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 西人东来
二 科学与学科
三 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 粤人与南学
二 太炎门生
三 新文化派
四 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 史家之总法
二 议论与讲学
三 南北异同
四 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以整理国故为中心
一 日本:有信有疑
二 韩国:声应气求
三 欧美:汉学专利
四 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 新兴学科
二 意在结盟
三 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 入院因缘
二 师生名分
三 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不古不今
二 咸同之世
三 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
一 独吾陈君
二 海内公意
三 汉学正统
四 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 旧嫌新隙
二 文理争风
三 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 作案动机
二 案中有案
三 意在争胜
四 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为中心
一 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 新旧难辨
三 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 专精与博通
再版后记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 著述文献
二 报刊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主要是民国“国学”学科体系的变动以及学人间的关系网络、治史态度。在桑先生看来贯穿民国学界的矛盾,一是新旧(浙派太炎弟子、北大胡适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对派),二是汉宋(考据与义理、为学术而学术亦为现实而学术)。治史不能专讲掌故,亦不能不讲掌故。论文集形式,许多材料多篇反复引用,未免令人畅读时失了许多兴致。单篇来看讨论地缘流派还有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印象最深。

评分

##取乎二陈之法

评分

##只陈寅恪两章。

评分

评分

桑大师最近也接连再版几本旧著 学习罗伯的节奏?

评分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学转型的脉络,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厦大国学院风波两章看到了不少学术圈的恩怨情仇。顾颉刚与鲁迅互生狭隙,后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气用事,疑心甚重,对他的感情滤镜破碎了。最后一章极为精彩,作者认为晚清以来学术的代际兴替好走极端,一个学派的发迹往往强调差异,否认继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后,其立论才渐趋公允。但近代学术史上真正建树大见识高的学者如陈寅恪、陈垣,都不随主流的兴替,却往往能够预流。因此难以在太炎门生到科学主义的脉络中体悟到学术质的提高的因由。作者借陈寅恪、钱穆之口说出了做学问的门径与取法:不能以时代所趋为是,须自学自导自寻溪径,不必依墙附壁。然而在专精与博通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下以量产为评价体系的学术界何其难矣。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