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情况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打击电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情况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打击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信诈骗
  • 网络诈骗
  • 犯罪分析
  • 打击治理
  • 法律法规
  • 案例研究
  • 中国
  • 蓝皮书
  • 安全
  • 20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结良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1910
商品编码:26863634776
丛书名: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商品参数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定价 89.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115451910

目录

第壹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1

1.1  电信网络诈骗概述1

1.1.1  电信网络诈骗的起源及定义1

1.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现状3

1.1.3  国内外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综述4

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十大典型案例23

1.2.1 冒充公检法诈骗案23

1.2.2  代考、改分诈骗案24

1.2.3 网购退款诈骗案25

1.2.4  娱乐节目中奖诈骗案26

1.2.5 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案28

1.2.6 冒充好友诈骗案29

1.2.7 医保、社保诈骗案30

1.2.8 钓鱼网站诈骗案31

1.2.9 订票诈骗案32

1.2.10 贷款诈骗案33

1.3 犯罪特点及主要手段34

1.3.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34

1.3.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手段38

1.4  受害群体特征及犯罪重点地区42

1.5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45

1.5.1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组织领导,治理工作成效显著46

1.5.2 12321举报中心积极配合,受理和处置垃圾信息48

1.5.3  地方通信管理局重拳出击,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平台49

1.5.4 基础运营商严格执行,治理工作向纵深展开53

1.5.5 专业智库积极响应,做好支撑服务工作59

1.6  网络舆情分析60

1.6.1  2011—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情况60

1.6.2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分析61

1.6.3  网民群体画像62

1.6.4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热点新闻事件分析63

1.6.5  “徐玉玉事件”网络舆情分析65

第二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68

2.1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失衡68

2.2  网络环境中的个人信息泄露76

2.3  犯罪成本低,防控难度大78

2.4  相关单位主体责任有待加强80

2.5  群众的防范意识普遍薄弱87

第三章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91

3.1  相关法律规定与适用92

3.2  亟须解决的法律问题104

3.2.1  定罪量刑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104

3.2.2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105

3.2.3  相关主体法律责任难追究107

3.2.4  受害人权利救济难实现112

3.2.5  司法地域管辖仍有待明确113

第四章  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115

4.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15

4.1.1  亟须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115

4.1.2  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119

4.1.3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电信网络诈骗”定罪121

4.1.4  将电信网络诈骗罪单独定罪124

4.1.5  完善电子证据的收集、认定规则133

4.1.6  及时返还和赔偿受害人损失135

4.1.7  有效解决受害人救济中的法律适用问题137

4.1.8  明确案件的管辖权137

4.2  建立跨界联动的综合监管治理机制138

4.2.1  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138

4.2.2  整顿和规范重点电信业务144

4.2.3  严厉整治网络改号146

4.2.4  强化电信技术规范和拦截147

4.2.5  严格银行卡“实名制”150

4.2.6  严格管理和杜绝银行卡滥发152

4.2.7  依法整治非法窃取银行卡信息的犯罪活动154

4.2.8  银行实施延迟支付制度155

4.2.9  完善银行紧急止付制度157

4.2.10  严格落实银行系统业务办理记录留存制度158

4.2.11  严格执行银行业汇款转账潜在风险提醒告知制度158

4.2.12  银行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实施涉案资金返还工作159

4.3  构建良性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机制160

4.4  构建国jia*级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平台163

4.5  增设“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165

附录16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169

六部委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172

银监会、公安部关于印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

还若干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16〕41号)175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实施

意见(工信部网安函〔2016〕452号)180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相关工作的

通知(工信部网安函〔2015〕601号)191

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

通知(银发〔2016〕261号)199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答记

者问208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

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15

 


内容介绍
本蓝皮书共分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四个章节。其中对国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现状、犯罪特征、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实名制”背后的“记名制”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开户模式,发布了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提出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保护条例》以及设立“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活动等。........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治理:理论、实践与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高发、隐蔽性强的犯罪形态,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其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传播速度极快,危害性深远,不仅侵害公民财产安全,更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本书旨在从多维度、深层次地剖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本质,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过往的治理经验,并以前瞻性的视野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学术界、实务界以及广大公众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参考。 第一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理论根源与核心构成要素。 犯罪学视角下的电信网络诈骗: 剖析电信网络诈骗在犯罪学中的分类、特征及其与传统犯罪的异同。将从理性选择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机会理论等多个犯罪学流派出发,解释为何电信网络诈骗得以滋生和蔓延。例如,理性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诈骗者如何权衡成本与收益,选择最有效的作案方式;而机会理论则可以关注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受害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产生的疏忽。 技术驱动与犯罪演化: 深入研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现代科技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应用。分析诈骗者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身份伪装、信息窃取、精准诱导,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加速了犯罪手段的迭代更新。例如,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出现,使得语音、视频诈骗更加逼真,欺骗性更强;大数据分析则让诈骗者能够更精确地描绘受害者画像,提高诈骗的成功率。 心理学机制与诱导模式: 揭示电信网络诈骗背后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分析诈骗分子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贪婪、恐惧、同情心、信任缺失等,设计精密的心理陷阱,诱导受害者上当。将详细解析常见的心理诱导模式,例如: 权威恐吓型: 冒充公检法、银行、运营商等权威机构,以“涉嫌犯罪”、“账户异常”等理由制造恐慌,迫使受害者听从指令。 情感诱惑型: 利用“网恋”、“刷单”、“投资返利”、“中奖”等方式,制造虚假的美好愿景,吸引受害者投入金钱。 社会工程学: 通过预先收集的个人信息,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身份冒充,获取受害者的信任,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数字焦虑型: 针对老年人等群体,利用其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制造“系统升级”、“信息泄露”等谣言,诱导其操作。 社会学因素与治理困境: 考察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个体防范意识等社会因素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和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信息鸿沟、社会信任度下降、监管滞后等社会性问题如何为诈骗犯罪提供了土壤,并探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跨部门协作、国际合作、技术壁垒等挑战。 第二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实图景 本部分将聚焦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实际运作模式、犯罪链条及典型案例。 犯罪链条的解构与分析: 详细剖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完整产业链,包括“技术支持”环节(如木马病毒开发、钓鱼网站制作)、“推广引流”环节(如色情链接、虚假广告)、“话务及短信平台”环节(如虚拟号码、短信群发)、“洗钱渠道”环节(如跑分平台、虚拟货币)以及“实施诈骗”的终端人员。强调不同环节之间的紧密协作与相互依存关系。 典型诈骗手法深度解析: 冒充类诈骗: 详细介绍冒充公检法、客服、熟人、领导等各类冒充型诈骗的套路、话术及防范要点。 网络情缘(杀猪盘)诈骗: 剖析“杀猪盘”背后的心理操纵、虚假投资平台搭建、资金链条等,揭示其危害性。 刷单兼职诈骗: 分析虚假刷单任务的设置、垫付资金的骗局以及佣金返还的虚假承诺。 投资理财诈骗: 揭露虚假投资平台、承诺高额回报的诱惑,以及背后资金转移的黑幕。 网络游戏(账号、装备)诈骗: 介绍盗取游戏账号、出售虚假游戏道具等欺诈手段。 仿冒购物/服务平台诈骗: 分析伪造购物网站、支付链接,诱导用户泄露信息或直接转账。 “呼叫转移”与“身份冒用”诈骗: 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话音、短信的定向转移,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欺诈。 “网络水军”与“敲诈勒索”: 分析利用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手段进行威胁、勒索的行为。 真实案例研究与反思: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从案件发生、侦破、审判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件暴露出的问题,例如证据固定难、跨境协作难、受害者损失难以追回等,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实践经验。 受害者画像与心理创伤: 探讨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群体特征,分析其易受骗原因,并关注诈骗给受害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心理创伤及社会影响。 第三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与规制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当前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政策、技术及社会协同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现有法律框架梳理: 系统介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分析其在犯罪构成、定罪量刑、证据收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漏洞与修补建议: 识别现有法律法规在应对新型诈骗手段、跨境犯罪、取证溯源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法律修订和完善建议。 打击治理的实战策略与经验: 部门协同作战机制: 详细介绍公安、工信、通信管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网信办等部门在打击治理中的职责分工、协作配合模式,以及“央地联动”、“区域协作”等经验。 “断卡”行动与资金链打击: 深入剖析“断卡”行动的意义、目标、主要措施,以及如何从源头切断诈骗资金流转通道。 技术侦查与溯源: 介绍公安机关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诈骗线索挖掘、犯罪嫌疑人追踪、诈骗窝点打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方法。 电信运营商的角色与责任: 分析电信运营商在实名制、电话卡、短信渠道管理、涉诈信息拦截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与发挥的关键作用。 金融机构的防范与止付机制: 阐述银行、支付机构在账户管理、可疑交易监测、快速止付等方面的职责,以及如何构建更高效的资金安全保障体系。 社会协同与全民反诈: 预警防范体系的构建: 探讨如何建立健全“国家级预警平台”、“地方反诈中心”、“社区网格化”等多元化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公众教育与宣传: 分析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诈宣传活动,普及防范知识,提高全民识骗、防骗、拒骗能力的重要性,并总结有效的宣传模式。 网络平台责任与治理: 探讨互联网平台在内容审核、账号管理、交易安全、协助调查等方面的责任,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国际合作与跨境治理: 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跨境性特点,探讨我国在打击跨境诈骗方面的国际合作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合作方向,例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执法国家的情报交流与联合打击。 第四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未来展望与前沿探索 本部分将聚焦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趋势,以及未来治理和应对的创新思路。 新兴诈骗模式的预测与研判: 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新手段、新特点,例如虚拟现实(VR/AR)应用中的新型欺诈、基于元宇宙的经济犯罪、更智能化的AI驱动的社交工程等。 人工智能在反诈领域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在识别欺诈性电话、短信、虚假信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异常交易行为分析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反诈。 区块链技术在追赃溯源中的潜力: 分析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交易、不可篡改性等特性上的优势,探讨其在追踪诈骗资金流向、提高追赃溯源效率方面的应用前景。 全球治理的协同与挑战: 展望未来全球范围内共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合作模式,包括国际法律协调、信息共享机制、跨国执法协作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防范体系: 提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发力的反诈长效机制,从技术、法律、教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提升社会整体抵御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本书通过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深度剖析,力求为理解、应对这一复杂社会问题提供系统性的框架和前瞻性的思考,为建设更加安全、有序的数字社会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让我对我国在2016年这个时间点,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这一棘手社会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充满了期待。从书名来看,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系统性、研究性很强的读物,能够全面梳理出当时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现状,包括其主要形式、蔓延的区域、受害群体以及犯罪分子的惯用手段等等。尤其“基情况”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图表,用翔实的数据来描绘电信网络诈骗的全景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犯罪”一词则暗示了书中会对构成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条文、犯罪链条以及社会危害性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诈骗,而是具有一定组织性、技术性的犯罪行为。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这些基本情况,对于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以及理解国家在维护公民财产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具体的防范知识,比如如何识别常见的诈骗电话、短信,以及在遭遇诈骗时应该如何正确报案和寻求帮助。

评分

我拿到《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时,内心是充满好奇的。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敏感的读者,我对电信网络诈骗这类影响千家万户的犯罪活动一直非常关注。这本书名中“基情况”三个字,在我看来,预示着书中将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现状梳理。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描绘2016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整体态势,比如诈骗案件的数量、增长趋势、涉及的金额、地域分布等等,或许还会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成为受害者的比例,以及他们遭受损失的具体情况。这些翔实的数据,就像是给电信网络诈骗这一“顽疾”做了一次详细的“体检报告”,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同时,“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个部分,又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犯罪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描述表象,更能触及犯罪分子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技术上的漏洞来实施犯罪的。

评分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吸引我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承诺的“打击电”这一关键信息。这让我联想到,书中很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会系统性地阐述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治理策略和行动部署。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2016年我国在打击此类犯罪方面所采取的重点举措,例如,是否提及了专项整治行动、技术侦查手段的提升、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以及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完善等。这种“行动指南”式的介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疑能提供宝贵的参考。了解国家如何“出手”打击犯罪,有助于我们增强安全感,也能够激发我们参与到反诈斗争中来的意识。此外,书中对于打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的探讨,以及对未来工作方向的展望,也同样值得我深入研究,这能帮助我更辩证地看待反诈工作,理解其长期性和复杂性。

评分

翻开《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尽管是面向公众的“蓝皮书”,但其内容深度和研究方法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书中关于“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论述,并非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试图勾勒出当时这一犯罪业态的全貌。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犯罪手段的细致描写,例如,是否详细列举了“杀猪盘”、“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等当时流行的诈骗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作案流程、技术特点、诱骗话术进行了拆解分析。这种深入的剖析,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极佳的“反诈教科书”,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敏锐地捕捉到诈骗信息,从而避免上当受骗。此外,书中关于犯罪的社会成因和深层原因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是否提及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部分人群的金融素养不足等问题?这些宏观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电信网络诈骗为何如此猖獗,并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评分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这一部分,无疑是全书的重点和高潮。我满怀期待地想了解,在2016年,我们国家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电信网络诈骗形势时,究竟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书中是否详细介绍了当时公安机关、通信管理部门、银行等各方的联动机制?例如,是否阐述了跨部门、跨地域协作打击犯罪的模式,以及在技术侦查、证据固定、嫌疑人抓捕等环节的难点与突破?我非常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打击案例,即使是经过了案例的匿名化处理,也能让我们对打击犯罪的实际运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书中对法律法规的梳理和完善,以及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努力,也同样是我关注的焦点。毕竟,电信网络诈骗早已不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国际性的合作打击才是关键。总而言之,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国家打击犯罪能力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