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福俊著的《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 研究》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中的核心范畴资本 积累作为分析的重点和起点,运用资本的空间生产理 论对世界城市化以及中国城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 探析。本书首先从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一般逻辑入手,对资本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的关系进行阐释,紧接着就对资本的空间生产主要是 **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进行阐释,认为 资本的**化生产导致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发 展中**的城市化问题在一般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将 研究的视角转到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中,主要从外部全 球化的空间生产与内部受政府作用的城市化空间生产 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冀福俊.出生于1980年,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经济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多年,发表《论文化消费的引导和提升——以山西省为例》《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效应的制度原因分析》《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等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文化产业学》。主持完成2011年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市场体系的健全》,参与教育部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途径研究》、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综改区文化产业政策及法律体系构建研究》等多项。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基本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1.1 现代城市的产生和功能
2.1.2 城乡对立
2.1.3 空间思想的萌芽
2.2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
2.2.1 空间生产理论
2.2.2 空间的集体消费理论
2.2.3 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
2.2.4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论
2.3 二元经济模型
2.3.1 刘易斯模型
2.3.2 托达罗模型
2.4 城市偏向理论
第3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3.1 资本积累与城市化
3.I.1 资本的初级循环
3.1.2 资本的第二级循环
3.1.3 金融资本
3.1.4 资本的第三级循环
3.1.5 资本的城市化:一个经验事实
3.2 资本的**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
3.2.1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
3.2.2 弹性积累
3.2.3 资本帝国主义
第4章 资本的**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
4.1 资本**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
4.1.1 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与地理重组
4.1.2 发展中**外部**的城市化发展
4.2 资本**化生产引致发展中**“过度城市化”
4.2.1 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4.2.2 弱质工业化
4.2.3第三产业前倾化
4.2.4 城市化政府调节的缺失
4.3 资本**化生产加剧发展中**城市化问题
4.3.1 城市失业
4.3.2 城市贫困和不平等
4.3.3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社会问题
4.3.4 生态环境恶化
第5章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5.1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5.1.1 外资成为城镇化新动力
5.1.2 城镇化新特征
5.1.3 城市群的形成
5.2 资本的**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5.2.1 城镇化区域发展非均衡
5.2.2 城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
5.2.3 城镇化人口迁移非均衡
第6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6.1 资本积累与中国的城镇化
6.1.1 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
6.1.2 资本的城镇化生产
6.1.3 空间政治对土地政治、工厂政治的压缩
6.2 政府制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一个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6.2.1 基本模型、数据及回归结果
6.2.2 个体效应分析
6.2.3 中国城镇化率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别
6.3 政府制度安排对资本城镇化生产的调节
6.3.1 政府对城镇化危机的调节
6.3.2 制度改革下的城镇化与资本增值过程
6.4 资本城镇化生产的风险
6.4.1 土地城镇化与空间扩张
6.4.2 集体消费供求冲突
第7章 资本空间生产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7.1 资本**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应对策略
7.1.1 产业转型升级
7.1.2 引导加工贸易业梯度转移
7.2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7.2.1 发挥政府对城镇化的调节功能
7.2.2 形成一套激励相容的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似乎是一部非常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深入探讨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资本是如何塑造和重塑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以及这种空间生产模式又反过来如何影响着中国独特的城镇化路径。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梳理资本在中国城镇化中的具体运作机制,比如房地产开发、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如何从经济活动层面渗透进土地利用、城市形态、社区结构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的。读者大概可以期待了解资本的力量是如何在不同尺度上,从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到微观的个体居住选择,编织出一张复杂的空间网络。对于那些希望理解中国城市如何“生长”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权力、利益和人的活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者,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同时,我对书中对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独特视角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区别于西方模式,揭示出一些中国特有的经验和挑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及资本在解决或加剧这些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预感这本书的讨论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也有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关于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而《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像一般的城市规划或者经济学著作那样,仅仅关注数据和政策,而是会尝试揭示更深层的、由资本驱动的空间生成机制。书中大概会分析,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是如何通过各种投资和再投资行为,不断地“生产”出新的城市空间,同时又对旧有空间进行改造和重塑。这可能包括对土地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等一系列产权的资本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建筑形态、交通网络乃至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布。我对书中“空间生产”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它会运用一些社会学、地理学或哲学理论来解读资本与空间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例如,它是否会探讨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如何驱动城市扩张,如何催生新的商业中心或住宅区,以及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城镇化背后隐藏的资本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城市环境。
评分对于中国城镇化这样宏大且快速的进程,探究其深层驱动力至关重要。这本书《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的题目就暗示了它将聚焦于资本在这个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我推测,作者很可能在书中详细剖析资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将普通的土地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城市空间,并且这种转化并非自然发生,而是资本主动“生产”出来的结果。这可能涉及到对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等关键环节的深入分析,探讨资本是如何在这些领域里运作,如何获取利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特别地,我对“中国城镇化道路”这个限定词很感兴趣,这表明本书可能不会简单套用普适性的理论,而是会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来审视资本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也许书中会探讨,在中国的特定制度环境下,资本如何与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相互博弈,最终形塑出中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由资本驱动的城市变迁的内在逻辑,为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阅读《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深入洞察中国城市发展内在机制的旅程。书名中的“资本的空间生产”这一概念,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分析,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资本如何具体地、具象地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中。它大概会探讨,资本是如何通过各种具体的建设和投资活动,例如修建高楼大厦、开发大型商业综合体、布局交通网络等,来“生产”出我们所见的城市面貌,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肌理和功能。我相信,书中会对资本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形式、不同阶段进行细致的描摹,包括其逐利性如何驱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再开发,以及这种开发活动又如何影响着城市的扩张、收缩、分化和融合。同时,“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提法,也预示着本书会特别关注中国特有的国情,或许会深入分析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资本与政府、市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城镇化模式,比如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以及资本在这些问题中的双重作用——既可能加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评分这本书《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听起来像是在解构我们身边的城市是如何“长”出来的。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资本是如何在物理空间上留下印记,并且这种印记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特定走向。我推测书中会深入剖析资本的运作逻辑,比如它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渠道,转化为对土地的占有和开发,从而在城市中“生产”出新的空间形态。这可能涉及到对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土地金融等一系列具体运作过程的细致描述。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解读,它是否会探讨资本的逐利性如何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如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如阶层分化、社区形成)的改变?同时,“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限定,意味着它可能会深入挖掘中国独特的历史、制度和文化背景,来解释为何资本在中国城镇化中的作用会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征。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政府在资本与空间生产中的角色,以及这种政府—资本的合作模式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城镇化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非表面的分析,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发展背后隐藏的复杂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