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共和国粮食报告
定价:48.00元
作者:陈启文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811281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部以文学报告共和国粮食六十年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食被置于天、地、人、时交织的立体系统,作者采取在时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以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的叙述,力图让中国粮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来。作品纪录辉煌,也不刻意回避历史的曲折,客观公正地书写公共记忆,以期能为共和国六十年来的粮食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
粮食是主题,但历史的主体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目录
引子 人间食粮
章 以“暴风骤雨”为背景
中国土改文化村
从南下到开国大土改
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啦
第二章 流金岁月
有了土地,也不是就有了一切
流金岁月的黄金法则
越迈越快的步伐
第三章 问苍茫大地
神话的诞生
失重的土地
别梦依稀咒逝川
问苍茫大地
正义与良知的实录
叫一声农民太沉重
第四章 复苏的田野
天理与真理
为了听到人民的声音
日子里的日子
第五章 后的底线
后的底线
大寨,中国农民的后一机旗帜
第六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太平口,那一座塔式方形碑
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七章 小岗村话语
去小岗村的路有多远
沉沦与觉醒
到秋天来看收成
小岗村话语
小岗之路,还能走多远
第八章 北大荒的太阳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把南泥湾搬到北大荒
北大荒啊,北大荒
北大荒的太阳
第九章 当代神农与东方神稻
袁隆平的那双眼睛
谢华安的那双脚
刘文炳的那双手
第十章 谁在养活中国
一滴露水养活一兜草
走进的种粮大户
一个种粮大户的十万亩梦想
第十一章 吃饭比上天重要
吃饭比上天重要
天下大命
谁主沉浮
瓶颈中的突围
第十二章 跨越时空的透视
地球人都懂得的道理
东莞:非推广模式
跨越时空的透视
后记
作者介绍
陈启文,男,1962年6月出生,湖南临湘人,大学毕业。曾供职于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1983年开始创作,迄今已在《花城》《十月》《芙蓉》《山花》《大家》《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人民文学》《青年
文摘
序言
第四段: 《共和国粮食报告》是一部极其厚重而又充满力量的作品。陈启文先生以一种悲悯情怀和宏大视野,为我们勾勒出共和国农业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粮食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问题,它与社会发展、国家稳定、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各种农业改革措施的分析,都显得鞭辟入里,令人信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科技兴农”的篇章所吸引。那些关于农业院校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培养、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都让我看到了国家在发展农业方面的长远眼光和不懈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它更是在启示未来。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重温共和国粮食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只有牢牢掌握粮食主动权,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第三段: 对于《共和国粮食报告》的阅读体验,我可以用“耳目一新”来形容。陈启文先生的叙述方式,打破了我以往对“报告”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他并非枯燥地列举数据,而是将复杂的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比如,书中对某个地区因为水利设施的改善而产量翻番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又比如,关于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与坚持,更是让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触及到不同层面的读者。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中的数据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则像是一堂生动的中国农业史课,让我们了解了共和国粮食供应从紧缺到富足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所凝聚的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份食物。
评分第五段: 翻开《共和国粮食报告》,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共和国粮食生产的峥嵘岁月。陈启文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化作了可感可触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我惊叹于书中对各地不同农业形态的细致描摹,从北方的粗放种植,到南方的精耕细作,再到牧区的畜牧养殖,都展现了中国农业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基层农业工作者的刻画。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共和国粮食生产的一步步前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个词汇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生产粮食,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的感恩,也对那些为粮食安全默默奉献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土地的记忆,也启迪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评分第一段: 读完《共和国粮食报告》已然有些时日,但其中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宏大叙事,以及那些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依然在我的脑海中盘桓不去。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为我们揭开了共和国粮食生产发展历程的冰山一角。作者陈启文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数字和政策,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鲜活的场景描绘,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进程具象化,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普通农民是如何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用双手改变着国家的命运。读到那些关于粮种改良、耕作技术革新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阡陌之间,感受到土地的温度,理解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奉献的农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苦与坚持,都被作者一一捕捉,成为这篇宏大报告中不可或缺的温情注脚。这本书让我对“粮食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充足,更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基石,是凝聚着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成果。
评分第二段: 《共和国粮食报告》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共和国农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陈启文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夫,熟稔土地的语言,也洞悉时代的脉搏。他没有回避那些曾经的困难,那些缺粮的日子,那些为了填饱肚子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被真实地呈现出来。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创造力。从集体化耕作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再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引入,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无数的探索与变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体会到,一粒米、一碗面来之不易?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们,粮食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科学、技术、政策、人力,更涉及文化与传承。那些关于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使用、病虫害防治的论述,都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的巨大跨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历史的真相,更传递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