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8
书名: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
作者:冯夏婷 编
定价:38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7835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1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从0一3岁婴幼儿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感受世界、怎样应对世界这三个方面,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婴幼儿的心理世界。
针对婴幼儿的每一个心理特点,作者都是首先通过几个案例来引出婴幼儿的心理现象,接下来分析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心理学家针对此心理现象的经典实验研究和结论,再分别给亲子中心的教师和婴幼儿的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后补充“重要参考”资料以增强读者对该心理特点的认识。
《透视0-3岁婴幼儿心理世界》具有十分突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读者了解和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现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1.令人惊奇的能力——初的无条件反射
2.像小狗一样——初的条件反射式学习
3.追着看眼前的人和物——视觉的发展
4.对人声和人脸感兴趣——感知觉发展的标志
5.通过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6.不要陌生人抱——视觉辨别能力和记忆力发展的标志
7.从定向反射到延迟模仿——模仿能力的萌芽和发展
8.终于会找移出视线的东西——客体性的发展
9.开始怕高怕摔了——深度知觉的发展
10.开始叫“爸爸”和“妈妈”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阶段
11.爱照镜子——自我意识的萌芽
12.小小科学家——开始有物理概念和因果概念
13.开始懂得玩“假装游戏”——心理理论的雏形
第二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
14.会哭的孩子才正常——初的情绪表达
15.“我要妈妈”——早期依恋的发展
16.喜欢夸奖和赞美——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17.面对挫折——不可或缺的挫折教育
18.拥抱和爱——孩子情绪健康的良药
19.感觉别人所感觉到的——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0.“妈妈在哭”——婴儿同情心的萌芽
21.打人的宝宝不是“好宝宝”——初的道德感
22.我当爸爸,你当妈妈——初的性别角色意识
23.“妈妈别抱她”——初的嫉妒心理
24.遭受虐待——早期体验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
25.错误的教养方式——缺乏照顾和过度照顾对孩子的影响
0123456789
第三部分 婴幼儿是怎样应对世界的
26.社会性微笑——初的人际互动
27.哭带来的甜头——坏脾气的形成原因
28.对安慰物的依恋——寻扣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29.使用“小伎俩”——吸引大人关注的手段
30.“我自己来”——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31.自己玩还是一起玩——合作行为的发展
32.做个“好孩子”——一把双刃剑
33.彼此模仿——婴幼儿之间的互动
34.形成独特个性——不同的气质和}生格
35.婴幼儿之间的冲突——学习与人相处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柔和的色调搭配上简洁的排版,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心情舒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基本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面对面交流,她总能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比如,书中对于“依恋关系”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细致地描述了不同阶段的依恋模式可能在孩子未来社交中产生的微妙影响,甚至还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可以在日常互动中立刻尝试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来巩固安全感。我之前总觉得,0到3岁这个阶段好像就是吃喝拉撒睡,对心理层面没那么“精细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哭闹、每一个不经意的回望,背后都隐藏着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尤其那几章关于感官发展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基础的喂养。这本书,与其说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关怀的“心灵地图”,指引着父母如何真正走进孩子那片纯净又充满奥秘的小小世界。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偏向实操派的读者,所以对于那些空泛的理论我通常会直接跳过,但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它在理论阐述和实际操作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评判父母的教养方式,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的框架。我记得有一章讲到“气质差异”,我简直是拍案叫绝。我家的二宝就是出了名的“慢热型”,以前总觉得他不够合群,有点内向,读完那一节我才明白,那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他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更提供了针对性的“接纳与引导”策略。比如,对于敏感型的宝宝,如何逐步引入新环境,而不是强迫其适应。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指导,让我不再因为孩子的某些“与众不同”而焦虑。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宝宝,而是如何“看见”并“尊重”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且,书中的时间线划分非常科学,我能清晰地知道,在宝宝一个月、六个月、一岁半时,我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极大地减轻了我那种“生怕做错什么”的恐慌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胸有成竹的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仿佛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儿童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充满爱意的母亲,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特别是对于情绪管理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现在很多育儿书都强调“积极管教”,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解析为什么孩子会发脾气。这本书却用生动的例子,揭示了婴儿期“情绪表达”的原始性,比如“尖叫”可能仅仅是对过度刺激的一种保护机制,而不是简单的“任性”。作者引导我们去解码这些行为背后的“信号”,而不是急于去“制止”它。这种理解深度的提升,让我看待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多了一层“同理心”的滤镜。我开始学着在孩子大哭时,先蹲下来,用平静的语调描述他的感受,而不是马上塞给他一个玩具来转移注意力。这种“情绪命名”的技巧,让我惊喜地发现,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能接收到我的理解和支持。这套体系是如此连贯和完整,让我看到了一个构建长期、稳定、健康亲子关系的清晰路径图。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方面做得非常严谨,虽然是写给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但其背后支撑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这让我在推荐给其他新手父母时也觉得特别有底气。它不像市面上一些“速成宝典”,只提供表面的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到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书中对“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区分阐述得极为精妙,避免了许多父母在教育实践中容易产生的误区,比如在非敏感期进行过度强化训练,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此外,书中对“亲子依恋”与“大脑结构发育”之间关系的阐述,使用了大量清晰的图表辅助说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睡眠”这一敏感话题时的客观态度。它没有强行推崇某种“睡整觉”的神话,而是从婴儿的生理节奏出发,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助眠策略,强调的是建立规律和安全感,而非机械性的训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父母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底层思维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0到3岁这个阶段的“问题解决”,更像是一部为孩子未来人格基石打底的“蓝图设计书”。作者的思考维度很高,她反复强调,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是后续所有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原型。书中关于“自主性建立”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图方便或安全,会不自觉地剥夺孩子尝试自己做事的权利,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尝试穿鞋。这本书用大量的观察实例说明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己来”,是如何滋养孩子内心深处“我可以”的信念。作者用一种非常鼓励的语气,敦促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迎接那些“慢”和“乱”。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节奏,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去探索、去犯错。这种“赋权”的育儿方式,带来的亲子关系质量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孩子变得更愿意投入到探索中,也更信任我的放手。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高质量指南,它赋予了父母更深层的责任感和更强大的内在支持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