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这部回忆录从一位欧洲知识分子的视角再现了从19、20世纪之交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欧洲史,展现了茨威格个人的精神历程,回顾了他与罗曼罗兰、维尔哈伦、麦绥莱勒、高尔基、里尔克、理查施特劳斯、赫尔策尔等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对带给欧洲和人类巨大创痛的两次战争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又来了,这次我是不会被你不打标点,劝退的。 现在眼界变窄了,我不能对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可以对我感兴趣的人干不感兴趣的事感兴趣。喜欢听他讲勃拉姆斯,讲舒伯特。 昨天凌晨,看到巴黎那一章节,今早听闻,巴黎圣母院起火。谈不上惋惜,所以我希望我会后悔。 读这本书太多难了,喜欢上了声入人心,所以战线拉得有点长了。下次见吧
评分##总觉得这个译本有点问题
评分##茨威格的文笔下,这种历史性自传阅读体验并不好,事无巨细的列举了很多事实反而削弱了自我观点的表达,看起来蛮累的。——每个人都会谈热爱和平热爱自由反对专制,茨威格对于昨日欧洲大陆的无限惋惜根源上其本人的性格."从少年时代开始,我那本能地要保持自由独立的愿望就强于其他一切愿望。我感觉,一旦照片被刊登出去,一个人的个人自由钟地很大一部分就会受到阻碍和破坏。“
评分##相比于舒的版本,更喜欢这个版本的语感。看这本书就是经历一个冰与火的心路,茨威格敏感又强大,渴望和平的内心,令人震撼。PS本书封面设计的也很有故事
评分##20181223 这本书看起来着实有点艰苦,原因有:1.我对一战前后的历史不熟悉;2.不认识书中提到的很多艺术家作家;3.译本有点别扭……。看书的地点包括自己房间、地铁上、邓世昌纪念馆、路边摊,今天终于在办公室看完了。清醒敏感、犹太人、奥地利人、德语使用者、流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必然是极其痛苦的,对世界公民的憧憬者真正成为了"世界公民"。很喜欢对1914和1939年那两个夏天的描写,景色似乎都是一致的,但文字里的情绪截然不同。
评分##稍微对比德文看了一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其实是准确的,但是有些翻译过来不少句子真的不像中文,比如“谁”引起的从句,über强行翻译成“经过”,长句泛滥,动宾时常不搭配,还出现了“期盼(erwarten)骇人听闻的事情”这种怪异表达,而且译者个人风格很明显:“齑粉”等等。不过还好最精彩的部分翻译没怎么掉链子。茨威格力求精简,在我看来Schachnovelle确实做到了,但这里对诸多人物的描写稍显冗长了。不过他对“一代人”的观察确实精确,犹太人的“融入”渴望和遭遇无妄之灾的幻灭,知识界的幼稚,艺术与良心的勃发与覆灭,大众对新世界的盲目狂热和疲惫,洪流中痛苦无力的先见者,对安稳世界和故乡的痛悼,甚至还有艺术家对离散和惶乱隐秘的渴求。无奈的是,今日太阳底下似乎并无新事。读于20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吧。
评分##20181223 这本书看起来着实有点艰苦,原因有:1.我对一战前后的历史不熟悉;2.不认识书中提到的很多艺术家作家;3.译本有点别扭……。看书的地点包括自己房间、地铁上、邓世昌纪念馆、路边摊,今天终于在办公室看完了。清醒敏感、犹太人、奥地利人、德语使用者、流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必然是极其痛苦的,对世界公民的憧憬者真正成为了"世界公民"。很喜欢对1914和1939年那两个夏天的描写,景色似乎都是一致的,但文字里的情绪截然不同。
评分##20181223 这本书看起来着实有点艰苦,原因有:1.我对一战前后的历史不熟悉;2.不认识书中提到的很多艺术家作家;3.译本有点别扭……。看书的地点包括自己房间、地铁上、邓世昌纪念馆、路边摊,今天终于在办公室看完了。清醒敏感、犹太人、奥地利人、德语使用者、流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必然是极其痛苦的,对世界公民的憧憬者真正成为了"世界公民"。很喜欢对1914和1939年那两个夏天的描写,景色似乎都是一致的,但文字里的情绪截然不同。
评分##我又来了,这次我是不会被你不打标点,劝退的。 现在眼界变窄了,我不能对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可以对我感兴趣的人干不感兴趣的事感兴趣。喜欢听他讲勃拉姆斯,讲舒伯特。 昨天凌晨,看到巴黎那一章节,今早听闻,巴黎圣母院起火。谈不上惋惜,所以我希望我会后悔。 读这本书太多难了,喜欢上了声入人心,所以战线拉得有点长了。下次见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