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苏沃洛夫
定价:23.50元
作者:温家琦,智涛,孙蕾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01
ISBN:97878063884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在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悦。我们相信,从这些巨人、大师的足迹中,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安逸和艰辛、欢乐和痛苦、顺利和磨难,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学会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塑造自我,如何塑造未来。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赵钰琳 书记 董灵生
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丰富阅历和人生体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成功要素,他们追求的性格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对今天的青少年无疑具有巨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赵庆刚
巨人是人类的精英,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及文明做出过贡献,他们的奋斗精神与超人业绩,深受人们仰慕,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巨人是人不是神,他们来自常人又高于常人。崇高的理想,为祖国为人类谋幸福的信念是他们不懈奋进与不怕困难的动力。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 康岫岩
仔细阅读这套丛书,犹如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感受他们的理想、信念、胸怀、情操,这将帮助你学习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业。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曹天任
内容提要
苏沃洛夫(1730-1800),俄军大元帅,俄国军事学术奠基人之一,的军事谋略家。自幼在父亲指导下研究炮兵、筑城学与军事史,崇拜彼得大帝国和古罗马名将恺撒。1742年在禁卫军注册,1748年正式服役。曾参加七年战争、两次俄土战争(1768-1774和1787-1791)和1794年波兰起义。1798年的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后,任意大利北部俄奥联军总司令。1799年率军转战意大利和瑞士,行军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恩格斯认为,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出色的一次”。后遭贬谪,死于彼得堡。苏沃洛夫主张摒弃警戒线战略和线式战术;主张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歼灭敌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快速机动,积极进攻;主张结合实战需要进行练兵。他总结了多年作战经验和治军学术思想,著有《团谕》和《制胜科学》。
苏沃洛夫参军后,一方面看到俄国兵士勇敢、顽强,同时亲身体验到俄国领率机关和高级将领片面追求形式、闭门指挥等脱离战争实际的重大敝端,产生了俄国军队必须彻底改革的强烈愿望。这种改革是从他的苏兹达利步兵团开始的,他创立了一整套教育和训练军队的先进方法。他认为,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反对盲目练兵和机械练兵,主张根据实战需要而练兵,努力使士兵在复杂的条件下大胆、主动、和巧妙行动。他还致力于夜战演习,并认为勇气对于夜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格言是:“训练时艰苦,作战时轻松”。素以训练严格而著称。苏沃洛夫后来所建立的许多战功,都是与他对军队的改革分不开的。
苏沃洛夫的战略以极重进取和果断见长。重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在不设防的中消灭敌军。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他认为:“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的方式接敌......只有直接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每次作战,苏沃洛夫都要鼓励兵士们说:“勇士们,敌人会在你们面前发抖的!”使每个兵士能确信自己的力量,懂得后退一步就是死,即使侥幸不死,也是可耻的。的伊兹梅尔攻坚战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工作下取胜的。战役结束后苏沃洛夫在上表时写道:“没有任何一个堡垒比伊兹梅尔更坚强,没有任何一个抵抗比伊兹梅尔更激烈,但是它在我皇的宝座之下倒下来,这是英勇进攻的结果。”再如,1798年,俄国同英、奥两国联合反对法国,要把军队开到意大利去打仗。当时奥地利的将领都被法军打败过,此时缺少一个担任同盟军总司令的人选。保罗一世只好把因主张改革而被免职的苏沃洛夫召回,任命他为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奥军归他指挥。1799年3月,苏沃洛夫开始了的意大利远征。他一来到前线,立即取消了保罗一世推行的普鲁士军队那一套陈规旧制,军队面貌为之一新。俄军18天向前推进520俄里。这时,法国委派才能出众的将领莫罗,到前线指挥法国军队。6月,法军集结5万人开始反攻,而苏沃洛夫只有2万人,但结果还是俄军取得了后的胜利。事后,莫罗评论苏沃洛夫说:“此人具有非凡的坚韧精神,他宁愿亲自牺牲并使自己的军队战斗到后一卒为止,但却不肯退却一步”。
50多年的军事生活,使苏沃洛夫认识到,兵士是制胜之本,并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性格与习惯:象士兵那样生活,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士兵。他在练兵和作战生活中,常常和士兵打成一片,并且没有任何做作,总是显得自然、快活、和蔼可亲。在沙俄军队里,军官一般把士兵当奴隶,把士兵视为会走动的机器,可以任意打骂和侮辱。苏沃洛夫对此十分气愤,曾把沙皇保罗一世推行的棍棒纪律叫做“残暴制度”。苏沃洛夫一贯尊重士兵,爱护士兵,把士兵看成勇士,打仗时决不让战士白流一滴血,爱惜士兵的生命;平时,不准军官虐待士兵,不许侮辱士兵的人格。因此,他本人便在士兵中有着无限的影响力,士兵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士兵元帅”,都愿在他的统率下拚命杀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作者在这部传记中,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翔实的史料,选择独特视角,描述这位统帅大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所创建的辉煌战绩和他从一个列兵成长为俄军大元帅的光辉战斗历程。同时还要通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揭示俄国政坛内部的尔虞我及宫廷中的骄奢。此外,还利用查找的史料介绍元帅的不幸婚姻和家庭生活趣闻轶事,以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统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观察18世纪末欧洲权力结构和民族心理的一扇独特窗口。苏沃洛夫作为俄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展现。作者在描写苏沃洛夫的胜利时,常常会穿插对当时欧洲主流军事思想,特别是普鲁士学派的批判与比较。这种对比视角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是如何在既有的范式中寻找突破口,最终构建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军事哲学。书中对苏沃洛夫“非正规”风格的描述,包括他对手下士兵的亲和力,以及对繁琐宫廷礼仪的漠视,塑造了一个极具鲜明个性的反英雄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帝俄贵族将领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真正的英雄往往是体制的挑战者和重塑者。这种对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传记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人文关怀。
评分整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传递出一种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阅读体验上,文字的排版清晰流畅,即便是长句也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这在厚重的历史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收尾部分对苏沃洛夫晚年不受重用的境遇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对英雄晚景的审视,使得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郁,也更具回味价值。它让我们思考:一个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如何对待那些创造了辉煌的人?这种对历史宿命感的探讨,让这本书的格局瞬间拔高。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对“功高震主”这一古老主题的现代诠释。读完全书,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的怅惘,是对那个时代伟大人物命运的唏嘘,也对苏沃洛夫那句“我的学说,是我的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精品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苏沃洛夫的传记,着实让人感到一股久违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那个时代沙皇俄国的风云变幻。书中对于苏沃洛夫早年经历的描绘尤为精彩,那种从底层一步步攀爬上来的艰辛与隐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的崛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适应并最终成就伟业。尤其是在描述他早期在普鲁士的军事学习经历时,那种对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古典军事理论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军事思想公开课。书中对当时沙皇宫廷政治斗争的侧写也恰到好处,没有过多渲染宫斗的狗血,而是聚焦于这些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了苏沃洛夫的军事决策与个人命运,这种平衡感处理得相当到位,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有史诗的宏大,又不失人性的微观。读完这部分,我对这位传奇将领的敬意油然而生,深感其智慧与坚韧的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考据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这一点从行文中那种不经意的细节流露中便可窥见一斑。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过度简化的通俗读物,相反,它似乎是对原始档案、书信和战地报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和重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苏沃洛夫与不同将领、不同国家元首之间书信往来的引用,这些一手资料如同历史的碎片,被巧妙地镶嵌在叙事的主干中,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和权威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书中对苏沃洛夫“无须教授”理论的探讨也十分到位,作者并未将此简单归结为天才的独断专行,而是结合当时的俄军编制和苏沃洛夫对下级军官培养的实际措施,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和辩证的视角。这种深挖其理论根源的做法,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它要求读者保持专注,但回报是远远超过付出的知识密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对18世纪末欧洲战场的深度沉浸式考察。作者对于战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确度。特别是关于意大利和瑞士战役的描述,文字的密度极高,充满了动态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战斗场面时采用的叙事节奏,时而如暴风骤雨般紧凑,将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战术调动都描绘得惊心动魄;时而又放慢镜头,深入剖析苏沃洛夫在绝境中如何调动士兵的士气,如何利用地形的微妙变化来扭转乾坤。这绝非简单的军事复盘,其中融入了大量对人心的洞察。例如,在描述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艰险时,那种食物匮乏、环境恶劣、士气低落的描写,几乎能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和疲惫。苏沃洛夫在那时展现出的领袖魅力,那种超越了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感召力,被作者描绘得极具感染力。这使得整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历史,更像是一部关于极限环境下的领导力教材,展示了真正的“不败”是建立在对细节的极致掌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