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绘画名品 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
定价:48.00元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7915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绘画名品》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继《中国书法名品》后的又一以中国美术史中经典作品为主体的系列丛书,本丛书选取了自魏晋至清末的经典绘画作品,以单幅作品、同画家的作品、同主题的作品、同题材的作品等为个体,预计出版100本。每本均由整幅拉页及分段赏析两部分组成,在分段赏析部分通过文字导读,将绘画中所呈现的情节、技法及绘画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历史、文化涵意展现给读者。在行文上分为整图拉页、综述、作者介绍、辑封、作品简述、分段解析、递藏八个部分。本稿为《中国绘画名品》之徐熙《雪竹图》、文同《墨竹图》。这两图在技法和境界上迥然不同,《雪竹图》描绘的雪后的窠石枯竹的全景景象,谢稚柳认为是徐熙独特的“落墨法”绘成,而《墨竹图》以墨笔作画,开文人画竹之法门。因此将两幅合而为一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而《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徐熙的雪竹,不仅仅是描绘一幅景致,更是一种情操的寄托。画面中的竹,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着翠绿,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品格。雪的覆盖,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和清高,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我注意到,徐熙在表现雪竹时,对墨色的控制非常讲究,雪迹的痕迹,既有轻盈的飘拂感,又有厚重的堆积感,这种细腻的刻画,展现了画家深厚的功力。而文同的墨竹,则更多地展现了竹子生机勃勃、蓬勃向上的一面。他笔下的竹,线条粗壮有力,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仿佛能听到竹子拔节生长的声音。那飞扬的竹叶,错落有致,充满了动感,展现了画家对竹子姿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我特别喜欢文同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笔法,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蕴含着法度,将竹子的挺拔、潇洒、俊逸表现得恰到好处。画册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简洁大方,色彩淡雅,让我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幅作品。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这本书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徐熙的雪竹,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俗的。画家笔下的竹子,在洁白的雪景中显得格外醒目,那清冷的美,透露着一种不染尘埃的气质。雪的描绘,层次丰富,既有飘落在竹叶上的点点飞雪,也有覆盖在竹竿上的厚重积雪,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寒意。观赏这幅作品,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古代文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的形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同的墨竹,那是一种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展现。文同运用浓淡适宜的墨色,勾勒出竹子的挺拔身姿,那遒劲的笔法,充满了张力,展现了竹子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每一笔墨,都仿佛蕴含着画家对竹子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竹叶的描绘,更是充满了动感,轻盈而有力,仿佛在风中摇曳。画册的印刷质量极佳,能够很好地呈现出原作的墨色变化和笔触的细腻之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两位大师的艺术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艺术史有着浅薄研究的爱好者,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绘画大师们心境的窗口。徐熙的雪竹,其画面布置的巧妙之处,让我反复品味。他并非将竹子画得密不透风,而是留白之处恰到好处,使得画面有了呼吸感和空间感。那几杆被风雪吹拂而略显倾斜的竹子,在留白的空间里显得尤为孤寂,却又透露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虚实相生”的构图,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也是古代画家们智慧的体现。而雪的描绘,并非只是简单的白色点缀,而是通过墨的晕染和笔的提按,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冰天雪地里的寒冷,却又能在其中窥见一抹绿意,象征着希望和坚韧。再看文同的墨竹,那股子“胸有成竹”的豪迈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笔法刚健有力,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将竹子那种向上生长、顶天立地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片竹叶,都仿佛是从画家心中自然生长而出,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特别欣赏文同对于墨色的运用,浓淡枯湿的变化万千,使得竹子不仅仅是形状的描摹,更是墨色的交响。那种“墨分五色”的精妙之处,在这位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画册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使得墨色的浓淡变化、笔触的飞白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原作之前,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徐熙的雪竹,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将竹子在严寒中挺拔不屈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雪的描绘,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过细腻的墨色晕染和笔触变化,营造出一种晶莹剔透、仿佛能感受到寒气的效果。观赏这幅作品,我仿佛能听到风雪中的寂静,也能感受到竹子那份傲然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美。而文同的墨竹,则以其雄浑洒脱的笔墨,展现了竹子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笔下的竹,线条流畅而有力,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将竹子向上生长、顶天立地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竹叶的描绘,更是充满了动感,轻盈而有力,仿佛在风中起舞。整本画册的印刷质量非常高,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原作的笔墨细节和色彩变化,让我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两位大师的艺术精髓。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我怀揣着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竹子题材的浓厚兴趣。翻阅的瞬间,扑面而来的古韵与笔墨的张力便让我沉醉。首先吸引我的是画作本身所蕴含的意境。徐熙的雪竹,画面清冷而寂静,仿佛能听到雪花飘落的簌簌声。画家笔下的竹,姿态各异,有的挺拔向上,傲然屹立于风雪之中;有的则微微弯曲,似在风雪中低语,却依然不失风骨。那凝结在竹叶上的雪,不是简单的白色块面,而是通过细腻的皴法和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晶莹剔透、富有体积感的效果。观之,不禁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在严寒中坚守节操的品格。而文同的墨竹,则又是另一番景象。那遒劲有力的线条,饱满而富于生命力的墨色,将竹子蓬勃向上、生机勃勃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画家对竹子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抒发。我尤其留意到画面中墨色的层次感,从浓重的焦墨到清淡的湿墨,层层晕染,使得竹竿挺拔,竹叶飞扬,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墨的运用,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中国传统绘画哲学中“写意”精神的体现,是画家将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化于笔墨的结晶。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温润,印刷的色彩还原度很高,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原作的韵味。每一幅作品旁附带的文字介绍,虽然篇幅不长,却能点睛之笔,将画作的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以及其艺术价值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整本画册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艺术熏陶。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感慨。徐熙的雪竹,以其清雅脱俗的风格,展现了竹子在风雪中的坚韧与孤傲。画面中的竹子,虽然被雪覆盖,却依然挺拔不屈,那份清冷的美,充满了诗意。雪的描绘,并非简单地用白色颜料点染,而是通过墨色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晶莹剔透、富有质感的视觉效果。这种“雪中竹”的意境,恰恰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的清高品格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而文同的墨竹,则以其雄浑奔放的笔墨,展现了竹子蓬勃的生命力。他笔下的竹,线条遒劲有力,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将竹子向上生长、生生不息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片竹叶,都充满了动感,仿佛在风中摇曳。我特别欣赏文同对于墨的运用,他能将墨色变化运用到极致,使得竹子形态饱满,富有生命力。画册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温润,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高,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两位大师的艺术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份珍贵的艺术宝藏。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徐熙笔下的雪竹,那份静谧而又蕴含力量的美,让人心生敬意。画面中,竹子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格外清瘦,却又挺拔不屈。雪的描绘,并非是简单的白色堆砌,而是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一种晶莹剔透、仿佛带着寒气的质感。几笔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竹叶的形态,而点缀其上的雪,则赋予了画面生动的呼吸感。观赏这幅作品,仿佛能置身于严寒的雪地,感受到竹子在恶劣环境下依然顽强生存的精神,这正是画家所要传达的“君子”风范。再来看文同的墨竹,则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的笔墨,充满了力量与生命力。遒劲的线条,饱满的墨色,将竹子那种向上生长、生生不息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像是从画家心中流淌而出,带着澎湃的热情。我特别喜欢文同对于竹叶的处理,那看似随意的飞扬,却处处充满了章法,展现了画家对竹子形态的熟稔。整本画册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色彩还原度很高,能够让我感受到原作的笔墨韵味。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徐熙的雪竹,给我的第一感受是那种“遗世独立”的清冷美。画面构图的疏朗,使得竹子在风雪中显得格外突出,仿佛是画家特意为你营造的一片宁静天地。雪的描绘,绝非简单地用白粉涂抹,而是通过墨色的微妙变化,将雪的质感、厚度和飘落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被雪压弯了腰的竹竿,以及零星散落在竹叶上的雪点,都显得生动而富有诗意。这幅画传递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情感。而文同的墨竹,则与雪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他笔下的竹,仿佛是刚从泥土中破土而出,向上伸展,充满了朝气。墨色的运用,变化多端,浓淡枯湿,将竹子的形态和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我尤其欣赏文同对竹节的表现,那圆润而有力的竹节,象征着竹子的坚韧和生命的韧性。整本画册的设计,让我能够将这两位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更能体会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竹子题材的理解。印刷质量非常精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在我手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门。徐熙的雪竹,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画面中的竹子,被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既有挺拔的身姿,又不失柔韧的美感。雪的描绘,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墨色的晕染,使得雪花仿佛真实地飘落在竹叶之上,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这幅画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以及一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再观文同的墨竹,则是一种“龙腾虎跃”的奔放美。画家运用大写意的手法,挥洒自如,将竹子那种生机勃勃、遒劲有力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老辣,线条流畅,墨色浓淡变化丰富,使得竹子仿佛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特别欣赏文同在表现竹叶时那种“势”的运用,每一片竹叶都充满了动感,仿佛在风中起舞。画册的纸张和印刷都非常出色,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们的笔墨魅力。
评分手捧这本《中国绘画名品——徐熙雪竹图 文同墨竹图》,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间。徐熙的雪竹,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画面构图的疏朗,将竹子在风雪中的清瘦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雪的描绘,采用了多种墨色晕染,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寒意,以及竹子在严寒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特别注意到,徐熙在表现竹子的细节上,极其讲究,即使是被雪覆盖的竹叶,也依然能看出其挺拔的姿态。而文同的墨竹,则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勃勃生机。他用遒劲的笔法,将竹子向上生长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墨色的运用,变化万千,浓淡枯湿,使得竹子形态饱满,富有立体感。竹叶的飞扬,充满了动感,仿佛在风中起舞。整本画册的设计,让我能够将两位大师的作品并置比较,更能体会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竹子题材的深刻理解。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能够真实地还原原作的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