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济学 柳川隆 机械工业出版社

法律经济学 柳川隆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波 郭强 柴裕红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经济学
  • 经济法
  • 法经济学
  • 柳川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法律
  • 经济学
  • 公共政策
  • 市场分析
  • 制度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结良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8835
商品编码:26864761076
丛书名: 法 律 经 济 学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法律经济学 
作 者:   柳川隆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11155883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04-01
印刷日期:  2017-04-0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以具体案例、设例及小栏目等方式,通过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反垄断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等多个领域来比较法学与经济学各自思维的精髓,解读两者之间的异同,力图让读者同时理解两大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各自特征,是一本跨学科领域的少见的研究成果之一。因本书源自日本神户大学经法研究共同课程的教学成果,因此,本书不仅适合对规范企业行为的法律法规感兴趣的经管专业以及法律专业的学生,还有助于执法当局、经法学者等面对个案时如何考虑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性以及法学意义上的公平性、公正性等问题。
作者介绍
 
目录
推荐序 
译者的话 
序 
序章 法学和经济学的双向思考1 
第一节 序言1 
第二节 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对立——案例分析3 
第三节 法学与经济学的价值取向9 
第四节 致读者16 
小栏目1 经济学家眼中的本书构成19 
小栏目2 经济学思维中的解释19 
小栏目3 法院一游:民事和刑事20 
第一章 “物品”所有权——知识产权法22 
第一节 所有权制度的概要及其意义22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制度的概要25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经济分析29 
第四节 著作权制度的经济分析35 
小栏目4 法的读者是谁:强行法规和任意法规41 
第二章 调整公司利害关系人的规则——公司法42 
第一节 序言42 
第二节 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46 
第三节 保护少数股东55 
第四节 结语59 
小栏目5 强行法规62 
小栏目6 善管注意义务62 
小栏目7 爱因斯坦之法:一般法与特别法62 
第三章 公平竞争的规则——反垄断法64 
第一节 反垄断法的概要和目的64 
第二节 转售价格维持行为68 
第三节 搭售77 
第四节 结语87 
小栏目8 欧美有关转售价格维持行为之规制89 
小栏目9 “Public”School虽是“公”立学校,但实质为 
“私”立——私法和公法的问题89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的期望规则——劳动法91 
第一节 序言91 
第二节 作为贫困对策的最低工资制度98 
第三节 限制解雇与劳动力市场101 
第四节 结语107 
第五章 安全网的公平与效率——社会保障法109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概要109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原理和作用118 
第三节 现行制度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123 
第四节 结语132 
小栏目10 法如爱——法及其解释(1)134 
第六章 什么是“守约”——合同法135 
第一节 序言135 
第二节 违约救济的法理论——日本法与英格兰法的比较137 
第三节 救济方式的妥当性——基于两个设例分析145 
第四节 以经济学的观点考虑合同法153 
第五节 结语163 
小栏目11 “与彼时一样,您的异议不被承认和采纳”——英美法系和 
大陆法系166 
第七章 损害赔偿的含义——不法行为法167 
第一节 序言167 
第二节 不法行为制度的概要168 
第三节 关于不法行为法的法学与经济学观点170 
第四节 过失责任原则178 
第五节 结语183 
小栏目12 民法中不法行为法的地位187 
小栏目13 “法学家怎么还虚伪而不负责任呢?”——法及其解释(2)187 
第八章 环保规则——环境法190 
第一节 序言190 
第二节 垃圾和 再利用191 
第三节 景观203 
第四节 结语214 
小栏目14 “不能通过理性整除的世界”——法的目的216 
小栏目15 宪法和人权216 
附录 经济学基础知识218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法律经济学:一座连接规则与繁荣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法律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轨迹。法律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和秩序,而经济的活力又反过来促使法律不断演进和完善。理解这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对于洞察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市场运行逻辑、乃至做出明智的政策选择都至关重要。 《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是致力于解析法律制度的经济意涵,审视经济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它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模型推演,而是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一种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理解法律、评价法律、甚至设计法律的思维方式。通过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激励机制、信息理论、博弈论等经济学工具,法律经济学能够揭示法律规范如何影响行为者的决策,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一、 法律的经济学视角:价值、效率与激励 法律经济学最核心的洞见之一在于,法律不仅仅是道德或正义的体现,它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并且其设计和执行往往受到效率考量的影响。 法律的经济价值: 法律通过界定产权、强制执行合同、惩罚侵权行为等方式,为经济交易提供了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没有明确的产权,生产者就没有动力去投资生产;没有有效的合同执行,交易成本将急剧上升,市场将难以有效运作。因此,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石,其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知识产权法的存在激励了创新,为创作者带来了回报,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效率原则: 法律经济学广泛运用效率原则来分析法律。其中,卡尔多-希克斯(Kaldor-Hicks)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政策或法律改革如果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并且受益的程度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即使实际的补偿并未发生,那么这个改革就被认为是效率提升的。这意味着,法律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公平分配,更要关注能否最大化社会总体的“蛋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公平,而是强调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避免“在分配不公时,蛋糕太小以至于无法令人满意”。 激励机制: 法律通过设置奖惩来引导和塑造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激励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法律经济学着重分析法律如何通过改变行为者的收益或成本来激励或抑制某些行为。例如,累进税制通过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来调节收入分配,同时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侵权责任的规定(如惩罚性赔偿)旨在激励人们更加谨慎,避免造成损害,同时惩罚那些疏忽大意或故意加害的行为。理解这些激励机制,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法律,减少意外的负面效应。 二、 核心分析工具与应用领域 法律经济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拥有一系列强大的分析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广泛应用于解释和分析各种法律制度。 产权理论: 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法律经济学的基石。科斯(Coase)定理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初始分配,资源的最终配置都是有效率的。然而,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是存在的,因此,清晰的产权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经济学分析如何通过界定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被界定和交易,从而内化环境成本。 合同法: 合同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法律经济学分析合同法如何最小化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违约行为。例如,违约的救济措施(如损害赔偿)旨在使违约者的行为“还原”到如果合同履行时所达到的状态,从而激励各方诚实履行合同。 侵权法: 侵权法处理的是非合同关系中的损害赔偿问题。法律经济学分析侵权责任的类型(如严格责任、过失责任)如何影响行为者的预防性投入。例如,卡拉布雷西(Calabresi)的“事故成本最小化”理论认为,侵权法的设计应该能够让承担责任的一方是那个能以最低成本预防事故发生的一方。 刑法: 刑法通过惩罚来威慑犯罪。法律经济学将犯罪视为一种“职业”,分析犯罪者的收益与成本。最优的刑罚应该使得犯罪的预期成本(罚款乘以被抓获的概率)大于预期的收益,从而有效威慑犯罪。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犯罪的刑罚比其他犯罪更重,以及为什么提高侦破率也是重要的犯罪预防手段。 财产法: 财产法界定了对物的权利。法律经济学分析不同类型的财产制度(如私有制、共有制)如何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资决策。 公司法与证券法: 公司法处理企业组织形式、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问题。法律经济学分析公司制度如何最小化代理成本(如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证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竞争法(反垄断法): 竞争法旨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法律经济学分析垄断行为的危害,如何识别和禁止限制竞争的行为,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竞争。 环境法与劳动法: 这些领域也都可以通过经济学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例如,环境法的排污许可交易可以被视为一种市场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劳动法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和就业水平。 三、 理论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法律经济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分析的严谨性,更在于其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法律背后的逻辑: 许多法律条文看起来繁琐且难以理解,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政策意图。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制定目的,以及法律如何与社会现实相连接。 评估现有法律的效率: 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套标准来评估现有法律制度的效率。通过分析法律对行为者激励的影响,以及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可以识别出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设计更有效的法律: 在制定新法律或修改现有法律时,法律经济学可以提供宝贵的洞见。通过预测不同法律规则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我们可以设计出更能实现政策目标、效率更高的法律。 促进政策辩论: 法律经济学为关于法律和经济政策的辩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它鼓励人们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用理性的经济学语言来讨论问题,从而促成更具建设性的对话。 洞察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信息革命等都在不断改变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形态,这必然要求法律进行相应的调整。法律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预见和理解这些变化对法律体系带来的挑战。 结论 《法律经济学》是一扇窗户,它让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法律的运作。它揭示了法律并非冰冷抽象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社会的繁荣。通过运用严谨的经济学工具,法律经济学不仅解释了既有的法律现象,更为我们提供了改进法律、设计更优良制度的可能。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效率,寻求法律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繁荣和有序的社会。这本书,就像一座精密的桥梁,连接着抽象的法条与鲜活的经济现实,让我们得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法律的一些固有印象。我原以为法律就是一套固定不变的规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弹性与适应性。它解释了法律是如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以及经济因素是如何驱动法律的改革和创新。例如,书中关于环境法的讨论,就生动地展示了环境污染这一外部性问题是如何促使法律制定者设计出更有效的规制措施,以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法律有了更生动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司法过程的经济学分析,也让我对法官的判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并非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法律条文,而是在权衡各种经济因素,以期实现最优的社会结果。这种对法律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对于我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非常有帮助。

评分

对于许多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更侧重于法律条文的记忆和分析,而忽略了法律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只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将法律置于一个动态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关于反垄断法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政府会干预市场,以及这种干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而非扼杀创新。它还让我意识到,一些看似“不公平”的法律规定,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福利。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眼光去看待法律,不再局限于微观的个案,而是思考法律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这种转变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充满好奇,但市面上鲜有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我疑问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法律条文的迷雾,洞察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书中对合同法的分析,让我理解了违约的成本和收益是如何影响当事人的决策,以及法律如何通过设定惩罚机制来激励人们遵守合同。这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商业合同、甚至是一些个人协议时,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论述,也让我对创新和发明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这种保护的程度如何影响创新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这种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到宏观的社会发展的逻辑链条,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对“效率”和“公平”在法律中的权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在法条与经济规律的交叉领域,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阅读之前,我对法律和经济的理解总是相对独立,认为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各自有其独立的逻辑和运行机制。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比如,书中关于产权制度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清晰界定的产权如何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阐述,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开始审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例如市场失灵、外部性等,并尝试运用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它们。这种学习体验非常令人兴奋,它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核心思想,这对于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显得尤为友好。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解释力的“工具箱”。当我遇到一些社会现象,或者在思考某些政策的合理性时,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教授一种思考方式。例如,在阅读有关法律经济学在刑法中的应用时,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会被设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这背后往往涉及到犯罪成本、威慑效应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等经济学考量。这种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法律,让我能够更理性、更深入地剖析社会问题。它让我明白,很多法律制度的设计,都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力求达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