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很有意思的视角,采访了(知名)纳粹分子的孩子们,原来影响如此深远,而人性如此复杂。
评分##在附录里的老人说,“如果今天发动一场运动,为锤炼那些懦夫、小白脸和信教的人而强制他们去劳动,你会不会,比如说作为一名“专家”参与进去,赢得事业、高新或地位?你可以忘掉失学和失业的痛苦!怎么样?”在今天,这种情感几乎一触即发。
评分##没有抽象的善,只有具体的善行。
评分##“他们的世界土崩瓦解后,第三帝国的英雄们又划定了另一个战场——家庭”
评分##看了太多纳粹文学,集体反思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对于这类主旋律高道德的主题能评判的地方太少,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所以也只能说挺好。
评分##觉得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有一种兴亡百姓皆苦的感觉
评分##在附录里的老人说,“如果今天发动一场运动,为锤炼那些懦夫、小白脸和信教的人而强制他们去劳动,你会不会,比如说作为一名“专家”参与进去,赢得事业、高新或地位?你可以忘掉失学和失业的痛苦!怎么样?”在今天,这种情感几乎一触即发。
评分##已购。视角独特,将目光投向纳粹的后代,当得知自己父母曾是杀人犯或者帮凶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和人生变化。有人内疚,觉得生而有罪,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辩护,有人感到受了欺骗,有人试图和解,有人抗拒接受,和作者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这其中心理层面可展开的想象太广阔了!
评分##书写得很简单,14个人的自述。有感于后代中对于祖辈经历无感、厌恶和反抗的内容。百年之间,人的心理没有任何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