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4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唐军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45 | |
| 字数 | 24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3242974 |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医者仁心”在临床实践中具体体现的深刻阐释。曾定伦先生的经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精湛,更在于其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书中在记录某些重症病例时,特别强调了家属沟通和患者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其分量之重,丝毫不亚于那些复杂的方剂分析。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时,如何保持医患双方的信心和耐力,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指导。它教会了我,中医的疗效,往往建立在对病机认识的精准性,以及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接纳与引导之上。这是一本能提升医生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优秀著作,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医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我对市面上各种“名家经验集”都有所涉猎,但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简单地记录了曾老的医案,而是着重描绘了曾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经典理论与现实病例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诊疗体系的过程。书中关于“湿病”的论述,尤其值得称道。曾老对湿邪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致病因素”,将其提升到了影响全身代谢和能量流动的核心地位。他对燥湿、渗利、芳香化浊等不同治法的精准把握和灵活切换,展示了一种大师级的临床艺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如何将这种细腻的辨识能力融入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如何思考”的方法论,而非仅仅是一套“如何做”的流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流畅,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辨位论治”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揭示了曾老在处理体表病变和内在脏腑病变之间关系时的独到见解。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曾老如何通过观察皮肤的细微变化,来判断脾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并据此调整用药的寒热偏性。这种注重“体象”与“内因”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依赖实验室指标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提醒——人体的反馈是多维度的。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宏观的理论框架,逐步过渡到微观的用药细节,逻辑层次清晰,读后令人茅塞顿开,感觉对诸多疑难杂病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在临床上遇到几个棘手的案例,正好翻阅到这本汇集曾定伦先生学术精粹的文集,感觉如获至宝。书中对“虚劳”这一范畴的论述尤其精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气血阴阳亏虚层面,而是引入了更深层次的“精微物质”的耗散与失调这一概念。作者在转述曾老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生动的历史典故,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其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志与脏腑”相互影响的探讨,它强调了在治疗慢性疑难病时,必须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纳入整体考量,这与当下许多过度依赖器质性病变检查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对培养临床医生的全面视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关于曾定伦老中医的杂病经验总结,读起来真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学术旅程。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医案汇编,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书中对疑难杂症的剖析,并非简单地罗列症状和方剂,而是深入挖掘了曾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医思维深度。尤其是在论述那些常见病多发病背后隐藏的复杂病机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诊室,跟随曾老一同思考。书中对“脾胃论”在处理各种复杂病症中的灵活运用,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特别是对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症状,如何通过脾胃这一枢纽进行整合分析,这种整体观的建立,是当代很多注重局部分析的医学研究中难以寻觅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经验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中医思维体系的宝贵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