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视角的二战回忆之作,揭秘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英国前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生动的战争史料。
本书选自丘吉尔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以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密了中、英、美、苏各大国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军事内幕,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著作。如果你对二战具体的军事和政治细节感兴趣,并且厌倦了大段引用各种文件和数据的唠唠叨叨,想获得手的资料,对二战前后整个世界的历史做大略的脉络梳理,这会是个不错的读本。现在,吉尔带你开启这场精彩的二战之旅吧。
章 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1953年,丘吉尔凭借高的文学成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序言
章 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第2章 我对下一次大战的预言
第3章 下士阿道夫和元希特勒
第4章 英、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
第5章 慕尼黑悲剧:被出卖的不只是捷克
第6章 大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
第7章 临危受命:我来组成新的内阁
第8章 难以忘却的牺牲和努力
第9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
0章 竞相争夺:狼与熊
1章 惨烈的不列颠空战
2章 《租借法案》,来自美国的支持
3章 心怀叵测的“盟友”
4章 地中海、大西洋和北非的硝烟
5章 巴巴罗萨:苏德战争的开始
6章 我与罗斯福的会晤及《大西洋宪章》
7章 对苏联人的援助
8章 日本与珍珠港
9章 《联合国公约》签字
第20章 北非、东南亚和大西洋上的挫折
第21章 转租失败:中途岛、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
第22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23章 我与罗斯福、蒋介石的开罗会议
第24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德黑兰会议
第25章 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以及德国火箭
第26章 苏联人的胜利和华沙的殉难
第27章1945年10月,莫斯科
第28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雅尔塔会议
第29章 罗斯福逝世与德国投降
第30章 波茨坦:我的记载告一段落
编后记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几乎普遍抱有世界即将获得和平的想法,并对此深信不疑。如果各国都能秉承正义,依循常理来慎重地处理事务,各国民众这种衷心渴望原本不难实现。“为了消灭战争而战斗”已然成为共识,人们纷纷付诸行动,以促使这一事实尽早实现。
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被认为手握大权,他曾设想构建“联盟”并使之深入人心。在凡尔赛的英国代表团,则对这一设想进行整理和完善,使其成为一种机构,作为人类艰苦前行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存在。
胜利之后的协约国,尽管还需面对国内的巨大困难,以及许多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应对的难题,但与他们的老对手相比,至少此时仍是强大的。各条顿,位于大半个中欧的变乱祸,此时已俯称臣;而受到德国沉重打击的俄国,则陷入内战骚乱之中,并将逐渐落入布尔什维克的手中。
1919年夏天,协约国军队进驻莱茵河一带,其桥头堡深深楔入已然战败并被解除了武装的德国境内。与此同时的巴黎,各战胜国的正陷入对未来的讨论和争吵之中。他们面前放着的是整个欧洲的地图,而且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
经过了艰苦卓的52个月后,同盟国终于低头认罪了。同盟国的四个成员国中,没有一个能对协约国的意志做哪怕一丝的抵抗。德国被认定为此次世界浩劫的罪魁祸,已完全任凭胜利者摆布。即便对胜利者来说,经历了这番折磨后,也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这一次不是政府之间的战争,而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各大国将全部的生命力和精力都投入怒火与戮之中。在巴黎集会时,各国都感受到了压力,那是来自的历史大潮的巨大压力。《乌得勒支和约》和《维也纳和约》1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时的贵族政治家和外交家,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开会讨论都显得那样谦恭有礼,他们不像民主政治那样吵吵闹闹,而是依循的基本原则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造。现在,饱经磨难的各国民众为宣传所鼓动,以致亿万人坚决要求进行彻底的报复。如果各国为胜利的表象所惑,被这种呼声冲昏了头脑,而在会议席上放弃了将士浴血沙场赢得的成果,那就非倒霉不可。
凭着在大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法国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的地位。为了保家卫国,法国付出了15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100多年间,巴黎圣母院的钟楼5次经历了刀剑和枪炮的洗礼,有13个法国行省落入普鲁士手中,在对方严酷军事统治下长达4年之久。一片接一片的地区被敌人破坏,或是在激烈的交战中化为焦土。从凡尔登到土伦的每一间农舍、每一个家庭里,几乎都有人在悼念逝者,或是在照顾幸免于难的伤残者。
当时,许多曾参加过1870年战争并饱受其苦的人们已成了法国的显贵。在他们看来,法国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获胜,简直是个奇迹。他们一向对德意志帝国抱有恐惧……德皇关于“铁甲拳头”和“闪亮铠甲”的演说,在英美两国的人听来也许只是笑话,但在法国人心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灾祸前兆。近50年来,他们一直处于德国强大武力的阴影之下,心里充满了恐惧。而现在,法国以鲜血为代价,解除了这长久以来的压抑,终于实现了和平与。因此,满怀热情的法国人才会激昂地高呼:“决不能有第二次!”
然而,前途充满了不祥之兆。法国人口不及德国的2/3,而且几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德国人口却始终处在增长之中,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达到服军役的年纪,其人数比法国多一倍。要知道,这是个曾以一国之力与几乎整个世界为敌的,而且只差一点就征服了世界。许多了解内情的人们都知道:一战的胜负好几次都在千钧一发间,只不过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能幸运地化险为夷。然而,万一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强大”的协约国还会再次派遣数百万大军到法国战场或东线来吗?俄国深陷动乱之中,已不复旧貌,意大利则颇有向敌人那边靠拢的迹象,至于英国和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法国早已疲惫不堪,人口是损失惨重。它在展望未来的前景时,既深感庆幸,也惶恐不安。怎样才能保障法国的呢?如果没有了,胜利似乎失去了意义……迫切的就是,要不惜代价,哪怕使用严厉甚至是残酷的方法,也必须取得。
德军在停战那天开回本国,看起来秩序井然。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元帅以军人的气概说道:“他们打得不错,让他们保留自己的武器吧。”不过,福煦元帅要求,以后的法国边界必须移至莱茵河。德国将被解除武装,它的军事体制会被打碎,要塞会被摧毁;德国将变得贫穷,它会承担难以估算的巨额赔款,并陷入内乱……莱茵河一旦为法军所据守和设防,就能成为保卫法国的天堑,法国人就可以在河那边过上长久和平的日子。
英语世界的看法和法国截然不同,毕竟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法国才得以摆脱被征服的命运。《凡尔赛和约》中和领土有关的条文,实际上确保了德国领土不变,德国仍然是欧洲大的单一民族。因此,当福煦元帅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时,他作出了为精准的判断:“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凡尔赛和约》中与经济有关的条文,其严苛和愚蠢程度之深,甚至到了完全无法实现的地步。德国被判必须缴付数额为惊人的战争赔款。这一规定反映出了胜利者的愤怒,却也表明战胜国的民众根本不了解,没有哪一个战败国能支付得起与现代战争费用等同的赔款……一心想要获取选票的们,不敢向民众说明真相。即使是报纸的报道,强调的也只是流行的观点。几乎没有人站出来说明:战败国只能通过提供服役,或者用车辆、轮船载运物资输出到国外的办法来偿付赔款,而对于接收这些物资的来说,除非处于其原始的社会或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其国内工业必然会被打乱。实际上,掠夺一个战败国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需要并可以搬动的都运走,并让战败国的一部分人充当或短暂的劳役。不过,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利益无法与战争的费用相比。各国当权者竟没能认清这一点,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并向选民宣布这一简单而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也没人相信。胜利的协约国坚持要对德国进行不断的压榨,“直到这些小个子吱吱叫为止”。
不过,这些条文没能真正施行。恰恰相反,虽然德国被战胜国没收了约10亿镑的资产,几年后却从英美等国获得了高达10.5亿镑的贷款,从而迅速在战后的废墟中复兴起来。但对于此时的战胜国来说,国内贫苦而不幸的人民也在大声呼喊,于是各国政治家又提出保证,要德国交出“后一分钱”。这样一来,自然无法指望能通过这些慷慨的施予从德国人那里获得感激甚至好感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二战历史进程的了解。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段最黑暗的年代,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那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我尤其被书中对“失去的胜利”这一概念的探讨所触动。胜利的光辉下,究竟掩盖了多少鲜血、多少失落?那些本可以避免的牺牲,那些因政治博弈而错失的和平契机,都让我心痛不已。丘吉尔的叙述,虽然带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立场,但那股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却是如此真切。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苏联、美国、英国这三大巨头在战略决策上的角力和妥协时,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指挥部,感受着每一个决定的分量。他们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又在何时,为了何种利益,将一些潜在的冲突推向了未来的危险境地?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描绘,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利益和无奈的纠缠。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教训,从来不是轻飘飘的几个词语,而是沉甸甸的,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能从中汲取力量,警醒后人。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如果”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窥探的欲望。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如果当时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战争初期,尤其是“不需要的战争”这一主题的深入剖析,让我自行去思考那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书中对于各国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那些被忽略的信号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时候,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并非天降神罚,而是由一连串的误判、傲慢和短视所累积而成。当读到关于朝鲜半岛那微妙的棋局时,我更是看到了二战的阴影如何悄然投射到更远的未来,那些看似独立的局部冲突,其实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巨大的、令人不安的全球性网络。作者笔下的日本,从一个狂热的侵略者,到最终成为战败国的轨迹,其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压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从兴盛到衰败的必然性,让人反思,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民族走向如此极端的道路?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揭示的,历史的复杂性和非线性。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必然”的结局,在当时,可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条被历史选择了的路径。
评分丘吉尔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承认,一开始,我被“不需要的战争”这个标题所吸引,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存在的疑问:为什么会爆发这样一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浩劫?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而是带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战役的描述,更是关于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变幻,关于各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普通民众的命运。书中对战后世界格局的预设和对未来冲突的警示,让我读来脊背发凉。那些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的事件,其背后却孕育着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比如,作者在分析英国、美国、苏联的博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层次的猜疑和警惕,让我对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它让我明白,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的真正到来,而是另一场更为隐蔽的斗争的开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预言,那些关于权力、利益和国家生存的逻辑,在今天依然适用,令人警醒。
评分读这本书,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我仿佛能够听到战火纷飞的号角,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更重要的是,我能够感受到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们的挣扎与抉择。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无数个体、无数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失去的胜利”这一概念下,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在战后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作者对德国战败后国内的混乱和重建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从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缓慢复苏。而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逐渐显露的裂痕,也让我对冷战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这些事件背后动因的深刻洞察。它让我看到,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导火索。我从中学习到的,是历史的严谨性,也是历史的脆弱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它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国家的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二战期间的全球格局。当读到“不需要的战争”这一部分时,我深切感受到,如果当时的各国能够更加理性地沟通和协商,或许可以避免这场巨大的灾难。书中对于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那些被故意忽略的和平信号的描绘,都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了新的认识。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朝鲜和日本在战后不同命运的对比所吸引。一个是分裂的半岛,一个是战败后重生的岛国,它们各自的道路,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时代的印记。作者在分析英国、美国、苏联这三大强国之间的博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让我为之赞叹,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权力游戏的残酷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剧本,而是充满了变数和选择,而我们今天的世界,正是由那些过去的无数选择所塑造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