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

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冀福俊 编
图书标签:
  • 资本
  • 空间生产
  • 城镇化
  • 中国城镇化
  • 城乡发展
  • 区域发展
  • 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 土地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
ISBN:9787307159242
商品编码:2689287706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
  • 作者:冀福俊
  • 定价:36
  • 出版社:武汉大学
  • ISBN号:978730715924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4-0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6
  • 字数:204千字

内容提要

冀福俊著的《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 研究》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中的核心范畴资本 积累作为分析的重点和起点,运用资本的空间生产理 论对世界城市化以及中国城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 探析。本书首先从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一般逻辑入手,对资本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的关系进行阐释,紧接着就对资本的空间生产主要是 **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进行阐释,认为 资本的**化生产导致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发 展中**的城市化问题在一般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将 研究的视角转到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中,主要从外部全 球化的空间生产与内部受政府作用的城市化空间生产 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作者简介

冀福俊.出生于1980年,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多年,发表《论文化消费的引导和提升——以山西省为例》《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效应的制度原因分析》《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等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文化产业学》。主持完成2011年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市场体系的健全》,参与教育部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途径研究》、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综改区文化产业政策及法律体系构建研究》等多项。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基本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1.1 现代城市的产生和功能
2.1.2 城乡对立
2.1.3 空间思想的萌芽
2.2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
2.2.1 空间生产理论
2.2.2 空间的集体消费理论
2.2.3 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
2.2.4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论
2.3 二元经济模型
2.3.1 刘易斯模型
2.3.2 托达罗模型
2.4 城市偏向理论
第3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3.1 资本积累与城市化
3.I.1 资本的初级循环
3.1.2 资本的第二级循环
3.1.3 金融资本
3.1.4 资本的第三级循环
3.1.5 资本的城市化:一个经验事实
3.2 资本的**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
3.2.1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
3.2.2 弹性积累
3.2.3 资本帝国主义
第4章 资本的**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
4.1 资本**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
4.1.1 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与地理重组
4.1.2 发展中**外部**的城市化发展
4.2 资本**化生产引致发展中**“过度城市化”
4.2.1 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4.2.2 弱质工业化
4.2.3第三产业前倾化
4.2.4 城市化政府调节的缺失
4.3 资本**化生产加剧发展中**城市化问题
4.3.1 城市失业
4.3.2 城市贫困和不平等
4.3.3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社会问题
4.3.4 生态环境恶化
第5章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5.1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5.1.1 外资成为城镇化新动力
5.1.2 城镇化新特征
5.1.3 城市群的形成
5.2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5.2.1 城镇化区域发展非均衡
5.2.2 城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
5.2.3 城镇化人口迁移非均衡
第6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6.1 资本积累与中国的城镇化
6.1.1 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
6.1.2 资本的城镇化生产
6.1.3 空间政治对土地政治、工厂政治的压缩
6.2 政府制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一个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6.2.1 基本模型、数据及回归结果
6.2.2 个体效应分析
6.2.3 中国城镇化率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别
6.3 政府制度安排对资本城镇化生产的调节
6.3.1 政府对城镇化危机的调节
6.3.2 制度改革下的城镇化与资本增值过程
6.4 资本城镇化生产的风险
6.4.1 土地城镇化与空间扩张
6.4.2 集体消费供求冲突
第7章 资本空间生产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7.1 资本**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应对策略
7.1.1 产业转型升级
7.1.2 引导加工贸易业梯度转移
7.2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7.2.1 发挥政府对城镇化的调节功能
7.2.2 形成一套激励相容的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城市巨变的底层逻辑:地方政府、资本流动与空间重塑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城市巨变的底层逻辑:地方政府、资本流动与空间重塑的深度剖析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且复杂的互动机制,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行为、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以及这些驱动力如何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空间格局与社会面貌。这不是一部关于宏大叙事的历史回顾,而是着眼于微观决策、制度嵌入与资本逻辑如何交织作用于具体空间生产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 第一部分:地方治理的逻辑重构与空间权力 本部分首先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驱动主体——地方政府。我们超越了将地方政府简单视为“发展代理人”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财政约束、政治激励和资源禀赋下进行复杂博弈的行动者。 第一章:财政压力下的空间动员:土地财政的制度根源与演化路径 本章系统梳理了土地财政制度的制度起源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角色转换。分析了土地出让金如何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承载发展目标的主要融资工具。重点探讨了土地一级开发中的政府权力与市场力量的边界模糊地带,以及这种“混合产权”模式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的成本结构和分配效率。特别关注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与土地依赖的周期性调控,如何迫使地方政府寻求新的土地增值策略,从而加剧了城市边际的扩张与功能重组。 第二章:竞争性联邦制下的城市绩效竞赛与空间偏好 中国的多层级治理结构催生了一种显著的“竞争性联邦制”环境。本章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吸引投资、人才和提升GDP指标上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如何转化为地方政府在空间规划上的“偏好扭曲”——即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迅速带来税收和政绩的重资产、大规模开发项目,而对那些周期长、回报分散的社会性、公共性空间改造投入不足。探讨了“形象工程”背后的制度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固化了特定类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第三章:规划的“可塑性”:制度执行中的地方能动性与政策漂移 规划文件和法律法规在中央层面具有统一性,但其在基层的实际执行过程却充满了地方的能动性与解释空间。本章通过对多个城市规划调整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规划审批、用途变更等关键节点,将政策意图“漂移”以适应其当前的资本需求或政治目标。研究关注了规划师、开发商与地方官员之间的非正式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规制了空间开发的合法性与可行性。 第二部分:资本流动的空间效应与生产模式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资本”这一关键要素,分析其在不同类型空间中的渗透、集聚与重组过程,以及这种流动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功能结构。 第四章:金融化浪潮下的城市资产:房地产资本的周期性扩张与收缩 本章深入探讨了房地产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的属性,如何主导了当代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分析了信贷政策、影子银行体系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何形成合力,驱动了大规模的土地圈占和住房建设。着重考察了资本集聚在核心城市带来的“高房价陷阱”对城市内部阶层分化的影响,以及在市场调控周期中,资本如何从住宅市场转向商业地产、产业园区等其他空间载体,引发空间用途的快速置换。 第五章:产业空间重构:开发区、产业集群与要素集聚的路径依赖 本章不再将产业发展视为纯粹的技术进步过程,而是将其置于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竞争背景下考察。研究了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地理载体,如何通过土地优惠、补贴和行政支持,吸引特定类型资本和产业要素。探讨了“路径依赖”问题——一旦某种产业集群形成,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和资本的沉没成本如何使得空间重构的难度加大,即使面对新的经济转型压力。 第六章:基础设施的资本化:超大尺度工程与空间等级的强化 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铁、城际轨道、卫星城建设)在提升区域连接度的同时,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空间权力工具。本章分析了这些超大尺度基础设施投资背后的资本筹集模式和决策逻辑。研究表明,此类投资往往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空间等级分化,优先服务于那些已经具备资本集聚优势的节点城市,从而强化了现有经济地理格局,而非平均化发展。 第三部分:空间生产的社会后果与治理挑战 最后一部分将视线从宏观驱动力转向空间生产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治理前景。 第七章:空间商品化与城市公共性的侵蚀 当城市空间被深度金融化和商品化后,其公共属性面临挑战。本章考察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广场、街道)如何被商业资本和新的城市管理逻辑所“重塑”和“排他化”。分析了城市更新项目(如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中,资本主导的“效率”逻辑如何排挤或边缘化原有的社会网络和低收入群体,导致空间使用的社会意义的转变。 第八章:要素流动与社会重构:城市身份认同的地理政治学 资本和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人口的流动。本章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农民工、新市民、精英人才)在城市空间中的“在场”与“排斥”问题。研究了地方户籍制度、住房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进行隔离与再生产,探讨了城市身份认同的建构如何受到空间分配和资源获取不平等的制约。 结论:迈向包容性空间治理的路径探索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前述分析进行了综合提炼,指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在于:以追求短期财政回报和资本集聚为核心的地方发展逻辑,与建设长期、可持续和公平的城市空间目标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本书最后提出,要实现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城市发展,必须从制度层面审视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重新界定资本在空间生产中的边界,并探索新的、更强调社会公平和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这不是对现有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要求在根本上调整资本、政府与空间关系的基本范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似乎是一部非常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深入探讨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资本是如何塑造和重塑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以及这种空间生产模式又反过来如何影响着中国独特的城镇化路径。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梳理资本在中国城镇化中的具体运作机制,比如房地产开发、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如何从经济活动层面渗透进土地利用、城市形态、社区结构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的。读者大概可以期待了解资本的力量是如何在不同尺度上,从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到微观的个体居住选择,编织出一张复杂的空间网络。对于那些希望理解中国城市如何“生长”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权力、利益和人的活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者,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同时,我对书中对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独特视角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区别于西方模式,揭示出一些中国特有的经验和挑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及资本在解决或加剧这些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预感这本书的讨论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也有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关于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而《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像一般的城市规划或者经济学著作那样,仅仅关注数据和政策,而是会尝试揭示更深层的、由资本驱动的空间生成机制。书中大概会分析,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是如何通过各种投资和再投资行为,不断地“生产”出新的城市空间,同时又对旧有空间进行改造和重塑。这可能包括对土地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等一系列产权的资本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建筑形态、交通网络乃至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布。我对书中“空间生产”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运用一些社会学、地理学或哲学理论来解读资本与空间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例如,它是否会探讨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如何驱动城市扩张,如何催生新的商业中心或住宅区,以及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城镇化背后隐藏的资本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城市环境。

评分

对于中国城镇化这样宏大且快速的进程,探究其深层驱动力至关重要。这本书《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的题目就暗示了它将聚焦于资本在这个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我推测,作者很可能在书中详细剖析资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将普通的土地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城市空间,并且这种转化并非自然发生,而是资本主动“生产”出来的结果。这可能涉及到对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等关键环节的深入分析,探讨资本是如何在这些领域里运作,如何获取利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特别地,我对“中国城镇化道路”这个限定词很感兴趣,这表明本书可能不会简单套用普适性的理论,而是会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来审视资本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也许书中会探讨,在中国的特定制度环境下,资本如何与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相互博弈,最终形塑出中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由资本驱动的城市变迁的内在逻辑,为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阅读《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深入洞察中国城市发展内在机制的旅程。书名中的“资本的空间生产”这一概念,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分析,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资本如何具体地、具象地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中。它大概会探讨,资本是如何通过各种具体的建设和投资活动,例如修建高楼大厦、开发大型商业综合体、布局交通网络等,来“生产”出我们所见的城市面貌,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肌理和功能。我相信,书中会对资本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形式、不同阶段进行细致的描摹,包括其逐利性如何驱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再开发,以及这种开发活动又如何影响着城市的扩张、收缩、分化和融合。同时,“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提法,也预示着本书会特别关注中国特有的国情,或许会深入分析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资本与政府、市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城镇化模式,比如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以及资本在这些问题中的双重作用——既可能加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评分

这本书《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听起来像是在解构我们身边的城市是如何“长”出来的。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资本是如何在物理空间上留下印记,并且这种印记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特定走向。我推测书中会深入剖析资本的运作逻辑,比如它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渠道,转化为对土地的占有和开发,从而在城市中“生产”出新的空间形态。这可能涉及到对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土地金融等一系列具体运作过程的细致描述。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解读,它是否会探讨资本的逐利性如何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如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如阶层分化、社区形成)的改变?同时,“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限定,意味着它可能会深入挖掘中国独特的历史、制度和文化背景,来解释为何资本在中国城镇化中的作用会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征。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政府在资本与空间生产中的角色,以及这种政府—资本的合作模式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城镇化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非表面的分析,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发展背后隐藏的复杂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