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8
書名:透視0-3歲嬰幼兒心理世界
作者:馮夏婷 編
定價:38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7835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4
字數:156000
正文語種:中文
《透視0-3歲嬰幼兒心理世界》從0一3歲嬰幼兒怎樣認識世界、怎樣感受世界、怎樣應對世界這三個方麵,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詳細地嚮讀者介紹瞭嬰幼兒的心理世界。
針對嬰幼兒的每一個心理特點,作者都是首先通過幾個案例來引齣嬰幼兒的心理現象,接下來分析心理現象産生的原因,然後介紹心理學傢針對此心理現象的經典實驗研究和結論,再分彆給親子中心的教師和嬰幼兒的傢長提齣教育建議,後補充“重要參考”資料以增強讀者對該心理特點的認識。
《透視0-3歲嬰幼兒心理世界》具有十分突齣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對於讀者瞭解和觀察嬰幼兒的心理發展現狀,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第一部分 嬰幼兒是怎樣認識世界的
1.令人驚奇的能力——初的無條件反射
2.像小狗一樣——初的條件反射式學習
3.追著看眼前的人和物——視覺的發展
4.對人聲和人臉感興趣——感知覺發展的標誌
5.通過動作探索周圍的世界——為智力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6.不要陌生人抱——視覺辨彆能力和記憶力發展的標誌
7.從定嚮反射到延遲模仿——模仿能力的萌芽和發展
8.終於會找移齣視綫的東西——客體性的發展
9.開始怕高怕摔瞭——深度知覺的發展
10.開始叫“爸爸”和“媽媽”瞭——語言學習的特點和階段
11.愛照鏡子——自我意識的萌芽
12.小小科學傢——開始有物理概念和因果概念
13.開始懂得玩“假裝遊戲”——心理理論的雛形
第二部分 嬰幼兒是怎樣感受世界的
14.會哭的孩子纔正常——初的情緒錶達
15.“我要媽媽”——早期依戀的發展
16.喜歡誇奬和贊美——自我的形成與發展
17.麵對挫摺——不可或缺的挫摺教育
18.擁抱和愛——孩子情緒健康的良藥
19.感覺彆人所感覺到的——情緒的社會性參照
20.“媽媽在哭”——嬰兒同情心的萌芽
21.打人的寶寶不是“好寶寶”——初的道德感
22.我當爸爸,你當媽媽——初的性彆角色意識
23.“媽媽彆抱她”——初的嫉妒心理
24.遭受虐待——早期體驗對人格塑造的重要影響
25.錯誤的教養方式——缺乏照顧和過度照顧對孩子的影響
0123456789
第三部分 嬰幼兒是怎樣應對世界的
26.社會性微笑——初的人際互動
27.哭帶來的甜頭——壞脾氣的形成原因
28.對安慰物的依戀——尋扣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
29.使用“小伎倆”——吸引大人關注的手段
30.“我自己來”——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展
31.自己玩還是一起玩——閤作行為的發展
32.做個“好孩子”——一把雙刃劍
33.彼此模仿——嬰幼兒之間的互動
34.形成獨特個性——不同的氣質和}生格
35.嬰幼兒之間的衝突——學習與人相處的好機會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關注0到3歲這個階段的“問題解決”,更像是一部為孩子未來人格基石打底的“藍圖設計書”。作者的思考維度很高,她反復強調,嬰幼兒期的心理發展是後續所有學習、社交和情緒調節能力的原型。書中關於“自主性建立”的章節,對我觸動很大。很多時候,我們為瞭圖方便或安全,會不自覺地剝奪孩子嘗試自己做事的權利,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嘗試穿鞋。這本書用大量的觀察實例說明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己來”,是如何滋養孩子內心深處“我可以”的信念。作者用一種非常鼓勵的語氣,敦促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迎接那些“慢”和“亂”。我開始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節奏,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去探索、去犯錯。這種“賦權”的育兒方式,帶來的親子關係質量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孩子變得更願意投入到探索中,也更信任我的放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高質量指南,它賦予瞭父母更深層的責任感和更強大的內在支持係統。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引用和參考資料方麵做得非常嚴謹,雖然是寫給大眾讀者的普及讀物,但其背後支撐的理論基礎非常紮實,這讓我在推薦給其他新手父母時也覺得特彆有底氣。它不像市麵上一些“速成寶典”,隻提供錶麵的口號,而是真正深入到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書中對“關鍵期”和“敏感期”的區分闡述得極為精妙,避免瞭許多父母在教育實踐中容易産生的誤區,比如在非敏感期進行過度強化訓練,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此外,書中對“親子依戀”與“大腦結構發育”之間關係的闡述,使用瞭大量清晰的圖錶輔助說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睡眠”這一敏感話題時的客觀態度。它沒有強行推崇某種“睡整覺”的神話,而是從嬰兒的生理節奏齣發,提供瞭一係列循序漸進的助眠策略,強調的是建立規律和安全感,而非機械性的訓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為父母提供瞭一套科學的“底層思維模型”。
評分我是一個比較偏嚮實操派的讀者,所以對於那些空泛的理論我通常會直接跳過,但我發現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它在理論闡述和實際操作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評判父母的教養方式,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的框架。我記得有一章講到“氣質差異”,我簡直是拍案叫絕。我傢的二寶就是齣瞭名的“慢熱型”,以前總覺得他不夠閤群,有點內嚮,讀完那一節我纔明白,那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他處理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書中不僅詳細描述瞭不同氣質類型的特點,更提供瞭針對性的“接納與引導”策略。比如,對於敏感型的寶寶,如何逐步引入新環境,而不是強迫其適應。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指導,讓我不再因為孩子的某些“與眾不同”而焦慮。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塑造”一個完美的寶寶,而是如何“看見”並“尊重”眼前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書中的時間綫劃分非常科學,我能清晰地知道,在寶寶一個月、六個月、一歲半時,我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哪裏。這極大地減輕瞭我那種“生怕做錯什麼”的恐慌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胸有成竹的從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柔和的色調搭配上簡潔的排版,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覺得心情舒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基本概念時所采用的那種深入淺齣、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更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育兒專傢麵對麵交流,她總能用最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復雜的心理學術語變得通俗易懂。比如,書中對於“依戀關係”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細緻地描述瞭不同階段的依戀模式可能在孩子未來社交中産生的微妙影響,甚至還給齣瞭許多實用的、可以在日常互動中立刻嘗試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通過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來鞏固安全感。我之前總覺得,0到3歲這個階段好像就是吃喝拉撒睡,對心理層麵沒那麼“精細化”,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小小的哭鬧、每一個不經意的迴望,背後都隱藏著孩子復雜的內心活動和對世界的探索欲望。尤其那幾章關於感官發展的論述,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去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基礎的喂養。這本書,與其說是手冊,不如說是一本充滿智慧和關懷的“心靈地圖”,指引著父母如何真正走進孩子那片純淨又充滿奧秘的小小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仿佛作者是一位資深的兒童心理學傢,同時又是一位充滿愛意的母親,她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冷漠感。特彆是對於情緒管理的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現在很多育兒書都強調“積極管教”,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解析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這本書卻用生動的例子,揭示瞭嬰兒期“情緒錶達”的原始性,比如“尖叫”可能僅僅是對過度刺激的一種保護機製,而不是簡單的“任性”。作者引導我們去解碼這些行為背後的“信號”,而不是急於去“製止”它。這種理解深度的提升,讓我看待孩子的一切行為都多瞭一層“同理心”的濾鏡。我開始學著在孩子大哭時,先蹲下來,用平靜的語調描述他的感受,而不是馬上塞給他一個玩具來轉移注意力。這種“情緒命名”的技巧,讓我驚喜地發現,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能接收到我的理解和支持。這套體係是如此連貫和完整,讓我看到瞭一個構建長期、穩定、健康親子關係的清晰路徑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