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仁中的喜,礼中的敬,乐中的悲,诗中的哀…尽在《论语》只言片语里。那些条条框框和由此而生的情感,数千年后依然如故。
评分##李泽厚 + 中华书局,这组合给古典书的质量加了两层保险。
评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评分##《论语今读》始属稿于1989年,成书于1994—1996年,1998年初版于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台北允晨、安徽文艺、天津社科、三联书店、江苏文艺相继先后出版并多次印行。此次新版增两附录。 一为摘用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幺峻洲编《论语索引》之主要部分;二为1980年发表之拙文《孔子再评价》。
评分##颇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惟引申为美学,过矣。
评分##李泽厚 + 中华书局,这组合给古典书的质量加了两层保险。
评分##带着高二的学生从五月份一直读到高三的九月份。有始有终读完,没教他们什么,起码高考后他们能说我读过一遍论语。
评分历史地,当下地看论语,传统地,西化地看论语,而将之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李先生的这个注本可以一看,似也可作为其学的一个门径。至于论语的门径,我想还是《集释》吧。
评分##从此爱上李泽厚,这几天每天想着读它都觉得很幸福。是这样一种精神皈依吧?即使“孔子”已被符号化,论语也不一定真反映了孔子的言说,然而我们为什么相信,为什么将此作为准则呢?一是文化(社会群体)基础,一是情感联系(心理基础)。于个人而言,我找到了情感上的依靠,内圣(内在宗教性私人道德)之培养是愚所孜孜追求的。李泽厚重新建构论语,实质上只是为了宣传其内圣外王之主张,解构这种宗教伦理道德三合一的局面。然而我仍赞赏他这种将孔学分途(个人与社会)的主张,并相当赞同其对“命”之解读——从偶然中构建必然。春风化雨。/卸下圣人面貌的孔子其实与世人无太多异,多了些执着、守旧、勤奋、自制。子贡、子夏、颜回、子路等众弟子的性格特征亦在其中表露出来。那样的教育,真是可望不可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