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类:艺术 生活
书名:《如花在野》
作者:[日]田中昭光
译者:张南揽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定价:68.00元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987-1
CIP分类:插花-装饰美术-日本-图集
开本:32K 印张:6.75
[编辑推荐]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七则”中有一则“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田中昭光的《如花在野》遵循的正是这一理念。
◎作为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知器;二十余岁开始插花,迄今五十载,田中昭光懂花。
◎器求名品华饰,总是多余;花若千修百剪,未免造作。田中昭光的花与器,求随性,求野趣,求自然。
◎没有什么能够比在原野中盛开的野花更美的了。——田中昭光
◎邀你领略一位古稀花道家的花趣与人生。
[作者介绍]
田中昭光
号“无法庵”,奈良古美术店“友明堂”店主。昭和十一年(1936年)出生于奈良市,22岁开始经营古美术店,并对奈良茶道提起兴趣,费尽精力收集与奈良有缘的古董。浸淫日本茶道、花道近五十载,著有《如花在野茶花十二月》。
张南揽 ,
茶名宗兰,
就职于日本茶道里千家庵,派驻北京。
茶道里千家入室弟子,里千家教授。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文化专业,
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留学日本。
2004年获得里千家茶道讲师资格,
现任里千家庵驻北京代表、中国佛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讲师。
在里千家北京青交庵授课。
译者的介绍
[建议上架]
艺术·美学
————————————————————————————————————————————
经销商: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417号欣广大厦705
[目录]
如花在野——待春、春来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赏春——一碗清茶的款待
如花在野——初夏的色彩
五月 六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新春至初夏
鸢城初茶会 待春 问荆破土之时 白花 古代壶与山茶碗 往来于奈良的僧侣 和孙儿们一起
如花在野——入夏、秋盛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夏至秋冬
古美人之会 月与龟 赏月之会 秋似锦 思无穷亭翁 忙中闲
如花在野——秋逝、年来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书摘]
(花)白侘助山茶、寒红梅
(器)李朝白瓷德利、春日大社散米盘漆台
这只德利酒壶我一人喝酒正合适,朱漆的散米盘与白色的酒壶放在一起,红白相称。取来白色的侘助茶花,又去旧邸的院子里剪来寒红梅枝插在一起。独自饮酒是件妙事,插上花,静静欣赏也能自得其乐。
寒红梅每年开花都较早,古有诗云“春在寒梅雪里枝”,梅占花魁,翘首待春,十分应景。
茶人千利休曾引用藤原定家的和歌“莫待春花开,君不见,雪下青青草,春色已盎然。”一草一木,感知大自然的恩惠,当春绽放,是不变的真理。
(花)马醉木
(器)弥生时代土罐
奈良公园里面有一大片马醉木的树林,鹿群不会过来吃它们,所以长得分外茂密。我在自家院子里也星星点点植了一些,开花的时候十分惹人喜爱。
在弥生时代的小土罐里信手插上一枝,便觉得满屋是春色了。
马醉木多见白花,这枝是淡淡的粉红色。
《万叶集》中,大伴家持有一首歌:
池中倒影闻花香 不禁采之入衣袖 马醉木之花
真是令人怜爱的花。
(花)蛇葡萄、马兰、金线草
(器)弥生土器
我在佐纪山附近采来了色泽艳丽的蛇葡萄。在人烟稀少的山边,马兰、三褶脉紫苑、纤弱的金线草开得争奇斗艳,把它们一起插进花器里时都难辨彼此。近符合我心意的弥生土器甚少,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赶紧采来花插进去观赏。柔和的花器要配温柔的花,插完花后不禁怀古感伤,正是秋景秋思。再添一枝小小的山茶,更别有一番韵味。
(花)柿、佩兰、马兰
(器)东大寺油壶 福井澄斋作
柿的叶子染上了颜色,枝头也被果实压弯,于是剪下一枝,与佩兰和马兰搭配在一起。花器是镰仓时代东大寺油仓中使用的油壶的仿制品,由活跃在大正到昭和年间的漆工制作,复古之感很强烈。自觉作为花器使用也不错,于是以此次为契机用作了花器。柿子叶掉落后,红红的果实开始压上枝头,为肃杀寡淡的季节添上一抹浓艳之色,但却又有种风雅闲寂之感。
柿压枝头一抹红
时雨润之色更鲜
愚咏
白花
某年四月暮春
我的岳父经常自己做菜,尤其擅长料理河鱼。
某年初夏,田山方南老师、藤冈薰先生(裱糊店藤冈光影堂的主人)及夫人、河濑无穷亭及夫人、卫藤骏先生(原大和文华馆学艺员,研究水墨画)来到了鸢城。在初夏新绿中清游一日后品尝岳父手做的料理着实开心。那时品尝的就是鳗鱼天妇罗。
在这些新绿之中,田山先生一直凝视着连片开放的白鹃梅。品着美酒的老师在宴会结束后执笔而作:“万绿丛中白一点,利休梅花瓣瓣开。欲知人生其实美,叩门可访鸢之城。”大意为“若想知道人生真的美,理应叩响鸢之城的门造访”。那天晚上是田山老师次在鸢城过夜,第二天早上先生看到我和岳父工作时的样子,提笔写下了“闲事耕心”四字。“悠闲之时也要耕耘自己的内心”,说的是招待客人时应有的态度。正是因为年轻时招待许多客人受益匪浅,才能有今时此刻的我。
往来于奈良的僧侣
此画为大德寺如意庵的住持立花大龟大师所作。住持大师在奈良县宇陀市大宇陀创建松源庵,现在那里由其弟子泉田宗健师父担任住持。
大龟师父在世时常到奈良来店中与我交谈。另外大师也十分好书法,我们经常进行书信往来,每次一定会附一幅大作,而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人了。我出版《茶花十二月》(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时,也赠与大师一本,收到了“吉野的花自不必说,而我在茶室小间这一枝花中感受到了天下之春”的回信,着实令人欣喜不已。我把这封信装裱起来,小心保管着。
我的庵号是“无法庵”,请松永耳庵先生题匾的匾额挂在店里的茶室中,大师每次来店里时,都会坐在匾额下,双手合十道“您好”。大龟师父小耳庵先生两轮,和耳庵先生也十分交好。
开店时记录下来的《奈良往来》中,有除我之外很多来访者的作品,大师也是其中之一,在昭和五十九年(1984)夏天留下了“葛粉果子茶一碗一饮而尽何物留下唯有执笔后”的佳作。另外还有不知何时写下的“远眺杜鹃啼鸣处,唯有朗月枝头留(月之绘)”。怀念这位充满茶禅之味的僧人。
忙中闲
昭和五十六年(1981)五月在爱知县犬山市的明治村茶会,我作为招待人,借助大和、伊贺、信乐等工艺会的同好们提供的道具,在日本庭园中点了茶。这幅集体写画是昭和五十五年(1980)十二月茶会大家聚在一起时共同写出来的。
我还是次做招待,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十分艰难。茶会前日大雨倾盆而下,茶会当天却万里无云,两天时间里客人络绎不绝,内人和次子一同在茶会上帮忙,长子在奈良帮我照顾店里。茶会顺利结束后,我终于松了口气回到奈良的家里,后来向给茶会提供道具的工艺会同好们表达谢意时,大家纷纷对我说“辛苦了”,几日里积攒的疲累顿时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想宛如昨日之事。
那之后,在利休四百年忌辰时也劳烦工艺会和我一起作为第二席茶会的招待人,席间明治村茶会运营委员也莅临现场,为明治村茶会以来客人不断的盛况而高兴。
在如此繁忙的年末回忆往事,正是忙里偷闲。
说实话,我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田中昭光”和“花道大师”这几个字,心里就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花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一种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意境的艺术。书名中的“如花在野”,就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似乎大师的作品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应了花本身的生命轨迹。而“呈现四季插花物语”,这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春天带着露珠的桃花,夏天怒放的荷花,秋天金黄的枫叶,冬天傲然挺立的松枝……这些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而大师的作品,想必是将这些美好凝固,又赋予其新的生命。最让我着迷的是“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关于技巧,更是关于一种哲学的探索。如何在器物的衬托下,让花的美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又如何在繁杂的花材中,找到那份简约而深刻的和谐?这种“平衡”所带来的“生”,不仅仅是插花的生动,更是生命本身的蓬勃与力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大师的眼睛是如何观察自然,他的心是如何感受生命,他的手又是如何将这份感悟化为永恒。
评分这本《新书 如花在野:日本花道大师田中昭光的花艺与人生 呈现四季插花物语 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了。光是“如花在野”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自然、不受拘束的美感,仿佛能闻到野外淡淡的花香。而“田中昭光”这个名字,即便我不熟悉,也隐约能感受到一种传承和匠心。“花艺与人生”,这不仅仅是关于插花技巧,更像是通过花艺来窥探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四季插花物语”,这让我联想到,书里一定收录了按照不同季节创作的花艺作品,从春日的生机勃勃,到夏日的繁盛热烈,再到秋日的静谧丰收,直至冬日的内敛沉静,这本身就是一种关于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诗意表达。最后,“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静态的美,更是一种动态的探索,花与器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限的哲学和艺术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器皿中展现花的无限生命力,如何在繁复的花材中找到和谐的平衡,这其中的“生”字,我想不仅仅是指生命力,更包含了生机、生趣、甚至生命的真谛。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田中昭光大师的世界。
评分初读《新书 如花在野:日本花道大师田中昭光的花艺与人生 呈现四季插花物语 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的书名,便被一股清新而又深邃的气息所笼罩。 “如花在野”四个字,已经勾勒出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的美,暗示着作品将回归本源,展现花朵最本真的姿态。而“田中昭光”这个名字,加上“日本花道大师”的头衔,自然而然地赋予了这本书一种权威性和艺术高度。 我对“花艺与人生”的结合尤为看重,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关于技法,更包含了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一个真正的大师,必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呈现四季插花物语”,这让我期待看到,如何在不同季节的自然语境下,通过花艺作品来诉说故事。 春的嫩绿,夏的繁盛,秋的斑斓,冬的静谧,这些自然的节拍,想必会在田中昭光大师的手中,转化为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插花杰作。 最后,“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这更是点睛之笔,它指出了花道的核心之一——器物的选择与运用。如何在恰当的器皿中,衬托出花的生命力,如何通过器物与花材的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和谐之美,这其中的“生”,我想不仅仅是指生命力的展现,更包含了生动、生趣,甚至是生命的某种哲理。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照自然、理解生命、并与之共舞的指南。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整体设计感。封面上的色彩搭配,虽然不至于张扬,却有一种沉静而高级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美。我并非专业的花艺爱好者,但一直对东方的美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日本的花道,总觉得它有着一种不露声色的禅意,一种在简约中见深刻的智慧。书中“呈现四季插花物语”的表述,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展示精美花艺作品的图册,更是一次穿越四季的感官旅程。每一季的花材、色彩、形态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而田中昭光大师如何在这些瞬息万变的自然元素中,捕捉其最动人的瞬间,并将其融入器物之中,这其中的艺术处理方式,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对于“花与器的平衡”的探讨,是如何具体呈现的。是侧重于器物的选择,还是花材的搭配,抑或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平衡”所带来的“生”,又该如何去理解?是艺术上的生动,还是生活中的生机?这本书的名字,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宁静、和谐与生命之美的大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书名中的“如花在野”,一下子就将我带入到一个不受打扰的自然环境中,仿佛能感受到风吹过花瓣的轻柔,听到溪水潺潺的流淌。而“田中昭光”这个名字,虽然我此前并不熟悉,但“日本花道大师”的头衔,足以让我对其作品充满敬意。我一直认为,日本的花道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且受到全世界的喜爱,一定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涵。书中提到“呈现四季插花物语”,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四季的更迭,是大自然最永恒的韵律,而将这种韵律融入插花艺术,我想一定能展现出非凡的美感。我很好奇,大师是如何捕捉不同季节的独特气息,并将之转化为具象的花艺作品的。而“在花与器的平衡中发现生”这句话,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花与器,看似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如何在其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相得益彰,从而激发出“生”的活力,这其中一定蕴含着大师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技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插花的教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自然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