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

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巴甫洛夫
  • 行为主义
  • 认知心理学
  • 科学史
  • 科普读物
  • 心理学史
  • 经典实验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清风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6259
商品编码:25709028893
丛书名: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内容介绍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百多年来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作者介绍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目录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治愈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文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百万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01234567890123456789
《解码人类心智:从意识的边界到行为的根源》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恢弘巨著,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脉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去理解人类意识、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复杂构成。本书并非对某个单一理论的狭隘解读,而是对心理学发展历程中那些划时代、塑造我们理解自身能力的关键性洞察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生动的梳理。 本书的篇幅宏大,内容扎实,它精心挑选了数十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实验和理论,这些研究如同灯塔,照亮了我们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道路。我们并非仅仅陈列这些实验的细节,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思想火花,探讨它们如何挑战了当时的认知,又如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石。从早期对感知与错觉的精妙探究,到对记忆与遗忘机制的深入剖析;从对学习与条件反射的科学解释,到对动机与情绪背后驱动力的细致解读;从对人格与发展的多角度审视,到对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学的深刻洞察,本书力求以最全面、最系统的方式,展现心理学如何一步步揭开人类心智的面纱。 第一部分:意识的初探与感知的迷宫 我们从人类最基础也最神秘的体验——意识——入手。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心理学诞生的摇篮,探究冯特如何通过内省法试图捕捉意识的瞬间,以及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如何试图分解意识的元素。然而,这种对意识的直接观察很快遇到了瓶颈,于是,行为主义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介绍华生的“黑箱”理论,以及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开创性研究,它们如何将心理学从主观的猜测引向客观的行为测量,强调了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感知的奇妙之处。本书将深入探讨格式塔心理学,解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如何应用于理解知觉组织、图形与背景的分离、以及视觉错觉的产生。我们将分析韦伯-费希纳定律如何量化刺激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揭示我们感知世界的细微差别。你将看到,即使是最简单的感知过程,也蕴含着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和认知加工过程。 第二部分:学习的奥秘与记忆的编织 学习是人类适应环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能力。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学习理论的发展。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它揭示了无意识联结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条件刺激唤起生理反应。我们将探讨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精细阐述,重点分析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维持行为。你将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可能源于这些学习原理。 记忆,则是我们承载过去、构建现在、规划未来的重要心理功能。本书将深入探讨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我们将介绍艾宾浩斯对遗忘曲线的开创性研究,揭示遗忘并非简单的“丢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将了解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不同记忆系统的特点,以及闪光灯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等记忆类型的差异。本书还会探讨记忆的建构性和可塑性,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并非完全准确的复制,而是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被重构。 第三部分:动机的驱动与情绪的潮汐 是什么驱动着我们的行为?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动机的本质。我们将探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理解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你将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实证上存在争议,但它对潜意识动机、本能冲动以及人格动力学的探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审视认知驱动理论,解释好奇心、成就动机、控制感等认知因素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 情绪,是人类丰富内心世界的另一面镜子。本书将剖析情绪的生理基础、认知评估和行为表达。我们将探讨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理解生理反应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你将学习坎农-巴德理论和沙赫特-辛格的双因素理论,理解情绪产生过程中生理唤醒和认知解释的协同作用。本书还会分析多种情绪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社会交往和整体幸福感。 第四部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源于我们独特的人格。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审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探讨特质理论,例如大五人格模型,它如何通过识别关键人格特质来描述和预测个体行为。你将了解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以及卡尔·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自我实现。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人格的发展历程。从婴儿期的依恋理论,探索早期关系对个体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到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探索,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再到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探讨生命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成长。我们将审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解儿童如何在不同阶段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第五部分:社会的力量与群体的智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书将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我们将分析阿希的从众实验,揭示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判断。你将学习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理解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恶的平庸性”这一令人警醒的观点。本书还将探讨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当个体信念与行为发生冲突时,如何通过改变信念来缓解不适感。 我们还将审视群体动力学,例如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等现象,理解群体决策可能出现的偏差。社会认同理论将帮助我们理解群体归属感如何影响我们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态度。本书还会探讨偏见、歧视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跨群体接触和教育来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理解我们自身,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解码人类心智:从意识的边界到行为的根源》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它以生动的案例、清晰的论证、以及对人类内在世界深邃的洞察,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旨在帮助你: 提升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 增进人际理解: 洞察他人的行为动机,理解人际互动的复杂性,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科学地分析信息,辨别真伪,避免被误导和操纵。 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心理学研究的魅力,为进一步探索人类心智的无限可能打开大门。 在这本书中,你将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一同解码人类心智的奥秘。每一个实验,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凝聚着先驱者的智慧与汗水。通过本书,你将能够以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并最终,去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所蕴含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一直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学读物,有些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有些则过于通俗,缺乏严谨性。而这本书以“50个实验”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现抽象理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这些实验的呈现方式。它们是否会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结论?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心理学的认知?比如,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那些揭示了人类非理性行为、潜意识影响,甚至是社会群体动力学的实验。而“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的副标题,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宏观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将心理学从诞生之初的涓涓细流,一直引领到如今的百川归海。我期待能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哪些重大的思想转变和理论创新,是如何在这些实验的推动下发生的。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承诺,让我相信它能够为我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学知识框架,而“趣”字则保证了阅读过程不会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启迪和乐趣。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还没来得及细读,但整体感觉相当不错。作为一名对科学史和思想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够“改变”一个领域认知的里程碑式事件。心理学发展至今,必然经历了不少这样的“大爆炸”时刻,而本书将这50个实验拎出来,无疑是对这些关键节点的一次梳理。我很好奇,除了巴甫洛夫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书中还会涉及到哪些可能不那么出名,但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实验?比如,关于认知偏差的那些经典研究,或者揭示人类社会行为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实验,都会在其中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原来如此”的惊喜,让我看到不同心理学流派是如何在这些实验的驱动下,不断突破边界,形成各自理论体系的。而且,“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这个副标题,让我对这本书的宏观视角充满了期待。150年,说长不长,但足以让一个学科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从争论不休到趋于成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实验,是如何串联起来,共同推动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演进,它是如何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又如何与其他学科,比如神经科学、社会学等,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心理学发展时间线,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心理学研究的背景和方向。

评分

这本《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光是看到目录和一些介绍,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奥秘感到好奇,而心理学无疑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金钥匙。这本书以“巴甫洛夫的狗”这个经典实验开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知道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在心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解释了许多行为的形成机制,也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我特别想知道,除了这一个广为人知的实验,书中还会介绍哪些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复杂性的?书名中提到的“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听起来就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精密的地图,引导我穿越心理学发展的丛林,了解那些关键性的突破和发现。而且,“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的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实验的罗列,更是一部浓缩的心理学史。从早期的一些哲学思辨,到后来科学方法的引入,再到各个学派的兴衰更迭,我想从中能看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演变过程。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但“知识体系”和“趣”这两个词,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甚至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真正地吸收和内化。

评分

收到这本《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后,我第一眼就被它丰富的内涵所吸引。作为一个曾经在大学里接触过一些心理学基础课程的读者,我对一些核心的理论和实验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总觉得这些知识点过于零散,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而本书标题中“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和“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的组合,恰恰满足了我对系统性知识的需求。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安排这50个实验的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实验所涉及的心理学分支来分类?例如,它是否会将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等放在一起,然后是认知革命时期的实验,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再到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实验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辩驳,从而推动心理学理论不断演进的。同时,“知识体系”的承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和内在逻辑。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梳理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

翻开这本《现货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探索的冲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解源于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的把握。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智慧的火花。本书以“巴甫洛夫的狗”这一标志性的实验作为起点,这让我觉得非常契合。我非常好奇,接下来的49个实验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它们是否会覆盖从早期精神分析的隐喻,到行为主义的客观观察,再到认知科学的内部机制探索,甚至是更现代的神经心理学和演化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大历史”的视角,让我看到心理学这门科学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哲学、生理学、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的提法,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零散实验的罗列,而是在讲述一个宏大叙事,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过程的史诗。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不仅了解那些改变了心理学走向的伟大实验,更能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思想碰撞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