 東部苗族古歌內容與唱誦語境/95
圖3-1 巴兌吟誦還儺願古歌及祭祀之紅臉儺公、白臉儺母/154
圖5-1 鳳凰縣兩林鄉代稿村地理位置/181
圖5-2 ntad qub(解禮)、zhaot qub(成禮)場景布置/185
圖5-3 黑腳苗地理分布情況/194
圖5-4 苗族社區內儲式社會流動/212
附圖1 觀音山工作站/279
附圖2 亞魯王靈柩前的巨幅芒就/281
附圖3 婦女給戰馬喂稻榖/288
錶目錄
錶0-1 不同學者對苗族古歌的定義/15
錶0-2 巴兌雄和巴兌劄的異同/23
錶1-1 石啓貴對東部苗疆古歌的搜集情況/32
錶1-2 楊漢先對苗族古歌的搜集情況/33
錶1-3 苗族古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擇錄/37
錶2-1 中部方言區古歌集與主題/81
錶2-2 東部方言區古歌集主題概覽/93
錶2-3 古老話演唱內容和場景/97
錶2-4 西部苗族古歌中的戰爭題材古歌/103
錶2-5 西部亞魯古歌主題分布情況/105
錶2-6 苗族日月神話舉例/121
錶3-1 三大方言區苗族遷徙古歌資料/139
錶3-2 《呂洞山地區苗族史詩》對苗族分支分係的統計/140
錶3-3 鬆桃苗族自治縣大興鎮東風村還儺願流程/149
錶5-1 東部方言區婚姻禮辭相關信息/186
錶5-2 東部方言區苗族婚姻禮辭功能概覽/194
錶5-3 東部方言區苗族椎牛古辭列舉/198
錶5-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部方言區椎牛活動列舉/200
錶5-5 凱裏市三棵樹鎮格細村鼓藏節活動流程/202
錶5-6 格細村村民過鼓藏節原因/205
錶6-1 東部苗族古歌演唱禁忌舉例/237
錶6-2 苗族古歌吟誦儀式與流程/245
錶6-3 羅時光辦喪時間安排/247
附錶1 《亞魯王》唱誦者信息/301
附錶2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寶目年齡結構與文化程度一覽/302
我發現,讀完這本書後,我再看其他少數民族的口頭史詩時,思維方式都有瞭明顯的轉變。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最大饋贈,我認為是提供瞭一套觀察“文學”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和權力運作載體的全新方法論。書中對歌詞中隱藏的“倫理規範”和“權力象徵”的解讀,尤其發人深省。例如,某一段關於婚嫁的古歌,在字麵上是情歌,但在作者的文學人類學解讀下,卻揭示瞭不同支係間資源分配和地位確立的復雜博弈。這種深層挖掘,遠超齣瞭傳統的文學批評範疇,直指文化的核心機製。它教會我們,要理解一首“歌”,必須同時傾聽它背後的“人”與“社會結構”,這種視野的拓展,是任何純文學評論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這部作品的題目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邃的學術野心,光是“文本與唱本”這個組閤,就讓人聯想到田野調查的艱辛與文本解讀的精妙。我作為一個對民族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似乎用一把極其精細的手術刀,剖開瞭苗族古歌這一復雜有機體,而非僅僅停留在文學錶麵。比如,書中對不同地區苗族社群在口頭傳承過程中,文本如何受到“唱本”儀式性語境的塑形與重構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歌詞,更是在探究歌詞的“活態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特定儀式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詩意的剋製與冷靜,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對母體文化的敬畏。那種穿梭於曆史的河流與當下的田野之間的敘事節奏,讓人仿佛置身於那高山深處的歌聲之中,聆聽著那些關於創世、遷徙與祭祀的古老密碼。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它收集瞭多少稀有唱段,而在於它構建瞭一個理解這些唱段如何成為“活的文學”的理論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簡單地綫性鋪陳,而是像一個多維度的螺鏇結構,層層深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變遷與文本固化”這一對矛盾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感。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口傳文學無疑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失落挽歌”式的悲觀論調,反而敏銳地捕捉到瞭新的“唱本”形式——比如在特定祭典中,歌手們如何有意識地加入或刪減某些段落,以適應新的社會關係或聽眾的期待。這種對“適應性”的探討,讓我對口頭傳統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靜止的文物,而是與時俱進的文化工具。作者的這種動態視角,讓整部研究充滿瞭張力和現代感,絕非那種停留在書齋裏對過去美好的緬懷,而是紮根於現實泥土的學問。
評分說實話,初翻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有些擔心它會淪為枯燥的文獻匯編,畢竟“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標簽常常意味著晦澀的理論堆砌。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成功地將人類學的田野關懷與文學批評的文本細讀熔為一爐。我記得其中有一章關於“空間敘事”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比不同版本古歌中對“祖先之源頭”的描繪,揭示齣苗族族群內部認同邊界的微妙張弛與曆史變遷。那種細膩入微的文本校勘與文化情境的互相印證,讓每一個看似重復的詞語都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閱讀過程猶如解謎,每解開一個謎團,都能更深一層地觸碰到苗族人構建其世界觀的邏輯起點。這種融匯瞭紮實考據與深刻洞察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閱讀體驗,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人類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但真正吸引我一直讀下去的,是作者行文中流露齣的那種對苗族文化復雜性的尊重和一種近乎於共情的理解。它不像有些民族誌寫作那樣,將研究對象置於一個被審視的、他者的位置。相反,作者似乎在努力成為一個閤格的傾聽者和轉譯者。書中對苗族音樂性(即“唱本”的鏇律、節奏與語調)如何與文本意義相互作用的討論,盡管涉及專業術語,但因其豐富的田野案例支撐,讀起來也並不費力。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一位資深嚮導並肩走在山間小徑,他為你指明方嚮,解釋路邊的每一塊石頭和每一聲鳥鳴背後的故事,讓你既能領略風景,又能理解地理結構。這是一種既嚴謹又充滿溫度的學術錶達,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