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学转型的脉络,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厦大国学院风波两章看到了不少学术圈的恩怨情仇。顾颉刚与鲁迅互生狭隙,后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气用事,疑心甚重,对他的感情滤镜破碎了。最后一章极为精彩,作者认为晚清以来学术的代际兴替好走极端,一个学派的发迹往往强调差异,否认继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后,其立论才渐趋公允。但近代学术史上真正建树大见识高的学者如陈寅恪、陈垣,都不随主流的兴替,却往往能够预流。因此难以在太炎门生到科学主义的脉络中体悟到学术质的提高的因由。作者借陈寅恪、钱穆之口说出了做学问的门径与取法:不能以时代所趋为是,须自学自导自寻溪径,不必依墙附壁。然而在专精与博通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下以量产为评价体系的学术界何其难矣。
评分##发现我想过的很多问题都被桑大师研究过了,而且各方材料搜集齐备,分析到位,还没有沦入考据学的恶趣味,读了两篇便瞬间沦为脑残粉。
评分##把各篇文章拆开看会很有收获,但拼在一起集成“国学研究”,感觉就很奇怪了。书名改为“人事考索”似乎更贴切?
评分##桑兵老师的学术史研究 很多公案 经过他的解读 曲径通幽 别开生面
评分##取乎二陈之法
评分##只陈寅恪两章。
评分##这才是奠定桑大师学术地位的论文集。主要的史料是陈垣、胡适书信,杨树达回忆录,傅斯年档案,胡适、吴宓日记和陈寅恪文集。把近代学者作为社会历史人物,还原由学者行为活动刻录下来的史实,进而知人论世,学术史发展的轨则也就得以凸显,这是学术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
评分##这些人总喜欢把论文集出来骗钱。
评分##只陈寅恪两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