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修订版) | 作者 | 钱穆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40367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3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781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
| 目录 | |
| 序 前言 讲汉代一、汉代组织 甲、皇室与 乙、中央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唐代一、唐代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宋代一、宋代组织 甲、宋代中央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 二、宋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明代一、明代的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史 二、明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清代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 甲、清代中央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
| 编辑推荐 | |
| 以史为鉴,看朝代兴替,知历代得失,为时代改革借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由三联书店出版,是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态,因为这类主题的书籍往往容易陷入陈旧的叙事陷阱。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仿佛作者是带着一种与读者共同探索的诚恳态度在写作,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坚持,它没有用一个普适的框架去套所有朝代,而是针对汉、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思潮,去解读其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细腻的辨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一些小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个制度在初创时的精妙构思,以及随着时间推移是如何被权力异化、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运行永恒的困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剂强心针!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泛泛而谈,很难抓住核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更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朝代的兴衰更迭背后的深层逻辑。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分析,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比如,它对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精妙平衡与失衡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回避矛盾的分析态度,直面每一个制度设计中的“得”与“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治”与“乱”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再是简单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而是真正理解了制度是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的。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政治基因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动态平衡”的探讨上。中国古代政治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在一个庞大的、多重制约的体系内维持暂时的稳定。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制度条文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权力博弈的艺术。它让我意识到,任何看似稳固的制度,其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妥协、试错和调整的结果。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充满了张力和演化的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某个皇帝的个人决策如何瞬间改变了既有的政治生态,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结构性限制之间关系的探讨,极其深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提升思考深度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和“复兴”。
评分我是一个对思想史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探讨政治制度时,巧妙地融入了儒家思想、法家精神等文化内核的影响,这一点真的非常加分。它没有将政治制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古代政治决策背后的“道义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它解析了士大夫阶层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现代的某些治理难题,竟然能在几百年前的制度设计中找到相似的影子。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提供思考未来的参照系。那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洞察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硬”的书,可能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读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叙述,而是采取了主题式的切入点,比如财政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利弊等等,让读者能够集中精力攻克一个特定的政治议题。对于我这种自学历史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太友好了,它让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井井有条,易于消化吸收。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引用史料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完全没有陷入“史料堆砌”的窠臼。读完之后,我感觉脑子里构建起了一个清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框架,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