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 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各版《传习录》的母本,因其大部分内容由王阳明亲自审定且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是阳明心学的首选读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结构与内容均保留原貌,附上原书附录的王阳明亲自编定《朱子晚年定论》,唯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加以译注,为读者重现这一历经四百余年经典永恒的初始定本。

用户评价

评分

##王阳明比孔子差的,就是学生了。。

评分

##理论上明初刻版应该是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因此买一本收藏下,其实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

评分

##很惭愧的是,读了三年都没读完,估计再读三年也不会读完,但是不妨碍我喜欢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事上练,用在写作上,我觉得就是以一种纯粹的方式表达,然后不断地写。王阳明的这套哲学其实很适合大部分人学习和运用。不过和大部分的哲学理论一样,精髓知道后,发现那些观点都是围绕着它们反复讲解,于是,我害怕被洗脑,就如读克里希那穆提那样,翻来覆去都是保持开放的大脑,就没有继续一口气阅读完的动力,却经常拿起来翻阅。这本也是如此。

评分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感兴趣,怕传习录难读,先读了几本对他思想生平描述的书,发现一头雾水毫无帮助。当真的读这初刻版时,却如此的明了通畅。前后篇连在一起形成了思想体系,和学生的书信问答又是给不同观念的人答疑。却也不是说孔孟之后无圣人,只是没有思维相似的教育家罢了。原文翻译都很出色

评分

##看完传习录感触很多,我们追求的不论是道,还是俗世的欲望,说白了都是私心作祟,必须要克除这些杂念,一颗澄明的心,那心之所向才是真正的天理。时时体会自己没有喜怒哀乐时候的心境,这样在有情绪的时候才能做到平和,也就是适可而止。他的修身养性不是冥想,而是在不论静动都去体察自己的心思,遇到不好的就马上发现去除,不用立志,只需要存着一个敬和一个诚,慢慢培育自然而然就是格物致知。他不用特意做什么,只要存这个心,那么具化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同一个天理,比如这个心放在对父母,就是孝,放在对兄弟,就是悌。这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了,自然就能做到。你有了纯粹的心,就会想着去孝,那么怎么样做能让父母高兴,你自己也就知道了。

评分

##完整读过此书数次,今后亦会不断重新翻阅。阳明先生的授课方式轻松幽默,追源溯本,不刻板拘泥,师生读书、行道、亲近大自然,其乐融融,颇有孔夫子遗风。今人多以阳明先生开理学之新,而认为先生反感礼教,但其实不然。细读传习录,可知先生于礼教的保守程度,并不比朱子少。或许这就是先生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的节与道。

评分

##做老师就得像王阳明这样,真是循循善诱,言无不尽???? 阳明“心学”可从“天泉证道”的四句定论说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何谓心?心就是性,是“喜怒哀乐所未发”,是光明如镜运转不息的天理,也就是“良知”;心本无善无恶而又知善知恶,发动起来当然都是善,为何会有恶出现?这要从“知行合一”悟起了:如果是“良知”的话自然会去行,为何却不能行?不过有私欲隔断其间,阻碍“良知”的发动罢了;所以,为学之道就是时时去除私欲,把“意”导向“良知”之正,从而“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通,一切都是这一个法门:“致良知”。其实还是脱不了理学的窠臼,硬要分别天理和人欲,但如何确定两者的界限,也就是“良知”的界限呢?“自行体认”而已,无怪乎王学的末流都是些空疏之徒了

评分

##王阳明比孔子差的,就是学生了。。

评分

##做老师就得像王阳明这样,真是循循善诱,言无不尽???? 阳明“心学”可从“天泉证道”的四句定论说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何谓心?心就是性,是“喜怒哀乐所未发”,是光明如镜运转不息的天理,也就是“良知”;心本无善无恶而又知善知恶,发动起来当然都是善,为何会有恶出现?这要从“知行合一”悟起了:如果是“良知”的话自然会去行,为何却不能行?不过有私欲隔断其间,阻碍“良知”的发动罢了;所以,为学之道就是时时去除私欲,把“意”导向“良知”之正,从而“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通,一切都是这一个法门:“致良知”。其实还是脱不了理学的窠臼,硬要分别天理和人欲,但如何确定两者的界限,也就是“良知”的界限呢?“自行体认”而已,无怪乎王学的末流都是些空疏之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