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都曾引用其观点。本书成为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必读书。
##不值一读
评分##阿弥陀佛,写得如此不堪
评分##苏轼写下“士人画”时考量的是技巧不是最核心的,写意要超越写实。但一定不是排斥写实,中国文化传统向来如此,比如庄子的庖丁解牛,都在肯定以技巧为基础的突破技巧,只有这样,表达才有可能随心。但是到了明代,董其昌想要从艺术史的维度为文人画找到传统及理路,反而折损了文人画“创新”“写意”的内核,变得套路而没落。
评分 评分 评分##鉴于“文图学”“博物学”等词近半年来一直在耳边环绕,于是据“博雅好书”选择了该书。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艺术理论,除了书中的插图赏心悦目,内容并不太喜欢。与其说不喜欢内容。倒不如说不喜欢这种论文的写作方式。修饰性的定语太多,以至于常常忘记句子的主干在讲什么。最大的收获是宋以来文人的绘画理论。虽不知作者得出“宋代关注画家品格,元代更多关注风格,明代则着眼于艺术史”的结论是否中肯,但往后读书会再此方面多加注意的。
评分 评分##1968年美国的文人画研究,从苏轼一拨人开始,到明末董其昌结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要翻译一下,翻译还是挺好的,但现在读的话没什么学术价值?感觉。还好是在野草半价买的。 材料没什么特别的,史书用的比较少,多的是诗歌。感觉海外汉学的话就喜欢从诗歌入手解释?从参考文献部分可以了解一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海外汉学研究,不知道对于现在而言有什么时效性?总体来说感觉怪怪的吧。 不适合做通俗读物,因为本来就是博士论文,而且还有大段的原文引用。学术价值的话过了大半个世纪,而且著作本身对材料的使用也不够充分,选题也不清晰,感觉也大打折扣吧。翻译的师姐还是很尽职,译者注比较清楚。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