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 科学出版社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强国
  • 中国科技
  • 科技发展
  • 中国与世界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
  • 科技创新
  • 国家发展
  • 科技战略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7842
商品编码:27024103819
丛书名: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具体描述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曾用价 180.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开本
作者 中国科学院
装帧 平装
页数 476
字数 510
ISBN编码 9787030547842


本书呼应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科技创新强国的测度指标和目标图景,研究描绘我国现在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及相关优势差距。针对重大创新领域,研判重大科学问题、科技发展态势、发展图景,提出科技布局等建议。

上篇 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
**一章 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演进 3
第二章 英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17
第三章 法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45
第四章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63
第五章 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罗斯的科技强国之路 137
中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82
第十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与优势 201
第十一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9
第十二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与举措 235
下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创新领域
第十三章 信息领域 257
第十四章 能源领域 285
第十五章 材料领域 305
第十六章 空间领域 320
第十七章 海洋领域 337
第十八章 生命与健康领域 354
第十九章 资源生态环境领域 379
第二十章 基础前沿交叉领域 401
第二十一章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24
第二十二章 数据与计算平台 436
缩略语对照表 457
后记 463



本书作者团队由编委会、咨询专家组和研究撰写组200专家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任主编。其中:

编委会由36专家组成(13位院士);

咨询专家组由57高水平专家组成(44位院士);

研究编撰团队由180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专家、科技文献情报专家、科技史研究专家、科技管理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组成(18位院士、120位研究员/教授)。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的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旨在作为“他山之石”,为我国学习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教训提供参考依据。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强国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梳理我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旨在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选择。

下篇从新时代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选择了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海洋、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前沿交叉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两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别提出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咨询意见建议,对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起到积J作用。



《星辰大海的征途: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史诗》 引言: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一直是人类最古老、最执着的追求之一。从最初的猎户星座到遥远的系外行星,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激发了我们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书《星辰大海的征途:人类探索宇宙的辉煌史诗》旨在梳理和呈现人类从萌芽期的天文观测到如今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入剖析驱动这一伟大征程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突破以及深远的人文意义。我们不聚焦于单一国家的航天成就,而是力求展现全人类在探索未知宇宙中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合作精神。 第一部分:仰望与思辨——宇宙观念的演变 本部分将追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早期阶段。从古代文明中对天体的神话解读,到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宇宙模型,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如何试图用有限的工具理解无限的空间。重点将放在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意义,以及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带来的直接证据,如何动摇了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宇宙观。随后,我们将探讨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定律的精确描述,以及牛顿力学如何首次用统一的数学框架解释了天体运行的普遍规律,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探索宇宙的起点是观念的解放和认知的飞跃。 第二部分:黎明前的蓄力——理论与工程的铺垫 二十世纪初,理论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理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仅是对牛顿体系的超越,更为理解黑洞、引力波等极端宇宙现象提供了理论工具。与此同时,火箭技术的早期发展,尤其是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贡献,预示着人类将拥有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可能。 本章还将详细介绍早期火箭先驱者的工作,包括戈达德的液体燃料火箭试验,以及德国V-2火箭在战争背景下的技术积累。我们将分析这些看似与太空探索无关的早期工程实践,是如何在无形中为未来的航天事业积蓄了关键的动能。工程学的进步,如材料科学和精密控制技术的发展,是理论得以付诸实践的前提。 第三部分:冲破苍穹——太空竞赛与早期探索 冷战背景下的太空竞赛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速度、高度和影响力的极限挑战。我们将详细记述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的升空如何标志着太空时代的正式开启,以及随后的激烈竞争。 重点内容包括:人类首次进入近地轨道(尤里·加加林),以及阿波罗计划的宏伟蓝图和执行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阿波罗任务的技术复杂性——从土星五号的设计制造,到月球着陆器的精确对接,再到返回地球的生命保障系统。此外,早期无人探测器如“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的星际之旅,它们对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的首次近距离观测,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边界。这部分强调了在国家竞争驱动下,科技创新的爆发式增长及其对人类知识库的贡献。 第四部分:深空凝视——行星科学与太阳系探索的精细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探索的焦点从“到达”转向“理解”。本部分聚焦于一系列成功的、专门针对太阳系内各个天体的精细化探测任务。 我们将探讨火星探测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水手号”到“维京号”的着陆尝试,再到“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和“毅力号”等火星车的持续工作,它们如何一步步揭示了火星古代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并将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寻推向高潮。 此外,对木星、土星及其卫星的探测,如“伽利略号”、“卡西尼-惠更斯号”任务,揭示了冰冷世界下的海洋世界——木卫二(欧罗巴)和土卫二(恩塞拉多斯),这些潜在的宜居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天体生物学的研究热情。对冥王星及其遥远天体的“新视野号”探测,则标志着我们对太阳系边缘地带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五部分:宇宙的广角镜——天文观测的革命 如果说火箭技术让人类得以进入太空,那么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则为我们打开了观测宇宙的“广角镜”。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基于太空平台的天文观测站如何克服地球大气层的干扰,实现对宇宙前所未有的清晰洞察。 哈勃太空望远镜(HST)无疑是这一时期的明星。我们将回顾哈勃如何通过深空场(Deep Field)图像,让我们看到了宇宙婴儿时期的景象,精确测定了宇宙的年龄和膨胀速率。随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发射和运行,利用红外技术穿透尘埃云,观测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以及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组成,将成为本章的重中之重。这些观测结果,正在不断修正我们对宇宙演化模型的理解。 第六部分:超越太阳系——系外行星与宜居带的搜寻 人类探索的终极问题之一是:“我们是孤独的吗?”本部分将全面介绍搜寻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科学方法,包括凌日法、视向速度法等。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确定系外行星数量上的里程碑式贡献,以及TESS等后续任务的发现,表明银河系中行星的数量可能远超恒星数量。 我们将深入讨论“宜居带”的概念,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光谱数据,寻找生命活动的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这一部分是当前空间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它结合了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预示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重新定位。 第七部分:未来展望与人类的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载人登月和登陆火星计划的复兴,国际空间站(ISS)后的新一代空间站构想,以及探索木星和土星卫星的可能路径。同时,我们也必须探讨太空探索所面临的挑战:太空碎片问题、星际旅行所需的推进技术(如核推进),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维持科学合作。 探索宇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任务,它关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精神的提升。本书总结道,每一次火箭的升空,每一次数据的回传,都是人类理性、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结语: 《星辰大海的征途》是一曲献给所有探索者的赞歌,它记录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将科幻变为现实,并用理性之光照亮了脚下的地球与眼前的星空。这本书旨在激励下一代,继承这份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继续向着更远的未知迈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科技强国建设之路”听起来就像一场史诗般的征程,而“中国与世界”则暗示了宏大的视野和全球性的比较。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里,科技是如何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和实践,逐步走向强大的。我希望书中能展示出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不仅仅是列举,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哪些科学研究的突破,哪些工程技术的创新,又或者是哪些人才培养的模式,共同促成了这些辉煌。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特别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科技强国在研发投入、创新生态、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异同,并由此揭示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和未来潜力。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科技动态的观察者,我对中国科技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印象深刻,但也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清晰、连贯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从一个追赶者到一个重要贡献者的历史性转变。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那些推动中国科技突破的关键性事件和技术领域,并解释其背后的驱动力。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推广方面是如何平衡和推进的。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中国科技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包括在国际合作、标准制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策略和成果。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科技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和影响力,这是我关注的焦点。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前沿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充满好奇。从“两弹一星”的辉煌,到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崛起,中国科技的进步速度令人惊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探究这一过程的愿望。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更要有具体的科技项目、创新企业、科学家事迹等细节,让科技强国建设的道路更加生动可感。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科技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引导,以及社会文化对创新的影响等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或者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这将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毕竟,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而科技的未来,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点缀着科技感十足的线条和图标,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将带领读者遨游于科技发展的广阔海洋。书名“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让人对中国如何在科技领域追赶乃至引领世界产生浓厚的好奇。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出版社的联合出品,更是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深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了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力量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实践经验,并将其置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互动、竞争与合作,看看中国是如何在全球科技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绝佳窗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科技的独特发展模式非常感兴趣。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中国的科技发展似乎更强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这本书以“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为题,让我看到了这种国家战略的缩影。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例如“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是如何一步步被推行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推进这些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智库和战略力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探讨,因为这些往往是中国科技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挑战。此外,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视角下,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看到中国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