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殿堂级经济学大师张五常
年过八旬·耗时一年·潜心修订
英文原著·作者亲译
对中国经济分析的*之作,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实践启示录
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思想经典,陪伴你终生的“经济学朋友”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经济制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惊人奇迹和骄人成果,完整地阐释了对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张五常对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制度潜心研究后收获的精华之作,书中凝结了近几十年来,他长期深入调查和思考的成果。张五常持续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致力于佃农分成、公司性质、合约理论等研究。他从合约约束竞争的角度出发,将中国的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庞大的合约组织,提出了中国地区竞争的特点是县际竞争,并对由县一级行政区划引发的经济现象做了合理且详细的论述。这一分析触及了制度经济学一个没有人到过的*。
作者简介
张五常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精彩书评
他永远集中于理解一个经济制度为什么会那样运作,而不是以一个经济制度应该怎样为出发点。在分析制度的操作时,他以敏锐的事实观察来支持他的论证。他的作品具细节,有悟性,照亮着他研讨的问题。四十年前跟他研讨我获益良多。
——科斯,诺奖得主
史提芬·张坚守亚当·斯密的伟大传统。六十年代后期起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今天开始被认为是真正的经典了。他用看来是简单不过的传统方法,去处理那些高深莫测的世事,或者是那些被认为是明显的对的流行解释。挥动着自己的魔术仙杖,他打开了新的、又是令人震惊的通道。
——沃因,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
我今天认为,一九六九年史提芬来到西雅图时,他已经是经济学行内的产权及交易费用的*把手了。那时我立刻意识到,他有的是一种变化自如的威力,而他的思考方法提供了我当时欠缺的组织架构。我不是*个欣赏他的天赋。约翰·麦基可能是*个发现他的超凡本领。当时作为系主任的诺斯(后获诺奖),很快就看到他的潜力。
——巴泽尔,张五常的旧同事
我教史提芬比较优胜定理是失败了的。我问他:“史提芬,你已经有多方面的本领,为什么还要学经济?”他回答:“因为我要在所有事项上胜过所有的人。”
——赫舒拉发,张五常的老师
我佩服的人很少,可我是真的很佩服他。像张五常那样成为主流学派三个文献(佃农理论、内生外部性、合约和企业理论)的原创人之一,中国再找不出第二个了。我非常惊讶,在西方制度下,这种特立独行的中国人,居然有机会脱颖而出,为世界经济思想史做出突出的贡献。这种事是再难出现的了。
——杨小凯
目录
目录
神州增订版序
学术生涯的终结
时代文章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
I. The ‘China Question’
II. The Impact of Ideas
III. A General Concept of Contracts
IV. Evolu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Contract
V.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Contracts and the Rise of the Competing Xians
VI. The Sharecropping Nature of the Xian System
VII. The Sharing Formula and Its Effects
VIII.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Xian Phenomenon
IX. Side Effects of Xian Competition
X. The Monetary System of China and the Rise of the RMB
XI. Concluding Remarks
An Unhappy Epilogue
中国的经济制度
第一节:中国的问题
第二节:思想的冲击
第三节:合约的一般概念
第四节:承包责任合约的演进
第五节:承包合约的扩张与县际竞争的兴起
第六节:县制度的佃农分成
第七节:分成方程式的效果
第八节:县现象的经济解释
第九节:县际竞争的其他效应
第十节:中国的货币制度与人民币的兴起
第十一节:结语
不愉快的后记
芝大研讨会科斯的前言后语
Conference Opening and Closing Remarks by Ronald Coase
巨龙之翼:解析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治理逻辑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独立于既有经典框架之外的、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轨迹、结构性挑战与未来治理方向的综合性研究。我们不聚焦于传统制度的理论溯源,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现实,探究其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所蕴含的深层逻辑与实践智慧。 第一部分:超高速增长的动力学与结构性矛盾 本书开篇即聚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史无前例的经济奇迹。我们摒弃了对单一驱动力(如出口导向或人口红利)的简单归因,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双轨制”的演进与均衡的打破: 详细分析了在改革初期,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双轨制”如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关键的过渡作用。我们考察了这一制度安排如何激励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行为,以及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这种双轨制如何逐渐被更复杂的市场监管和产业政策所取代。特别关注了“价格闯关”过程中的社会震荡与制度适应。 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学: 深入研究了中国特有的“激励相容”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不同于西方联邦制下的权力分散,中国的垂直领导与横向竞争相结合的模式,塑造了地方官员追求GDP增长的强烈内在动机。本书通过案例研究,剖析了这种激励机制如何催生了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也导致了土地财政的依赖、过度投资和地方债务积累等结构性风险。 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土地”三大要素的边际产出率变化。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刘易斯拐点”之后,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如何迫使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转型。我们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在这一转型中的作用,但强调,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受到现有产权结构和金融体系的制约。 全球化红利的深度挖掘与边际递减: 考察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机制。我们不仅关注了出口的规模效应,更深入分析了“世界工厂”地位背后的产业升级路径——从低端组装到中端制造的跨越,以及当前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如何应对“去风险化”和供应链重塑带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的经济治理:目标、工具与约束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当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治理体系进行细致解构。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性下,政府如何运用其特有的工具箱来调控经济周期、化解系统性风险并引导长期战略发展。 宏观调控的“中国特色”: 对比传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阐述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对信贷总量、信贷结构的行政引导(如窗口指导)、以及对国有部门投资的直接干预能力。我们分析了这种强力干预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有效性,同时也探讨了其在市场信号扭曲和道德风险方面的固有弊端。 金融体系的二元性: 详细审视了中国的金融结构。一方面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体系,它们是政策性贷款的主要执行者;另一方面是快速发展但监管相对滞后的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部门。本书探讨了这种二元结构如何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快速扩张,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隐性担保和资产泡沫风险,尤其是在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领域。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瓶颈: 产权保护、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效率提升的关键领域。本书对这些领域的改革进展进行了批判性评估。例如,土地要素的“政府垄断供给”模式如何扭曲了房地产市场,并限制了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我们分析了在强调“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实现要素价格的真实反映。 产业政策的再评估: 区别于过去以补贴和行政命令为主的产业政策,本书重点分析了当前“专精特新”、“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新一代产业政策的特点。探讨了如何避免重蹈“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的覆辙,真正通过政府的引导力量,实现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的有效衔接,并评估了“双循环”战略中,内部循环强化的具体机制。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制度韧性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研究视野投向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并评估现有制度的适应能力。 人口结构转变的长期影响: 聚焦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龄化加速对储蓄率、消费结构和财政可持续性构成的长期压力。分析了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政策背后的经济权衡。 债务与去杠杆的艺术: 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中积累的庞大存量债务(包括企业、家庭和政府部门)。本书认为,中国的去杠杆过程不会是西方式的“硬着陆”,而更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依靠结构性改革(如不良资产处置机制的完善和地方政府债务重组)来缓慢释放风险的“软化”过程。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定义了在告别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治理的新核心——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涉及环境可持续性(绿色转型),更关乎制度的透明度、法治的健全以及微观主体活力的释放。本书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立更加清晰和可预测的政商关系,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干扰。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扎根于实践、逻辑严谨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并非是一个静态的理论模型,而是一个在持续的反馈、试错与调整中不断演化的复杂有机体。它通过独特的制度安排,将国家能力、市场活力与社会目标进行整合,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发展经济学范式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