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可见青蒿素的科研过程有多么艰辛。
评分##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給這本書五星,真的,可讀性不高,都是論文式的數據和研究過程描寫。但是,對於地描寫整個研發的過程,還是值得借鑒的。 屠呦呦,中國人的驕傲,世界人的福音。
评分##原本以为很枯燥,又是一部诺奖得主的歌颂传记,不料词句都透着一股淡然的客观理性,关于青蒿素的方方面面都记录得很周全,值得推荐。
评分##基本的事件过程梳理清楚了,但是匆忙出版的书有太多校对和编辑的问题,没有参考文献很痛苦。(2022.7.20)
评分##“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评分##开始关注这本书只是因为屠呦呦获诺奖,在看过那么多带有质疑的议论后,对她与青蒿素的渊源不由得好奇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到了答案。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而在诺奖评选标准的原创性(第一个发现/发明)和重要性方面,屠哟哟做出的贡献无疑最大。
评分##在诺贝尔奖设立120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诺贝尔奖颁布给中国女科学家,第一次把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让本土中国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评分##了解研制过程,原因,方法,病理过程。战争,杀伤力。中国中医记载的方法。病原体侵袭红细泡,发烧,冷。
评分##基本的事件过程梳理清楚了,但是匆忙出版的书有太多校对和编辑的问题,没有参考文献很痛苦。(2022.7.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