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叶名琛》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两广总督叶名琛》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黄宇和,区鉷 著
图书标签:
  • 叶名琛
  • 两广总督
  • 清史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历史
  • 传记
  • 鸦片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0961
商品编码:269126929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两广总督叶名琛

定价:20.00元

作者:(澳)黄宇和 ,区鉷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2-01

ISBN:97878067809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了一个在史籍中不获好评的历史人物。书中广泛地运用了当时英国人的官私记述和英国人在第二次战争时期掠走的广州档案,论据翔实。

内容提要


第二次战争期间担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是近代中国史上以“海上苏武”知名的悲剧人物,也是清朝封疆大吏而不幸被外国侵略军俘虏的“唯此一人”。作为当时中国方面外交和军事活动的重要主持人,由于战败,他受到举国上下的责难,以一个“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颟顸误国的形象,通过所谓“信史”,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本书作者在大量征引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新的探索,得出了与传统看法截然相反的结论:叶名琛不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封疆大吏,更是一位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在历史评估中应获得与林则徐相等的地位。
在中国的史籍中,叶名琛的声誉不佳。长期以来,他被史家论定为第二次战争时期顽固而惧外的典型人物。澳大利亚籍华裔学者黄宇和院士的研究,对于叶名琛处理国内事务诸问题,同中国学术界的著述似无本质性的差别,只是学术视角与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已。其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叶名琛对外交涉中的所作所为。黄宇和院士对薛福成综合时人记述所做的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真诚”的概括,逐项进行了深入的检讨,依据翔实的史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与中国传统史籍不同,本书基本上全面肯定了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以及他在第二次战争中的部署、策略运筹和悲壮的结局等等。

目录


部分 在广州任职以前
章 早年经历
第二章 任职广州概述(1847-1858)
节 1847年前后的清王朝
第二节 广东与广西
第三节 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概述
第四节 1847-1858年广州
第二部分 政绩
第三章 政绩(一):驾驭士绅
节 职责与实践
第二节 办学与考试
第三节 士绅的作用
第四章 政绩(二):宣德布威
节 社会福利
第二节 执法
第三节 武装
第四节 结论
第三部分 军功
第五章 1850-1853年的起义
节 1850年5月-1851年4月的清远与英德
第二节 1850年7月-1852年6月的廉州
第三节 1851年7月-1852年7月的儋州
第四节 1851年1月-1852年8月的高州
第五节 1852年10月-1853年1月的韶州
第六节 结论
第六章 1854-1858年的洪兵大起义
节 1854年6月-1855年3月的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珠江流域
第三节 韩江流域
第四节 结论
第四部分 理财
第七章 传统的理财方法
节 1849-1853年广东财政支出
第二节 1850-1853年对其他省份的财政援助
第三节 妥善管理现有税收
第八章 叶名琛的理财应急措施
节 控制支出
第二节 增加额外收入
第三节 结论
第五部分 外交
第九章 任外交事务钦差大臣概述
节 “不和……不降”
第二节 “不走”
第十章 重新评价叶名琛在“亚罗”战争中的“无为”政策
节 “不守”
第二节 “不战”
第三节 结论
第六部分 捐躯
第十一章 被囚印度
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图书简介,避开了您提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一书的内容。 --- 书名:《南明烽火:永历朝廷的艰难岁月与覆灭之路》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紫峰文史] 内容简介: 一、 时代背景:天崩地裂的王朝更迭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自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的政治与军事结构在极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然而,抵抗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在南方,旧臣余孽和新兴的抵抗力量,试图延续汉家江山的血脉,最终形成了以永历帝朱由榔为核心的南明政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朝代覆灭史,而是一部关于忠诚、背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悲壮史诗。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书中对“南明”一词的笼统概括,而是聚焦于永历朝廷在西南一隅挣扎求生的艰难历程。我们试图还原一个在极端困境下,如何维系一个王朝象征的复杂图景。 二、 永历朝廷的建立与内部的权力博弈 南明政权并非铁板一块。从弘光政权失败后,各地“贤王”和“定王”的拥立,到最终确立永历皇帝的正统地位,其间充满了政治妥协与军事角力。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着重分析了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东林党残余势力,与以史可法、左良玉等军事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 永历朝廷的建立,更多是基于对“正朔”的坚守,而非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偏安一隅的背景下,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异常脆弱,派系林立,掣肘严重。例如,士大夫集团与地方军事力量(如李自成旧部降清将领、地方豪强等)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央政令难以有效推行。本书通过对大量奏疏、邸报的梳理,揭示了永历朝廷在政治上如何因内耗而削弱其抵抗能力。 三、 军事困境与“借兵”的无奈 南明政权的军事力量常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面对清军八旗兵和汉军旗的精锐部队,南明主要依靠地方募兵和流寇改编的部队。本书着重分析了其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如对重要节点的放弃,以及在几次大规模反攻中未能协调一致的教训。 更为关键的是,本书探讨了南明政权“借兵”的历史现象。为了维持残局,永历朝廷不得不向外寻求军事援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与吴周两藩的复杂关系,以及向西方传教士寻求外交支持的努力。我们探讨了这种“借兵”策略的得与失:它在短期内为朝廷争取了喘息之机,但长期来看,却助长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坐大,最终为清朝“剿抚并用”提供了精准打击的目标。 四、 面对李定国:最后的辉煌与宿命的终结 李定国作为南明后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是永历朝廷最后的亮点。本书详细复盘了李定国在西南地区与清军进行的多次关键战役,例如他所指挥的几次对清军的重大胜利,这些胜利曾一度让中兴的希望重新燃起。 然而,李定国的军事成功往往无法转化为持久的政治和战略优势。本书分析了永历朝廷对李定国的支持力度不足、内部掣肘对前线作战的影响,以及清朝在情报获取和后勤补给方面的巨大优势。最终,随着李定国的病逝和清军的步步紧逼,永历朝廷不得不从云南向缅甸逃亡。 五、 缅甸的避难与最后的悲剧 从滇西逃入缅甸,是永历朝廷“避难”的最后阶段。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的困境:远离中原,物资匮乏,且完全受制于缅甸王。我们通过对当时史料的解读,展现了末代君臣在异国他乡的窘迫与无奈。 最终,清朝施压,缅甸王决定交出永历帝。本书详述了永历帝被押解回国,在昆明被绞死的历史场景,以及随后南明抵抗力量的彻底瓦解。这是一个王朝最后象征的终结,也标志着明清易代之际,汉族政权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次集体努力的失败。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反思 《南明烽火》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一个王朝在衰亡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它不仅是对永历朝廷的“殉葬”,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无论是坚守的、投降的、还是投机的——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本书试图回答: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个体和一群人的努力,究竟能改变多少必然的命运? ---

用户评价

评分

《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对清末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叶名琛这样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风云人物。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对叶名琛的形象塑造是极其饱满和立体的。作者没有简单地把他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卖国贼”或者“殉国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殊年代所面临的困境、挣扎与抉择。书中所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让我对叶名琛的生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叶名琛与西方列强打交道时的策略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叶名琛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努力。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复杂性,以及叶名琛在其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此外,书中对叶名琛个人生活习惯、情感世界的描绘,也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个体。这本书让我对叶名琛的评价,从模糊的史书印象,变成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 nuanced 的历史人物。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晚清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叶名琛这个名字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他的绝佳窗口。作者在史料的爬梳和解读上,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书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得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叶名琛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变迁。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叶名琛简单地视为一个历史的“罪人”或“英雄”,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去审视他。书中对叶名琛在处理对外冲突时的种种考量,以及他在政治漩涡中的周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封疆大吏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和艰难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去审视,叶名琛的许多行为,也因此有了更合理的解释。除了对政治层面的深入剖析,作者对叶名琛个人生活细节的捕捉,也让这位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书,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研究叶名琛这个问题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把叶名琛仅仅当成一个简单的历史符号,而是把他置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地剖析了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他对当时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叶名琛政治思想的解读,作者通过对他一系列奏折和言论的梳理,展现了他“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以及他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固守。这种固守,既有其时代局限性,也折射出他作为那个时代晚清士大夫的一种集体意识。书中对于他如何应对英夷的步步紧逼,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包括那些“抚夷”的策略,以及最终导致他被俘的无奈。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官员在国家危难之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个人局限。更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叶名琛身上的争议点,比如他对某些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他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历史的多重面向,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评判。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非常流畅,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评分

这本《两广总督叶名琛》,可以说是一次非常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我本身就对清末的历史人物颇为关注,而叶名琛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于对叶名琛的生平事迹进行流水账式的记载,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封疆大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处理对外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可谓一丝不苟,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叶名琛的决策时,所采取的宏观视角和辩证思维。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叶名琛的某些行为定性为“愚昧”或“无能”,而是试图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出发,去理解叶名琛的处境和选择。比如,在处理与英国人的矛盾时,书中详细描绘了当时清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政策摇摆,以及叶名琛在其中所受到的限制和压力。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叶名琛的许多决策,其实是在复杂政治博弈下的无奈之举。此外,书中对于叶名琛个人的描述也十分到位,他身上那种士大夫的文人气息与官场上的强硬手腕并存,这种矛盾的统一体,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对叶名琛的评价,从一个模糊的脸谱,变成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评分

《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真的是意犹未尽。我一直对晚清的那段历史,尤其是洋务运动前后的风云变幻特别感兴趣。叶名琛这个人,在史书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死节大臣”,他的形象太复杂了,很难一概而论。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叶名琛。作者在梳理史料上费了不少功夫,那些繁复的奏折、官员往来信函,甚至一些野史笔记,都被他考证得明明白白。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亲眼看着列强的坚船利炮是如何一步步逼近,而身居高位的叶名琛,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夹缝中艰难求生。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他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他的决策动机,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特别是关于他如何应对英夷的“交涉”,以及最终导致的那场兵败,书里都有非常细致的描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叶名琛的个人生活和性格特点,比如他对戏曲的痴迷,他对养生的讲究,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史书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体。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叶名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段屈辱而又充满抗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