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全2册 茶器之美+茶与茶器 邂逅器物之美 体味匠人之心 知名茶人李启彰 以理科生的思维

现货全2册 茶器之美+茶与茶器 邂逅器物之美 体味匠人之心 知名茶人李启彰 以理科生的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普龙翁娅丽 编
图书标签:
  • 茶器
  • 茶文化
  • 李启彰
  • 器物美学
  • 匠人精神
  • 品茗
  • 茶道
  • 文博
  • 生活美学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钰博(北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1638367
商品编码:26186714579
丛书名: 茶器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分类:文化                

书名:《茶器之美》

作者:李启彰       

开本:16K/

页数:312

字数:250千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48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762-2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并从阶段的“实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学视角切入;第二阶段的“个性”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分析陶艺家自身的修为,与创作之间的连结。

作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不管是入门或是高阶程度喜爱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茶器品赏,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奥妙。

[作者介绍]

李启彰,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

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系毕业。

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 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及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2014年出版著作《茶日子》,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引发了两岸三地一股“安全饮茶”的讨论风潮。这次则深度剖析了茶器创作与“心”的关系,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热烈的回响。

[图书卖点]

1.台湾茶人李启彰,以理科生的思维,运用科学图解诠释器物美学;
2.引进茶器美学作品;
3.剖析茶器鉴赏中重要的形与神,比较中、日茶器创作与职人精神,角度新颖,见解独特;

4.本书图片精美、版式新颖,语言流畅,内容非常丰富,是茶友们了解茶器的读本。

 [编辑推荐]

?带你自在地进入茶器的鉴赏世界,读懂创作职人的心念修为如何影响茶器!

?运用科学与图解,分析茶器黄金比例、壶身肩线所在之美。

?你不知道的!听茶器配茶叶,音频高低韵味各异。

?茶器的聚香力,怎么选?如何挑!

?从《黄帝内经》、老庄思想、《孔子家语》、《金刚经》,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角度,深入剖析茶器鉴赏中重要的形与神。

?将中、日茶器创作与职人精神分析比较,并点出茶器创作的困境与机会。

“心”,是茶器创作的依归

本书作者以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

阶段的“实用性”以科学方法解构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试图给大家一个可以理性参考的判断原则,并从五感延伸到美的赏析。第二阶段的“个性”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则从外往内的过程,作者则发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留存下来绚丽的瑰宝。于是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内在精神,与自身修为对应的实践方法,而以此内向的探索不仅提供给创作中的陶艺家一个何去何从的可能解答,更有机会给予现代压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无助的广泛群众,一个新的契机与方向。

作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不管是入门或是高阶程度喜爱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茶器品赏,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奥妙。

[名家推荐]

 

茶器乃吾人肢体的延伸,茶汤乃是心量的流露。这本《茶器之美》以专注、思密,通达、随缘,进而让读书的朋友,心能任运,而不是一本教科书。

 

                                                            ——沈武铭 茶人

 

 

 

一件好的器物,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制色调是它的风采,而主人的妥善使用,更将赋予它的生命。

 

——何 健  冶堂主人

 

本书作者李先生精通茶艺,对茶艺文化具有精辟的见解,尤其从人文、科学……等角度探讨茶艺真髓以及茶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令人佩服。

 

本书以茶器的创作为中心,探讨陶瓷茶具创作的原理以及做陶者的创作思维与态度,内容包括陶瓷茶具的造型分析、机能考虑,尤其着重在泡茶过程中操作者的五感反应与美感的形成。

 

而在作陶者的创作活动中,李先生特别重视作陶者对自然材质处理的态度,更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内在精神,分别阐述作陶者在五行元素中探索自己创作表现的原点,及对泥土韵味的不同呈现,这种结合五行原理分析陶艺创作的观点颇具创意。

 

——刘镇洲  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教授

 

 

[目录]

 


Chapter 1 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

 

眼——视觉上的美感

从比例、肩线到壶形的细微展现

 

耳——听觉与共鸣

替茶选个家,倾听茶器的内在声音

 

鼻——嗅觉的陶醉

瓷与陶,茶器内里的聚香力

 

舌——味觉与以器引茶

清香、喉韵、醇厚,茶器影响杯底香

 

身——触觉与感动

器之质性,从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产茶器的美感与价值

集体创作的职人之心与匠人之力

 

Chapter 2 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

 

 

陶作家的春夏秋冬

茶器创作的人生轨迹

 

双狭缝实验vs.心念的力量

职人修为影响茶器的频率

 

复古与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风景

 

茶器的辨识度与语汇创新

茶器创作者的独特印记才是王道

 

山水留白

从茶时间,到茶空间的“空无”体验

 

日本茶器的中国式初探

陶作家如何从日式茶道转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 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

 

陶职人的修为

将五行精神倾注至茶器制作

 

《黄帝内经》的“形与神俱” 

器之形,匠师职人之魂

 

《孔子家语》的“安静”

 器之创作,宁静致远

 

《金刚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领会神来一笔的自然创作

 

《庄子》的“无何有之乡” 

空杯亦能醉茶,器之精神性

 

后记 透视陶职人的开与阖


 

 

 

 

 

 

 

 

 

 

 

 

 

 

[精彩试读]

 

自序

心,是茶器创作的依归

 

 

坐在中山堂台北书院的茶室里头,前辈望着柜子里头满满的茶具问我“你对当代茶器有什么看法?”我顿了一下,回复说“同时看到了危机与机会”。这个停顿的片刻,脑中闪过了过去六年的回顾与感慨。我从电子产业进入茶世界,从懵懂无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两岸大江南北,多次进出日本,长时间与两岸及日本陶艺家促膝长谈。经历了从外逐渐向内的历程,刚开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经常泡茶了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进入器物里头的悸动,捧着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者内心世界的波澜。

 

这本书以特殊角度同时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茶器风云史,茶器的兴盛与 家争鸣。一九九〇年代末,台湾茶会活动萌芽,逐渐地各式各样动态与静态的茶会依不同形式展开,有传统的聚会形式与音乐结合的茶与乐的形式,与舞蹈和剧情结合的剧场形式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形式等,大量茶席的摆设加速了茶器的进化,让更多的茶友关心及临摹他人的长处。与日本近的台湾茶人,就近参考与学习了日本煎茶道的器物观,在茶席里头纳入了许多来自东洋的美的元素,并与从潮州功夫茶传来的传统茶器,进行长时间的衍化与融合。

 

中国则在二〇〇八年挺过世界金融风暴后,突然发现荷包满满的状态下,有一种来自内心对文化的渴望。而茶文化在兼具深厚底蕴与养生观念下推展开来,在数年间不只在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二线城市,甚至在三、四线城市里头,各个茶叶市场都如雨后春笋般急速蓬勃发展。去年一位业界朋友给了我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字,据说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八千万人从事茶相关产业包括茶叶、茶壶、包装、机械、材料等。于是常常可以发现除了茶叶市场与独立茶叶店外,茶室以私茶会所的形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包括观光景点、办公大楼,甚至穷乡僻壤里头,都隐藏着难以想象的世外桃源。

 

两岸在二〇一〇年代初起由于文化交流热络,台湾茶人频繁往来两岸教授茶艺,台湾茶器由于造型及釉色独特且与传统紫砂大异其趣,逐渐成为中国追逐的标的。二〇一五年,我看到了茶器的需求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峰,两岸许多品牌与陶作家躬逢其盛,扩厂量产,一切似乎生机盎然。然而随之而起的市场炒作,让市场价格与作品价值悖离,为了利益不惜将非安全的化学釉 原料与工业用土参杂其中,以及为了利润极大化将代工作品盖上自己的图章高价出售。这一切的一切,消费者该从何处分辨起?有志于自我提升的陶作家们,又是否有一个可以依循的方向?

在自己对茶器的觉知逐步由外而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方法也看到了希望。理科出身的我,以科学方法解构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试图给大家一个可以理性参考的判断原则,并从五感延伸到美的赏析。然而从外往内的过程,我发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留存下来绚丽的瑰宝。我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内在精神,与自身修为对应的实践方法,而以此内向的探索不仅提供给创作中的陶作家一个何去何从的可能解答,更有机会给予现代压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无助的广泛群众,一个新的契机与方向。

 

与陶作家深度交流的经验,让我了解到作品与作者的心,紧密连结着。所有作者内心世界的故事,都透过双手流淌到作品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作品的表象。作品的细节与精密度,看的是作者基础技巧的掌握;作品的釉色与肌理,看的是作者对土与釉的了解、烧窑前对表面效果的规画与布局;作品的线条与比例,看的是作者对美的理解与发挥;作品的骨架与气度,看的是作者自身修为的深度与沈淀。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让作品的生命力雀跃起来。

如果心,能够改变,人生便可能有所不同,也是过去的数年来我自电子业转向茶文化所有心路历程的浓缩。

 

撰写这本书的遗憾,是只能在有限的取材下表达我的想法。因为茶器有具体的造型与影像,看图说故事成为内容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版权的限制下,许多历史上的作品,博物馆的馆藏,都只能远观或仅止于网上浏览,无法在书中与大家分享。然而,这本书是一个新的起点,各界的批评指教,因此书而蓄积的缘分,与未来能够持续接触的精采作品,都是我能够继续内在探索的能量。

 

Chapter 1

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

 

 

 

当泡茶的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质能够呼应我们在茶汤里经历的感动?从往茶壶内注水开始,茶香的氤氲四溢;单手执壶不论壶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专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过眼神凝视着茶器并静静地等待;出汤时充满力度的水线,在茶海中激荡回响;终啜饮的是一杯淬炼过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下学习的契机。

 

 

 

 

 

小时候和爸爸喝茶,印象中他用的是大壶泡茶,抓起一把茶叶丢到大壶里头,开水一冲,浓浓的一杯端到我面前,笑着说“慢慢喝,小心烫哦。”喝了一小口,好苦!怎么喝茶跟喝 一样难喝!这是我喝茶的次印象。当时家里喝茶并不太讲究,我对茶器的认识就从这一只大壶开始。长大之后受到众多茶叶店老板用盖碗冲茶时哗啦哗啦如行云流水的流畅动作影响,直到我自己开始泡茶时,用的是一般茶叶店里常见的白瓷盖碗。当时简单地以为,泡茶不就为了喝茶嘛,那么多工具做什么?

 

随着投身茶文化产业,逐渐地视野开阔,在茶叶 市场的蓬勃发展期躬逢其盛,眼见茶器的各种器型与釉 争奇斗艳,以及茶友们从眼花缭乱到无所适从,为此,我常常反复思考,在茶器的世界里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

 

既然是茶器,泡茶是基本的功能,实用性成了首要的考虑。当泡茶的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质能够呼应我们在茶汤里经历的感动?

 

这些年下来,我汇整了自身的体验与各方职人的深厚见解,理解到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下学习的契机;每一分细微的感知,都是在茶席间弥漫开来那股美感的心灵触动。而这一趟寻求茶之味的独特经验,同时也是身心大开展的旅程。

 

 

眼——视觉上的美感

从比例、肩线到壶形的细微展现

 

 

 

 

之一?黄金比例

 

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物器,它们的美令人屏息,让人感叹造物者的神来一笔。这样的美,是否有逻辑可循,对于消费者的我们怎么样去提炼出美的元素与应用的方法,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样的美感,在历届天才数学家们的努力下,透过归纳、整理与分析,发现了美的比例与轮廓,能够以清楚明了的几何图形呈现。人们在初在活跃于公元前三 年的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lements)的卷二,找到了黄金比例0.618的理论原型。

 

这个0.618就好像是魔幻数字一样出现在身边所有美的事物里头。例如人体的肚脐到头顶的距离,比上全身的身高,美的比例是0.618。海螺的视觉弧线也是黄金矩形中的曲线弧度。向日葵的花蕊曲线,正好符合黄金比例的螺线弧度。树叶叶脉左右两侧张开的V角度137.5度,刚好是黄金比例0.618的补角0.382。一年有十二个月分,而身体容易自我疗愈的,是12的0.618=7.416,就是七、八月分,正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期。

 

知名的战争奇才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奇迹似地席卷欧亚大陆,而且攻无不克?原来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在它的五排制阵形中,人盔马甲的重骑兵,和快捷灵敏轻骑兵的比例为二比三,也正是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是什么

在一个黄金矩形中,将一个顶点为圆心,以矩形的较短边为半径作一个四分之一圆,相交较长边于一点,由这个点,作一条直线垂直于较长边,所生成的新矩形仍然是一个黄金矩形,这个操作可以无限次重复,产生无数个黄金矩形。而每一个黄金矩形中正方形在长边的交点,正好是整体边长的0.618。

 

陶艺中的黄金比例

陶作家对于黄金比例的诉求,有些是已经经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锻炼,无缝接轨似地将黄金比例注入到作品之中。有些则是反复研究,事先设计规画,在不断取舍后的成绩。黄金比例虽不是美的参数,但是掌握此比例原则的许许多多的作品,却自然而然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论是明清时期开始的紫砂壶,或者是现代陶艺,都让我们忍不住预想往后数 年仍能引领风骚的元素。

 

0.618这个黄金比例,在茶器中无处不在。仔细分析海螺的曲线,就会发现自然界黄金比例的曲线,是沿着圆弧展开却又并非全圆的伸展。黄金矩形中的曲线,包含一段以1为半径的1/4圆周,接连着另一段以0.618为半径的另一个1/4个圆周。这样的曲线,既符合茶器所需让茶叶充分舒张的内在空间,又显得不那么单调。一把善用黄金比例弧形的壶,不会是一个单一角度的弧形,而将是在上下左右不同角度把玩时,都能感受到这个弧度的存在。

 

这样的弧度成形或整把壶的立体结构布局,可以延展到同一把壶的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黄金比例对称,例如壶钮的弧度与壶身相衬。以同一个黄金矩形的螺形曲线三 六十度转动来相应到壶的不同部位,仍能找到对应的足迹。

 

在许许多多茶器中,虽然无法找到完全吻合单一黄金比例曲线的对象,但是在转动同一个比例大小的黄金比例曲线,却可以找到相当比例的曲线契合的范例。

 

铁壶的黄金比例

许多铁壶的提梁弧度,所谓的8字形也就是8字的上半部,就是依照黄金比例的曲线进行打造的。在铁壶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验证了符合黄金曲线的铁壶不仅在美观上令人认同,连实用上都无懈可击。另外,铁壶制作时因为是倒着一 八十度以壶底朝上为铁浆的灌浆口,壶嘴必须一体成型而成为铁壶锻造中关键与难度高的部位。能依照黄金比例曲线完美成形的三弯壶嘴,每个转折的弧度丝毫不含糊地让人赞叹!

 

大多数铁壶壶身的锻造会有一条分模线,让壶身能在完成锻造与开模时将模具上下分开。美感独具的制壶名家,就懂得运用黄金比例来切割分模线,将模具线的丑转化为视觉上的美。

 

而在部分上釉、部分不上釉的坯体上,我们发现美的分隔线,正好是在黄金比例上。此外,一组三件式的盖碗,也可以找到黄金比例的痕迹﹔壶盖与底座的面积比例,也大约是0.618。所以执壶着在泡茶时,也得以充分感受到陶艺家在构思茶器时的用心。

[基本信息]

分类:文化茶艺          书名:《茶与茶器》

作者:静清和 著          开本:16K/页数:344/字数:280千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价:58.0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795-9

Ⅰ.①茶… Ⅱ.①静… Ⅲ.①茶文化-中国Ⅳ.①TS971.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06136号

项目中心:生活美学      责任编辑:于善伟

存货大类:畅销          存货小类:文化·茶艺

 

[关键词]

茶席窥美、茶味初见、茶路无尽、静清和、茶道、茶器、茶席

 

[内容简介]

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作者介绍]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旳研习。

 

多年来,秉持“精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对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进一步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

 

[图书卖点]

知名茶人静清和继畅销书《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之后又一茶界力作!

★作者多年从事茶与茶器研习,经验丰富

★作者深度解析饮茶方式与茶器审美的交互影响,堪称学茶识器入门必读之作

★本书在众筹平台发起众筹活动,非常受读者欢迎,两天之内众筹金额已超过50000元;

★本书收录作者 余幅精美摄影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国内茶界对茶与茶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很难找到一本严谨可靠的书籍以供参考,使得习茶的人少有懂器的,制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却又在以讹传讹。即使是许多常识性的茶与器的问题,也在岁月既淹中,袭以成弊,是非难分。鉴于此,抽时间去写一本有理有据的关于茶与茶器的新书,成为我的一个愿望。

 

茶与茶器毕竟是两个专业,真要搞清楚二者的边界与相互影响,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又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赖多年的积累与考证,绝息交游,夜以继日,探赜索隐,识契真要。历时九个多月的艰辛,终于写完了《茶与茶器》的书稿。

 

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地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目 录]


 

  

食同源神农始

烹荼尽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缥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韵 

人间相学事春茶 

 《茶经》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饼茶 

青瓷益茶越窑上 

茶具茶器有分别

大宋点茶香弥漫 

采择之精重茶白

松风涧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华 

兔毛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难逾越 

揉捻促进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里红

 

 

废团改散求真味 

一瀹便啜茶类多

闵老子茶甲天下

桃叶渡边花乳斋

虎丘松萝与罗岕

鸡缸杯本是酒器

张源力荐壶泡法 

后辈还推时大彬

文人泡茶五色土

紫泥红泥与团泥 

清代名茶各有味

松萝影响武夷茶

松萝饮法传武夷 

工夫茶始闽z盛  

壶必孟臣小为佳

杯必若琛大变小

清瓷康雍z精美

 

 

 

清和茶道和为贵 

紫砂壶以砂为上 

杯盏虽小可啜香

温润泡茶用盖碗 

清和花道道生一

  

 

 

 


《品味茶韵:器韵与人心的交响》 一、缘起:理性的目光,审度的器物之美 当一杯温热的茶水缓缓注入盏中,一股馥郁的香气便如涟漪般在空气中荡漾开来。然而,这香气并非凭空而生,也并非仅仅依赖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它,如同一个精密的化学反应,需要一系列恰到好处的物质载体,才能将其最本真的韵味一丝不苟地传递给品饮者。而这些物质载体,便是我们常说的——茶器。 作为一名习惯于用逻辑和数据分析世界的“理科生”,我对茶器的兴趣,并非源于对某种“意境”的盲目追求,而是对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材料学特性、工艺流程以及人机工程学的严谨考量。一件精美的茶器,绝不仅仅是一件摆设,它是设计师、工匠与使用者之间,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精密互动。它体现了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属性如何影响水的温度、流动速度以及香气的释放;它记录了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下,泥土、金属、玻璃等材质所经历的奇妙转变;它反映了人体工学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器型设计,以实现最舒适的持握与最便捷的注水。 我曾花费大量时间,从显微镜下观察釉面的晶体结构,分析不同烧制温度对陶瓷硬度与吸水率的影响;我曾用热成像仪,追踪茶汤在不同器皿中的温度衰减曲线;我曾测量不同壶嘴的出水流量与水柱稳定性,以此来理解“出水流畅”背后所蕴含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这些看似枯燥的探索,却让我对茶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它们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是无数次失败与尝试中提炼出的最优解。 这本书,便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我以理科生的视角,对茶器之美的深度解读。我希望跳出“唯美论”的藩篱,用一种更加客观、系统的方式,去探究茶器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从材料的起源,到制作的工艺,再到使用的体验,我将层层剥开茶器的外壳,去触碰其内在的灵魂。 二、溯源:材料的语言,讲述器物的进化史 茶器的发展史,与其说是审美的变迁,不如说是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不断突破。从最早的陶器,到精美的瓷器,再到独特的紫砂,乃至现代玻璃与金属材质的创新,每一种材料的出现与演变,都标志着人类对茶器功能性与美学性的深刻理解。 土壤的低语:陶瓷的奥秘 陶瓷,作为茶器中最常见也最古老的材质,其魅力在于其“土”的本真。我曾深入了解不同产地土壤的矿物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如何影响陶瓷的烧结温度、质地与透气性。例如,宜兴紫砂泥,因其富含的氧化铁、云母等成分,在特定温度下烧制后,会呈现出独特的“紫褐色”,并且具有极佳的透气性,能够“养壶”,让茶汤的滋味更加醇厚。这并非玄学,而是多孔结构在吸附与释放物质时所产生的化学与物理变化。 而瓷器,如景德镇的青花瓷、汝窑的天青釉,其细腻的胎质、温润的釉面,则体现了更高精度的烧制技术和釉料配方。我曾研究釉料中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如何影响釉面的颜色、光泽度与温润感。例如,铁元素的含量决定了釉面的青色或褐色,而钙、镁元素的组合则能产生温润如玉的质感。这些背后,是精确的化学计量与对高温反应的深刻洞察。 金属的回响:铁壶与银壶的温度管理 虽然不如陶瓷普及,但铁壶和银壶在提升品饮体验上,也展现了材料的独特优势。铁,作为一种导热性良好的金属,能够有效地将热量均匀地传递给茶汤,同时其表面形成的氧化层,能够吸附水中的氯离子,使水质更加甘甜。我曾对比不同厚度的铁壶,以及其内部的涂层处理,如何影响水的沸腾速度与温度保持能力。 而银,虽然导热性不如铁,但其优良的延展性,使得银壶能够被锻造成极其精美的器型。更重要的是,银离子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理论上能抑制水中细菌滋生,使茶汤保持洁净。虽然其对口感的影响可能相对微小,但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品饮的纯净度。 透明的智慧:玻璃茶具的通透之美 玻璃茶具,则以其“透明”的特性,让我们得以直观地欣赏茶汤的色泽与形态。我曾对不同成分的玻璃进行研究,了解其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光学特性。硼硅酸盐玻璃,因其低热膨胀系数,具有出色的耐温差变化能力,不易炸裂,这对于频繁加热或降温的茶具至关重要。同时,玻璃的化学惰性,保证了它不会与茶汤发生不良反应,从而保持茶的原味。 三、工艺:从匠心到精准,塑造器物的生命 一件茶器,从一块朴实的泥土或金属,到最终触手可及的精美器物,背后凝聚的是匠人的心血与高超的技艺。而这些技艺,并非仅仅是经验的传承,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的规律与精密的控制。 成型:泥土的塑形与结构稳定 无论是拉坯、捏塑还是模具成型,每一种方法都涉及到对泥土塑性与可塑性的充分利用。我曾研究不同含水量的泥浆,在施加不同应力下的流动与变形行为,以及泥土内部颗粒之间的排布如何影响最终成品的强度。对于紫砂壶而言,揉泥的手法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泥料的均匀性与气泡的含量,从而决定了壶的透气性与耐用度。 烧制:温度的舞蹈与材料的重塑 烧制是赋予陶瓷生命的关键一步。窑温的控制,就像一场精密的舞蹈,不同的温度区间,赋予了泥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从生坯的脱水、收缩,到釉料的熔融、结晶,再到器物的硬化、固化,每一步都必须精确到位。我曾研究不同釉料在不同气氛(氧化或还原)下,于高温中的反应机理,理解为何有些釉面呈现出如玉般的温润,而有些则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 装饰:色彩与纹样的科学应用 无论是青花、粉彩还是单色釉,这些装饰手法背后都蕴含着色彩科学的应用。颜料的成分、烧制温度、釉面基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最终呈现的色彩效果。例如,钴元素是青花瓷中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显色效果,经过了漫长的实践与优化。而金缮修复,则利用生漆等天然材料,将器物的破碎之处连接起来,并用金粉进行点缀,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材料粘合性与装饰性的巧妙运用。 四、人体工学与用户体验:器与人的和谐对话 一件优秀的茶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使用过程中的舒适与便利。这背后,是严谨的人体工学设计。 壶嘴的出水:流体力学的黄金比例 壶嘴的设计,是茶壶最考验技术的部分之一。出水是否流畅、水柱是否集中、有无滴漏,都与壶嘴的内径、外径、角度、内壁的坡度以及壶口与壶嘴的连接处设计息息相关。我曾利用流体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壶嘴设计下的水流速度与压力分布,理解为何某些壶嘴能够形成一道优美的“银线”,而另一些则容易产生水花四溅。 壶把的握持:力学的平衡与舒适 壶把的形状、大小、弧度,直接影响着使用者持握时的舒适度与稳定性。一个好的壶把,能够让使用者在注水时,轻松地找到重心,避免倾斜与晃动。我曾分析不同手型的大小与力度,以及壶把设计如何影响应力分布,从而提供最舒适的握持体验。 盖子与壶身的配合:密封与透气的设计 壶盖的紧密度,影响着茶汤的保温效果与香气的保留。同时,盖上的出气孔,也需要合理的尺寸与位置,以避免茶汤溢出,并能适当地释放内部蒸汽。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细致考量。 五、茶与器:相互成就的平衡艺术 茶与器,是相互成就的。好茶需要好的器来衬托,而好的器,也能让茶的滋味得到更完美的展现。 普洱与紫砂:吸附与释放的化学反应 许多人认为,普洱茶适合用紫砂壶冲泡,是因为紫砂能够“养壶”,让茶汤更加醇厚。这背后,是紫砂壶多孔结构对茶汤中一些杂味的吸附,以及对茶汤中某些有益成分的缓慢释放。这种“化学反应”,并非虚幻,而是材料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生动体现。 绿茶与玻璃:保留原味与观赏茶舞 而娇嫩的绿茶,则更适合用玻璃杯冲泡。玻璃的化学惰性,确保了它不会对绿茶细腻的香气和清淡的滋味产生任何干扰。同时,透明的玻璃,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翻滚的“茶舞”,这种视觉与味觉的同步体验,是绿茶特有的魅力。 茶器的选择:根据茶性,优化品饮 选择合适的茶器,就像为一杯茶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不同茶类的水温要求、冲泡方式,以及我们希望通过茶器达到的效果,都应该成为选择茶器的依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逻辑性的茶器选择指南,让每一位品饮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器”。 结语:理性的审视,感性的品味 茶器之美,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根植于材料、工艺、设计与科学的严谨逻辑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大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陪伴我们品味茶香的器物。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去探究其内在的奥秘,用科学的思维去理解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便能更深层次地去“邂逅器物之美”,更真切地去“体味匠人之心”。最终,在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光影中,品味到那一杯最纯粹、最动人的茶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茶器之美+茶与茶器》简直是我的茶道启蒙书!作为一个对茶文化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甩出一大堆理论,而是非常巧妙地从“邂逅器物之美”入手,让我看到了茶器不只是喝茶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匠人心血的艺术品。书中对各种材质、工艺、造型的介绍,都带着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温度的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将茶器与泡茶的过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一件紫砂壶在手中温润的触感,或是听到一盏瓷碗倒茶时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李启彰先生以他理科生的思维,将看似感性的茶器之美,抽丝剥茧般地解析,让我这个原本以为茶道高深莫测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切入点,开始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逻辑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器,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和细节的追求,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属于自己的茶器故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点燃你内心深处的热情,并且引导你去深入探索的。《茶器之美+茶与茶器》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茶器世界的大门。作者通过“体味匠人之心”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每一个茶器背后,无数个日夜的打磨、无数次的试验,以及匠人们对极致的追求。这种精神是跨越时空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我能想象到,当一件器物从一块泥土、一堆金属,经过无数双巧手和智慧的雕琢,最终成为触手可及的美物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力。书中对一些经典茶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器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物件,而是有了灵魂和故事。它教会我如何去“看”茶器,如何去“读”茶器,如何去感受它们带来的宁静与思考。这本书让我对“器物”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我们与过去连接,与未来对话的媒介。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茶器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总觉得就是杯子、壶之类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理科生”的严谨态度,却又带着一种感性的细腻,将茶器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从材质的化学成分,到烧制的物理过程,再到不同造型对茶汤口感的影响,作者都做了非常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一个壶嘴的设计,竟然会影响到出水的速度和力度,进而影响到茶汤的浸泡程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科学思维的体现,而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美学领域,便产生了独特的魅力。书中对不同茶类如何搭配不同茶器的建议,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仿佛拥有了一位私人茶道顾问。它让我明白了,选择合适的茶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茶叶本身的优点,提升品饮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让我对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拿到《茶器之美+茶与茶器》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设计风格所吸引,简洁大气,又透露着一股沉静的气息。翻开书页,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茶与器物之间那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一一展现。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通过“邂逅器物之美”这样充满诗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器物的美学价值。我尤其欣赏他对“匠人之心”的刻画,通过对制作者故事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茶器背后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书中关于茶器保养、使用的小贴士,也都非常实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本“用得着”的生活指南。它让我明白了,茶道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器物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从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美。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而内容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对事物本质总是充满好奇的人,理科生的视角解读茶器,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对味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茶道说教,而是从器物的物理属性、化学特性,甚至人体工程学等角度,去解析茶器之美。比如,为什么有些壶嘴的出水会比较“散”,而有些则会“直流”,这背后其实都有科学的原理。书中对不同材质的茶器,如陶、瓷、金属等的特性分析,都做得非常透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紫砂宜茶,瓷器宜花”这样的说法,原来并非空穴来风。这种严谨的论证方式,让我对茶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消除了我之前的一些模糊概念。而“体味匠人之心”的部分,又为这些冰冷的科学分析注入了温度,让我看到了器物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本书,是一本能够激发你思考,并且让你在实用中体会到美感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