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 ||
| 曾用价 | 180.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2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76 | |
| 字数 | 510 | |
| ISBN编码 | 9787030547842 | |
上篇 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
**一章 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演进 3
第二章 英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17
第三章 法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45
第四章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63
第五章 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罗斯的科技强国之路 137
中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82
第十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与优势 201
第十一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9
第十二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与举措 235
下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创新领域
第十三章 信息领域 257
第十四章 能源领域 285
第十五章 材料领域 305
第十六章 空间领域 320
第十七章 海洋领域 337
第十八章 生命与健康领域 354
第十九章 资源生态环境领域 379
第二十章 基础前沿交叉领域 401
第二十一章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24
第二十二章 数据与计算平台 436
缩略语对照表 457
后记 463
本书作者团队由编委会、咨询专家组和研究撰写组近200位专家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任主编。其中:
编委会由36位专家组成(含13位院士);
咨询专家组由57位高水平专家组成(含44位院士);
研究编撰团队由180位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专家、科技文献情报专家、科技史研究专家、科技管理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组成(含18位院士、120位研究员/教授)。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的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旨在作为“他山之石”,为我国学习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教训提供参考依据。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强国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梳理我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旨在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选择。
下篇从新时代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选择了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海洋、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前沿交叉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两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别提出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咨询意见建议,对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起到积J作用。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科技强国建设之路”听起来就像一场史诗般的征程,而“中国与世界”则暗示了宏大的视野和全球性的比较。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里,科技是如何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和实践,逐步走向强大的。我希望书中能展示出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不仅仅是列举,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哪些科学研究的突破,哪些工程技术的创新,又或者是哪些人才培养的模式,共同促成了这些辉煌。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特别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科技强国在研发投入、创新生态、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异同,并由此揭示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和未来潜力。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科技动态的观察者,我对中国科技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印象深刻,但也常常感到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清晰、连贯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从一个追赶者到一个重要贡献者的历史性转变。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那些推动中国科技突破的关键性事件和技术领域,并解释其背后的驱动力。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推广方面是如何平衡和推进的。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中国科技发展与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包括在国际合作、标准制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策略和成果。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科技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和影响力,这是我关注的焦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技前沿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充满好奇。从“两弹一星”的辉煌,到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崛起,中国科技的进步速度令人惊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探究这一过程的愿望。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更要有具体的科技项目、创新企业、科学家事迹等细节,让科技强国建设的道路更加生动可感。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科技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引导,以及社会文化对创新的影响等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或者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这将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毕竟,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而科技的未来,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点缀着科技感十足的线条和图标,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将带领读者遨游于科技发展的广阔海洋。书名“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让人对中国如何在科技领域追赶乃至引领世界产生浓厚的好奇。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出版社的联合出品,更是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深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了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力量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实践经验,并将其置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互动、竞争与合作,看看中国是如何在全球科技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绝佳窗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科技的独特发展模式非常感兴趣。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中国的科技发展似乎更强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这本书以“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为题,让我看到了这种国家战略的缩影。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例如“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是如何一步步被推行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推进这些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智库和战略力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探讨,因为这些往往是中国科技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挑战。此外,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视角下,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看到中国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