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太急功近利,每章都可以发展成特别详尽的故事,都放掉了、、
评分##角度很好,但作者还是个人意识太强烈了(怪不得他)。作为有罪者和无罪者之间的连接者,能健康顺利地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就像痴人说梦一样。历史造就的受害者。
评分 评分 评分2017已读034。200页的书,一天就读完。夹在对战时经历回避不谈的上一代与无辜的下一代之间,“愧疚的一代”确认自我的故事令人心绪复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作为有罪者的子女和无罪者的父母,作为施害者的后裔,纳粹的孩子不能像受难的犹太人后代一样,正大光明袒露自己成长中的困惑,他们所受到的反向歧视令他们无法很好地自处。然而历史毕竟推进到新的时间点,他们或大或小的努力不应该被忘记。
评分##另一个反思第三帝国和战后德国的角度,子女对纳粹父母的观感各有不同,他们或愤怒或宽容或深刻反思或分道扬镳,相对于犹太人及子女,纳粹子女实际也深受纳粹其害,却以一种更隐性的方式,让人既容易忽略、又难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同情。姐弟对谈最让人动容;电话采访一章,对作者的采访方式不大认同
评分##很有意思的视角,采访了(知名)纳粹分子的孩子们,原来影响如此深远,而人性如此复杂。
评分##我觉得那个接受电话采访的家伙没有错,哦不我不是新纳粹,我只是觉得他没错以及为什么要在电话里面这样逼问一个可怜的无辜人?如果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正义和新德国人基石的话,我恕难从命。还有那些拥抱左派以及犹太文化的德国年轻人,我也感觉到一些不妙。凡事过激了总是问题很大。
评分##我觉得那个接受电话采访的家伙没有错,哦不我不是新纳粹,我只是觉得他没错以及为什么要在电话里面这样逼问一个可怜的无辜人?如果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正义和新德国人基石的话,我恕难从命。还有那些拥抱左派以及犹太文化的德国年轻人,我也感觉到一些不妙。凡事过激了总是问题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