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胎教
:35.00元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3743738
字数:20000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唐诗胎教》纯美国学胎教 浪漫古典手绘
内页展示:
编辑推荐
生命的初心,是一块白板,明智的爸爸妈妈将它描上清新美丽的风景。而唐诗王国里的诗人们,他们的灵感就像天宇里的璀璨星星,妙笔将寻常之物幻化得奇妙无比,将深奥哲理展现成浅近明朗的画面,物的神奇,心灵的美妙,都蕴藏在朗朗上口的诗句里。这些美丽的讯息都能被胎宝宝感知。
捧在手心的唯美创绘本,是人气插画师用100个日夜编织的飘逸梦境,守护着美妙的睡前时光。清新扑面的画卷,直达心灵的笔触,古人们的爱情、亲情、友情,还有高尚完美的人格理想,都是爱的风景。
即使不记得诗的名字,看一眼熟识名句组成的目录,字里行间的记忆就会跳入你的眼帘,领你从心底轻轻哼出全诗,如同邂逅故知的亲切和温馨。
如果本书的诗情画意已经轻轻汇入你的心跳,那就打开她吧,让妈妈和宝贝一起在唐诗的“心”宇宙遨游。母子间*自然的沟通,让物显得如此美丽,爱的感觉会在小生命的心里延续,守护TA的一生。
目录
上篇等待
19/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9/田园乐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0/长干行(节选)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3/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4/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中篇初相遇
70/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72/菩萨蛮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75/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76/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79/感遇(节选)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80/钓鱼湾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80/江南曲(节选)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
下篇甜蜜的“腹”担
122/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4/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25/饮中八仙歌(节选)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26/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28/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30/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164/附录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页
内容提要
朗朗上口的96首唐诗佳作,睡前五分钟,跟随爸爸妈妈儿时的记忆,一起读给宝贝听。
“等待”到“初相遇”,再到“甜蜜的‘腹’担”,准妈妈轻轻地诵读着美丽的诗篇,就像与腹中的宝贝交谈,回味与准爸爸相依相恋的感觉。
国学艺术的精华蕴藏在短小的一首诗中。宝贝在生命之初,摄取到美的力量,潜移默化间,传统文化的美与情,如涓涓溪流般,传递给腹中的胎宝宝。
人气插画师倾情打造的纯美绘本,结合古典与浪漫,融合清新与纯美,浑然一体的阅读感受,满卷的“诗情画意”令人耳目一新,让准妈妈全情体验唯美胎教。
唐诗加胎教拓展阅读中的乐府诗、宋词,“一对一”精心编排,融入一幅画境中,互相唱和。一首唐诗更窥见国学的博大精深,如新生命般不断孕育、成长和茁壮。
唐诗胎教,陪妈妈的爱一起孕育聪慧宝宝。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极强,甚至到了有些“晦涩”的程度。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一些重大的形而上学命题抛给读者: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种错觉?书中充斥着对“时间悖论”和“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语言往往是高度凝练的学术性表达与日常口语的奇特混合体。例如,某几章中关于“主体性瓦解”的论述,我反复阅读了三遍,才勉强捕捉到其核心思想的冰山一角。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基础。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问题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读者自行去面对和解答。对于那些渴望进行深层次智力挑战、不满足于肤浅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但对于寻求轻松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异常的疲惫和挫败。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笔记和引文检索才能完全消化的学术专著,而非消遣读物。
评分这本书在艺术表现力上,展现出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它的色彩感是如此的强烈和直接,即使是在描写最平淡的场景,文字中也仿佛能听到风声、闻到泥土的腥味。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构建了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背景设定。城邦的衰败、古老仪式的重现,以及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奇异生物,共同编织了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画卷。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情感爆发”场景的处理——那种近乎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悲恸和狂喜,如同火山喷发一般,文字的密度和张力达到了极致,让人几乎要放下书本大口喘气。这种情感的饱满度,使得角色虽然置身于一个奇幻的境地,但他们的痛苦和爱恋却显得异常真实可信。这本书的缺点或许在于,这种强烈的风格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失控,部分篇章的叙述略显冗余,似乎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故意拉长了篇幅。但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极其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像一场盛大的、色彩浓烈的戏剧,让人目不转睛。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无疑是作者高超技艺的体现。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仿佛是被揉碎了又重新拼接起来的,过去的回忆、当下的行动和对未来的模糊预设,在章节之间自由穿梭,构成了一张复杂而又迷人的情感网。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思路,感觉像是在解一个精妙的密码。但随着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开始以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呼应,先前埋下的伏笔在后半部分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绚烂绽放,所有的困惑豁然开朗。特别是作者构建的那个虚拟的“镜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处理得极为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梦境或幻想,而是对主角潜意识深层欲望和恐惧的一种具象化投射。这种多层次的文本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一旦你掌握了它的脉络,整个故事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被极大地拓宽。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梳理、去感受,去重新构建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地方感”的极致营造。作者似乎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去描摹书中那个虚构的小镇——“艾瑟利亚”。那里的气候、建筑风格、居民的口音和世代相传的禁忌,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如同一个活生生的地理实体。你不仅是在阅读故事,更像是在一张详尽的地图上行走。每一个石板路,每一扇紧闭的窗户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这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行动逻辑也变得无比坚实,他们的命运似乎被那片土地的土壤和气候所限定。然而,这种对细节的偏执也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小障碍,比如作者在开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当地的农业周期和家族谱系,这对于不耐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个人是欣赏这种“沉浸式”写作手法的,因为它赋予了故事一种扎根于现实的厚重感,而非空中楼阁般的虚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那座被雾气环绕的小镇生活了一段时间,这种“临场感”是很多现代小说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同潺潺的溪流,不急不缓地淌过读者的心田。它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而是专注于描绘主角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比如,作者对“等待”这一主题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那种夹杂着期盼、不安与自我怀疑的复杂心绪,通过细腻的笔触被一一展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场漫长的内心修行。书中对日常场景的捕捉尤其出色,一片落叶的飘零、一盏台灯的光晕,都能被赋予深沉的寓意,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中的微小美好与不易察觉的流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却能以极简的结构勾勒出极为丰满的情感层次。阅读的过程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清茶,初时平淡,回味却悠长而隽永。它不追求情节的刺激,而是致力于心灵的抚慰与观照,适合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细细品味。这本书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它的文字默默地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宁静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