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是训练的对象吗?训练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合理的家庭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在中国,“训练”这个词应该很难与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80后的父母们而言。但这本书所讲的“训练”有根有基,其根基就是父母完全的爱和接纳。生命品格的操练,家庭权wei的建立,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和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完全的爱与接纳的关系之上,而这完全的爱和接纳从上帝而来。这本讲孩童训练的书满有从上帝而来的恩典、怜悯和爱。
《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是迈克尔与黛比夫妇第yi本关于训练孩童的畅销书,以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畅销逾70万册,“珀尔训练法”也随之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知,很多人因此而受益。但读者的求助信仍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提出他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有实践“珀尔训练法”的收获与困惑,也有质疑和责备。于是,珀尔夫妇以月讯的方式回答家长所提出的问题。本书就是三本月讯的精彩合集,从月讯的108个问题中精选出58个zui贴近中国处境的教养问题,每个问题中又包含许多细小的问题。
本书的zui大特色在于,如《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一样,看问题犀利,解答毫不妥协,既不回避问题,回应也诚实勇敢,使父母对“训练”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领受:
真正有效的训练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当训练和标准伤害了你与孩子的关系时,你要降低标准,首先修复被破坏的关系;对孩子的训练要遵循一以贯之的原则,忍耐且不妥协;zui好的训练是,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训练不是目的,是为了造就和成全;训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怜悯和爱。
父母在实践这些原则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喜乐、顺服、忍耐、节制、诚实和勇敢等生命品格,与孩子一起成长。
迈克尔与黛比是“大喜乐”机构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在家教育的先驱。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婚姻、家庭及亲子教育方面的事工,用独特的属灵洞见祝福和造就了众多的家庭,挽救了无数濒于破裂的婚姻,解决了许多教育问题。
珀尔夫妇的著作有:
《妻子,荣耀的帮助者》(已出版)
《丈夫,天生需要帮助者》(已出版)
《寻找荣耀的帮助者》(已出版)
《预备成为帮助者》(已出版)
《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已出版)
《训练孩子灵性刚强》(已出版)
《青春不叛逆》(已出版)
《还我伊甸芳容:神圣的性》(已出版)
《善与恶:漫画圣经故事》(已出版)
《休想伤害我:儿童免受性侵害自救绘本》(即将出版)
《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2》(本案)
其中,《妻子,荣耀的帮助者》以5种语言出版,全球畅销逾100万册,《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也以多种语言出版,销量逾70万册。
卷一
蛋糕小子
孩子总问“为什么”,该怎么办
家有“爱哭鬼”
学前教育,何时开始为宜
情绪暴力下的受伤者
身教胜于言传
大孩子管小孩子的规则
排球场上的尖叫者
犯错就要承受后果,标准要一致
除草要趁早
每天的生活才是zui好的课程
小心电视这个“窃贼”
错误的态度+良好的技巧≠很好的效果
三个月就开始训练
变命令为引导,十几岁的孩子仍可以训练
5岁,还爱哭闹
“小公鸡”怎么了
昔日尿床者的自白书
维护孩子的个人权力
公平?愚蠢!
餐桌印象
小苏西与汽车安全座椅
世俗的丈夫、古怪的妻子和爱吵架的孩子
变纷争为谦让:智慧解决家庭战争
卷二
黛比训练罗莎娜
撒谎的小约翰尼
“够了!我也要去抓蟑螂。”
zui好的教养法则
全人出了问题的男孩儿
捣蛋男孩儿
不会“越帮越忙”
特别的男孩儿,因人制宜地训练
训练孩子是一场马拉松
搅局者归来
可以玩芭比娃娃吗
训练的两个方面:技能性与榜样性
男孩儿们的冲突与界限
是训练不是诱惑
孩子需要药物控制吗
生长在破碎婚姻或破裂关系中的孩子
死亡并不是zui可怕的敌人
卷三
公之于众的威力
都是这本书的错
如何训练发脾气成瘾的孩子
我的“小傻瓜”
自己接受训练,也去训练同伴
引导孩子彼此训练的智慧
“爸爸不知道的事对他无害”
夫妻合一是有效训练的根基
“弹吉他”就会“伤”手指
不使用杖责,如何训练孩子
教会优先,还是孩子优先?
“每头母牛都不一样”
预防性教育
一个2岁孩子的告白
我输掉的战争
消极与积极的训练
前赴后继
附录:问题索引
每天的生活才是zui好的课程
问题:“我的孩子6岁,你会给他推荐什么课程呢?”
你的房前屋后有什么变化吗?卷尺如何?葡萄干和巧克力豆是比较方便的数学教具。我不是开玩笑。许多父母把钱花在昂贵的课程上,忘记了我们教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撒拉知道如何换零钱、计算她的订单目录。你的问题表明你已接受了某种错误的、先入为主的东西。
从孩子出生,你就开始训练他们。你在购物、开车和休闲时,可曾教他们认识颜色、形状和数字?通过阅读,他们能区分某些动物吗?他们知道手上有几根手指吗?他们可曾看过你杀鸡,然后一起讨论解剖学?你可曾和他们一起仔细观察过某些昆虫?他们可曾盯着地球仪研究整个世界是如何分布的?他们可曾搭过积木,在跷跷板上平衡重量?你可曾纠正过他们的语法,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可曾在彩纸上涂鸦?好吧,他们已学了生物、物理、数学、地理、语法、艺术欣赏以及经济学。
但你有一个冲动,你希望教更多为大家所熟悉、看起来更像是学校里的知识。你已经接受了从周围而来的压力,你准备放弃父母的角色而去当一个老师。慢慢地,孩子就成了你的学生。
你要记得,上帝没有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我不是在说教什么,而是在说怎么教。上帝已经清楚地规定了父母应当采取的方式:“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7-9)
或许你可以采用这个原则:如果孩子们喜欢工作簿,他们因为好玩而想写写算算,那么,除非他们沉迷于书本,以致忽视了家庭中的重要关系和工作,否则就不算为有害。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书本学习永远不应占据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应该多花时间和家人一起工作和玩耍,女孩儿需要早点开始学习和实践如何做妻子、妈妈和持家者。男孩儿比女孩儿晚两年,但也应该早点开始学习如何成为管理家庭的男人;他应该被赋予维持家庭的责任,并承担起重要的角色。我们zui关心的应该是孩子的品格、工作伦理观及个人自信心的发展。
因此,你们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教育能力。在一个到处都是书本的社会里,你不可能禁止孩子从书本里学习。如果只是鼓励孩子们阅读,没有哪位妈妈会无知到禁止孩子读书。不过,我也见过受过良好教育、要求严格的妈妈和专业的老师,却使孩子在读书方面失去信心,或使孩子厌烦到想哭,以致孩子们害怕阅读。太多父母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满足感而驱使孩子读书。
原始部落的人用1年的时间可以学会阅读。一个10岁才开始学习字母和语音的人,3个月内就可以学会阅读。然而,孩子若害怕失败,他甚至根本不想去尝试。所以,对孩子来说,没有正式的教育根本不是问题,他们是完全可以学会阅读的。
放松,再放松一些。然后,跟你的孩子一起放松。陪他们聊天,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跟他们一起快乐地探索和发现,没有考试,也不要给他们打分数。不要有压力。如果必须要有一个标准,那就让你的孩子比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晚2到4年吧。等他们到了16岁,他们就会远远超过那些孩子。
有些人不相信这些。我们五个孩子都是用这种方式教导的。他们都是到了10岁左右才开始学习阅读的,但他们都非常享受阅读而且非常优秀。我们的大女儿上大学时,第1年她的平均分是4分。
理解“行在路上”的教育原则(申6:7),并不是要你忽略教育,而是要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孩子不会以为他们是在学校,他们会认为你对他们有更大的兴趣,或者以为你已经决定和他们开开心心地玩,而不是像一个害怕兵变、受挫的司令官一样虐待他们。
日常生活就是你的全部课程。它是你的孩子将要面对zui终考试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以致用的地方。日常生活是zui好的教室,加上一点点的引导,它也是zui好的老师。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股务实和真诚的气息。作者没有过多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或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带着你深入到“优秀”这个概念的肌理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训练”这个词的解读,它不像那种急功近利的成功学书籍,而是强调一个持续、有意识的打磨过程。书中提到的很多实践方法,比如如何系统性地拆解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复盘和调整,都非常接地气。读完第一遍后,我立刻尝试着将其中关于“微习惯养成”的部分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效果立竿见影。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量化、可以执行的成长路径,而不是停留在“我要更努力”这种模糊的愿望上。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将“想要优秀”的意愿,转化为每日可见的、可衡量的行动步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一个终点,而在于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可以自我迭代的地图。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又会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励志鸡汤,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大多数都以宏大的叙事开场,却在实用性上戛然而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深入骨髓的结构化思维。作者似乎对人类心智和行为模式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没有用“天赋决定论”来搪塞那些难以逾越的瓶颈,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实验的态度,剖析了优秀人才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隐形流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专注力肌肉”的构建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时间区块管理,来最大化认知资源的利用率。这不像是一本“教你成功”的书,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思考和行动的工具手册”。我甚至会时不时地翻回到中间的几章,重新学习那些关于“深度工作”和“心流触发点”的描述,每次重温都有新的领悟,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思维做了一次深度保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反而更像是一位与你并肩作战的战友,跟你分享他如何穿越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迷雾。它的力量在于那种近乎苛刻的真实感。它不回避失败、不美化挫折,而是将这些视为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阻力训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长期主义”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坚定。在这个崇尚即时满足的时代,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积累和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抗诱惑”策略。例如,书中提到的“决策疲劳的预设机制”,让我对早上做决定的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有意识地将最重要的、需要高度自控力的任务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时段,而将那些机械性的事务留到下午。这种对自身生理和心理节奏的精细化管理,是以前我阅读其他书籍时从未获得过的宝贵技能。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方法论”抱持审慎态度的人,总觉得很多理论在实际操作中都会走样。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的理论体系非常灵活,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不像一个死板的模具,而是像一套可以根据不同“材料”(即不同人、不同行业)进行微调的精密仪器。书中对于“刻意练习”的界定尤为精妙,它超越了简单的“重复”,强调了“反馈回路”的重要性。我过去一直以为自己是在练习,但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我很多时候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缺乏关键的“识别偏差”和“定向修正”环节。这种对练习本质的深刻剖析,让我对自己的技能提升路线图进行了彻底的重构。我不再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开始在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寻找优化的空间,这种从“执行者”到“系统设计者”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都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被强行灌输的紧迫感,但内在的驱动力却在悄然积蓄。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心智模式”的构建。作者没有停留在教你“做什么”,而是着力于改造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它像一个精良的操作系统升级包,提升了你处理信息和应对压力的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交锋时,作者给出的那些富有层次感的应对策略。它承认人在特定情境下会退回到固定思维,并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重新校准”步骤,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这种理解和包容,使得书中的指导不再是高悬的道德标杆,而是可以随时伸手触及的实用工具。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深谙人性幽微之处的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让人在得到具体指导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