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特别辩护:为、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纪实
定价:29.80元
作者:马克昌
出版社:长安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1756022
字数:250000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的姚文元、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江腾蛟中的律师辩护;而没有请律师辩护的张春桥、王洪文、黄水胜、邱会作等被告人的庭审情况,则不在写作之列。江青虽然庭审时没有辩护律师,但她还是提出聘请律师,并且有三位律师次次与之会见……
目录
绪章 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历史背景
一、、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恢复和建设
章 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成立及其前后的有关活动
一、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成立前对林、江集团案的审查活动
二、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的成立
三、特别检查厅和特别法庭审判林、江集团案主犯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 律师小组的成立及其工作原则
一、成立律师小组
二、律师小组的工作原则
第三章 辩护前的准备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
二、会见被告人前的准备工作
三、研究
四、法庭审理前为辩护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五、辩护分工的终落实
六、律师的其他活动
第四章 律师会见被告人
一、张思之、傅志人和朱华荣律师会见江青
二、韩学章、张中律师会见姚文元
三、甘雨霈、傅志人律师会见陈伯达
四、马克昌、周亨元律师会见吴法宪
五、张思之、苏蕙渔律师会见李作鹏
第五章 开庭起诉
一、起诉现场扫描
二、提起公诉
第六章 庭审吴法宪及其律师的辩护
一、初审吴法宪 法庭调查(一)
二、第二次审问吴法宪 法庭调查(二)
三、第三次审问吴法宪 法庭调查(三)
四、第四次审问吴法宪 法庭调查(四)
五、对吴法宪第五次开庭 法庭辩论
第七章 庭审姚文元及其律师的辩护
一、初审姚文元 法庭调查(一)
二、第二次审姚文元 法庭调查(二)
三、第三次审姚文元 法庭调查(三)
四、对姚文元第四次开庭 法庭辩论
第八章 庭审江腾蛟及其律师的辩护
第九章 庭审李作鹏及其律师的辩护
第十章 庭审陈伯达及其律师的辩护
第十一章 庭审后律师会见被告人
第十二章 开庭宣判
第十三章 辩护回眸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马克昌,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主要著作为《比较刑法原理》、《犯罪通论》(主编)、《刑罚通论》(主编)等。曾任被告人吴法宪的辩护律师。
文摘
序言
那本书,名字听着就够劲爆的了,读完之后,心里头翻腾的滋味真是难以言喻。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大事件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历史书上写得太干净,少了一点人性的挣扎和细节的烟火气。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光是书名和作者的组合,就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叙述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作为亲历者,一定能带我们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法庭,去观察那些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被审判的人物,以及那些在幕后穿针引线的辩护律师们,他们究竟是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完成那份神圣的使命。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身处其中的、充满细节和个人感受的记录。那种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求真相和良知的努力,是任何官方文件都无法替代的。我期待看到的是,法律的严谨如何与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幅真实而有温度的历史图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带来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它直指中国当代史上一个极其敏感且重要的节点。我对于这种“反向叙事”的文本抱有天然的好奇心,并非是对事件本身抱有偏见,而是渴求看到一种更加立体、多维的视角。我们过去被教导的历史往往是单向度的,而真正的历史,必然是无数复杂意志相互碰撞的产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历史的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多少具体人物的挣扎与抉择。尤其是在“反革命集团案”这个定性下进行辩护,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运用,更是对维护个人权利的信念的终极考验。我希望看到的是辩护律师如何将自己的论点,包裹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之下,用最巧妙的方式去最大化地争取当事人的权益,这其中的智慧和胆识,必定令人叹服。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更看重的是文学性和人情味,而非纯粹的法律条文复述。虽然这是一本与重大历史案件相关的纪实文学,但我更希望它能捕捉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和法律工作者的精神状态。比如,在那些漫长而压抑的庭审间隙,辩护律师们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心智和情感的?他们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家庭的担忧,以及来自官方的隐晦警告,这些非法律层面的因素,是如何渗透到辩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幕后”的挣扎和思考细腻地描绘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超越单纯的案件记录。它将成为一部关于“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职业伦理底线”的生动教材。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远比对案情本身的复盘更为吸引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的信息,让我对它的出版质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长安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意味着在历史文献和严肃题材的把握上比较稳妥,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有了更高的信赖感。我之所以对“为…辩护纪实”这类题材情有独钟,是因为我相信,真正的公正,往往体现在最艰难的辩护之中。历史的审判容易,但为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进行辩护,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职业操守,那种即便面对看似不可撼动的定论,也要用事实和逻辑去构建一道防线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书的记录,更应该是一部关于职业伦理和个体良知如何在历史关头得以坚守的教科书。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维护程序正义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以及一个社会对不同声音的容忍度,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补习关于那个特定时期的法制建设和政治运动的资料,总觉得有些脉络是断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座桥梁,将那些零散的记忆和官方记载串联起来,用一种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纪实”二字,它暗示着大量的原始素材、庭审记录的侧面观察,甚至是律师之间的私下交流。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历史真相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坦诚地记录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辩护律师们是如何平衡政治要求和法律责任的。这种平衡,我想一定充满了妥协与抗争的张力。读这样的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时间胶囊,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被历史定格的人物,听他们(或者他们的辩护人)是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最后的辩解。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参照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