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精装纪念版 万物静默如谜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译文全

正版 精装纪念版 万物静默如谜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诗选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译文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丽敏 编
图书标签:
  • 诗歌
  • 波兰文学
  •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 诺贝尔文学奖
  • 精装本
  • 纪念版
  • 现代诗
  • 文学
  • 译文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7628
商品编码:25546446477
丛书名: 万物静默如谜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分类:文学·诗歌                 

书名:《万物静默如谜》 (精装纪念版)                        

作者:[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陈黎 张芬龄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ISBN:978-7-5404-7181-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48.00元

开本:32             

装帧:精装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辛波斯卡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诺奖的女诗人,第四位获诺奖的波兰作家。被《纽约时报》称之为“当代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万物静默如谜》精装本收录了她创作生涯的代表作80首。

平装本的畅销奇迹

2012年平装本出版时,《万物静默如谜》成为当年度极度热门的畅销书,连续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各种年度好书。受到了幾米、陈绮贞、李健、许晴等艺术家、演员的喜欢。李健曾朗诵辛波斯卡的《墓志铭》、许晴曾朗诵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这本书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国内出版诗集的热潮。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

译者根据波兰文,对译文做了全新修订,并增加了《不会发生两次》《纪念》《复活者走动》《火车站》等5首译作。内页全彩印刷,新增10幅精美插画。

[内容简介]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辛波斯卡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是当代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她的诗别具一格,常从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寓严肃于幽默、机智。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大的粉丝。

2012年平装本出版,《万物静默如谜》便成为国内读者的至爱诗集,相继入选了“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年度十大好书,畅销一时。它的出版间接推动了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此次《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版,译者根据波兰原文,对内文做了全新修订,还新增了《纪念》《火车站》等五首译作。内文全彩印刷,并收录了10幅精美插画。

 

 

[作者介绍]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当代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

一九二三年生于波兰小镇布宁。她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以诗歌回答生活。

一九九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

二〇一二年二月的一个晚上,辛波斯卡在住宅里安然去世。在她的葬礼上,波兰各地的人们纷纷赶来,向诗人作的告别。

 

译者简介:

 

陈黎,台湾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散文集、音乐评论集二十余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金鼎奖等众多大奖。

张芬龄,台湾师大英语系毕业。著有评论集《现代诗启示录》,与陈黎合译书十余种。曾多次获得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

 

[建议上架]

 

文学·诗歌

 

 

[评论]

 

辛波斯卡是激发我多美丽灵感的诗人。

——幾米(知名绘本作家)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

——陈绮贞(知名歌手)

 

(《种种可能》)这是一首我很有共鸣的诗。她用排比的句子去讲述她偏爱的事物。我喜欢这种饱满的情绪和自由的表达,非常地打动我。——许晴(知名演员)

 

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

 

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

——科莫罗夫斯(波兰总统)

 

辛波斯卡以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在中国谈论辛波斯卡,并非小众。2012年,辛波斯卡去世后,其诗集《万物静默如谜》中译本出版,十分畅销,几成出版奇迹,许多作品亦脍炙人口。

——腾讯《大家》

[目录]

 

诗人与世界

 

辑一呼唤雪人

企图

清晨四点

有玩具气球的静物画

致友人

然而

布鲁格的两只猴子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

不会发生两次

纪念

 

辑二盐

博物馆

旅行挽歌

不期而遇

金婚纪念日

寓言

健美比赛

鲁本斯的女人

诗歌朗读

巴别塔

墓志铭

与石头交谈

 

辑三一百个笑声

写作的喜悦

家族相簿

砍头

……

 

辑八瞬间

有些人

对统计学对贡献

负片

云朵

在众生中

植物对沉默

三个奇怪的词

 

辑九附录

种种荒谬与欢笑的可能

辛波斯卡作品年表

 

 

[书摘]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

 

啊,这些就是喜马拉雅了。

奔月的群峰。

永远静止的起跑

背对突然裂开的天空。

被刺穿的云漠。

向虚无的一击。

回声——白色的沉默,

寂静。

 

雪人,我们这儿有星期三,

ABC,面包

还有二乘二等于四,

还有雪融。

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

糖是甜的,你也是。

 

雪人,我们这儿有的

不全然是罪行。

雪人,并非每个字

都是死亡的判决。

 

我们继承希望——

领受遗忘的天赋。

你将看到我们如何在

废墟生养子女。

 

雪人,我们有莎士比亚。

雪人,我们演奏提琴。

雪人,在黄昏

我们点起灯。

 

那高处——既非月,亦非地球,

而且泪水会结冻。

噢雪人,半个月球人,

想想,想想,回来吧!

 

如是在四面雪崩的墙内

我呼唤雪人,

用力跺脚取暖,

在雪上

永恒的雪上。

 

 

《纪念》(新译)

 

他们在榛树丛中做爱

在一颗颗露珠的小太阳下,

他们的发上沾满

木屑碎枝草叶。

 

燕子的心啊

怜悯他们吧。

 

他们在湖边跪下,

拨掉发间的泥和叶,

鱼群游到水边,

银河般闪闪发光。

 

燕子的心啊

怜悯他们吧。

 

雾气从粼粼水波间

倒映的群树升起。

噢燕子,让此记忆

永远铭刻。

 

噢燕子,云朵聚成的荆棘,

大气之锚,

改良版的伊卡鲁斯,

着燕尾服的圣母升天,

 

噢燕子,书法家,

不受时间限制的秒针,

早期的鸟类哥德式建筑,

天际的一只斜眼,

 

噢燕子,带刺的沉默,

充满喜悦的丧章,

恋人们头上的光环,

怜悯他们吧。

 

 

《微笑》(重译版)

 

世人喜欢睹希望胜过只闻其声。

政治家必须微笑。

微笑意味着并未气馁。

游戏复杂,利益冲突,

结果仍不明朗——雪白、友善的

牙齿总是让人鼓舞。

 

他们必须展现开朗的额头

在会议厅,在机场跑道。

轻快地移步,愉悦的神情。

向这位打招呼,向那位道别。

笑容可掬是必要的,

面对镜头和群众。

 

为外交工作效劳的牙医学

保证能给我们壮观的效果。

遭遇危急情况,友好的犬齿

和整齐的门牙是不可缺的。

我们的时代还没安康到

可以让脸露平常的哀伤。

 

根据梦想家的看法,人类手足之情

将使人间变成微笑的天堂。

我不相信。果真如此,政治家

就不用勤挤笑脸了——

只是偶尔不禁莞尔:春日,

夏日,心情舒畅自在之时。

然而人类天生忧伤。

就等着吧,我乐观其成。

 

 

《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我为称之为必然向巧合致歉。

倘若有任何误谬之处,我向必然致歉。

但愿快乐不会因我视其为己有而生气。

但愿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渐衰退的记忆。

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

我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

远方的战争啊,原谅我带花回家。

裂开的伤口啊,原谅我扎到手指。

我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渊吶喊的人致歉。

我为清晨五点仍熟睡向在火车站候车的人致歉。

被追猎的希望啊,原谅我不时大笑。

沙漠啊,原谅我未及时送上一匙水。

而你,这些年来未曾改变,始终在同一笼中,

目不转睛盯望着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啊,

原谅我,虽然你已成为标本。

我为桌子的四只脚向被砍下的树木致歉。

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

真理啊,不要太留意我。

尊严啊,请对我宽大为怀。

存在的奥秘啊,请包容我扯落了你衣裾的缝线。

灵魂啊,别谴责我偶而才保有你。

我为自己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

我为自己无法成为每个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辩解,

因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碍。

噢,言语,别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

[前言]

 

诗人与世界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辞

 

 

   据说任何演说的句话一向是困难的,现在这对我已不成问题啦。但是,我觉得接下来的句子——第三句,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一行——对我都是一样的困难,因为在这个场合我理当谈诗。我很少谈论这个话题——事实上,比任何话题都少。每次谈及,总暗地里觉得自己不擅此道,因此我的演讲将会十分简短,上桌的菜量少些,一切瑕疵便比较容易受到包容。

   当代诗人对任何事物皆是怀疑论者,甚至——或者该说尤其——对自己。他们公然坦承走上写诗一途情非得已,仿佛对自己的身份有几分羞愧。然而,在我们这个喧哗的时代,承认自己的缺点——至少在它们经过精美的包装之后——比认清自己的优点容易得多,因为优点藏得较为隐密,而你自己也从未真正相信它们的价值……在填写问卷或与陌生人聊天时——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职业不得不曝光的时候——诗人较喜欢使用笼统的名称“作家”,或者以写作之外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称来代替“诗人”。办事官员或公交车乘客发现和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一位诗人的时候,会流露出些许怀疑或惊惶的神色。我想哲学家也许会碰到类似的反应,不过他们的处境要好些,因为他们往往可以替自己的职业上冠上学术性的头衔。哲学教授——这样听起来体面多了。

   但是却没有诗教授这样的头衔。这毕竟意味着诗歌不是一个需要专业研究,定期考试,附有书目和批注的理论性文章,以及在正式场合授与文凭的行业。这也意味着光看些书——即便是精致的诗——并不足以成为诗人。其关键因素在于某张盖有官印的纸。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俄国诗坛的骄傲、诺贝尔桂冠诗人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就曾经因为这类理由而被判流刑。他们称他为“寄生虫”,因为他未获官方授与当诗人的权利。

   数年前,我有幸会见布洛斯基本人。我发现在我认识的诗人当中,他是乐于以诗人自居的。他说出那两个字,不但毫不勉强,相反地,还带有几分反叛性的自由,我想那是因为他忆起了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不人道羞辱。

   在人性尊严未如此轻易遭受蹂躏的较幸运的国家,诗人当然渴望被出版,被阅读,被了解,但他们绝少使自己一般民众和单调日常生活的水平。而就在不久前,本世纪的前几十年,诗人还竭尽心力以其奢华的衣着和怪异的行径让我们震惊不已,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对外炫耀。诗人总有关起门来,脱下斗篷、廉价饰品以及其他诗的装备,去面对——安静又耐心地守候他们的自我——那白晰依旧的纸张的时候,因为到头来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伟大科学家的电影版传记相继问世,并非偶然。越来越多野心勃勃的导演企图忠实地再现重要的科学发现或杰作的诞生的创造过程,而且也的确能几分成功地刻画出投注于科学上的心血。实验室,各式各样的仪器,精密的机械装置重现眼前:这类场景或许能让观众的兴趣持续一阵子;充满变数的时刻——这个经过上千次修正的实验究竟会不会有预期的结果?——是相当戏剧化的。讲述画家故事的影片可以拍得颇具可看性,因为影片再现一幅名作形成的每个阶段,从笔画下的铅笔线条,到一笔涂上的油彩。音乐则弥漫于讲述作曲家故事的影片中:初在音乐家耳边响起的几小节旋律,会演变成交响曲形式的成熟作品。当然,这一切都流于天真烂漫,对奇妙的心态——一般称之为灵感——并未加以诠释,但起码观众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听。

   而诗人是糟糕的;他们的作品完全不适合以影像呈现。某个人端坐桌前或躺靠沙发上,静止不动地盯着墙壁或天花板看;这个人偶尔提笔写个七行,却又在十五分钟之后删掉其中一行;然后另一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谁会有耐心观赏这样的影片?

   我刚才提到了灵感。被问及何谓灵感或是否真有灵感之时,当代诗人会含糊其辞。这并非他们未曾感受过此一内在激力之喜悦,而是你很难向别人解说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几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也躲闪规避。不过我的答复是:大体而言,灵感不是诗人或艺术家的专属特权;现在,过去和以后,灵感总会去造访某一群人——那些自觉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并且用爱和想象力去经营工作的人。这或许包括医生,老师,园丁——还可以列举出上百项行业。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困难和挫败压不扁他们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问会自他们解决过的问题中产生。不论灵感是什么,它衍生自接连不断的“我不知道”。

   这样的人并不多。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而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热情;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他人而受到重视的工作(不管那工作有多可厌,多无趣)——这对人类是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而就目前情势看来,未来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因此,虽然我不认为灵感是诗人的专利,但我将他们归类为受幸运之神眷顾的精英团体。

   尽管如此,在座各位此刻或许存有某些疑惑。各类的拷问者,专制者,狂热份子,以一些大声疾呼的口号争权夺势的群众煽动者——他们也喜爱他们工作,也以富创意的热忱去履行他们的职责。的确如此,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知道,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所知之事自身俱足;他们不想知道其他任何事情,因为那或许会减弱他们的主张的说服力。任何知识若无法引发新的疑问,便会快速灭绝:它无法维持赖以存活所需之温度。以古今历史为借镜,此一情况发展至极端时,会对社会产生致命的威胁。

   这便是我如此重视“我不知道”这短短数字的原因了。这词汇虽小,却张着强有力的翅膀飞翔。它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如果牛顿不曾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掉落小小果园地面上的那些苹果或许只像冰雹一般;他顶多弯下身子捡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我的同胞居礼夫人倘若不曾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或许到头来只不过在一所私立中学当化学老师,教导那些家世良好的年轻仕女,以这一份也称得上尊贵的职业终老。但是她不断地说“我不知道”,这几个字将她——不只一次,而是两度——带到了斯德哥尔摩,在这儿,不断追寻的不安灵魂不时获颁诺贝尔奖。

   诗人——真正的诗人——也必须不断地说“我不知道”。每一首诗都可视为响应这句话所做的努力,但是他在纸页上才刚写下一个句点,便开始犹豫,开始体悟到眼前这个答复是不完满而可被屏弃的纯代用品。于是诗人继续尝试,他们这份对自我的不满所发展出来的一连串的成果,迟早会被文学史家用巨大的纸夹夹放在一起,命名为他们的“作品全集”。

  有些时候我会梦想自己置身于不可能实现的处境,譬如说我会厚颜地想象自己有幸与那位对人类徒然的努力发出动人噫叹的《旧约?传道书》的作者谈天。我会在他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因为他毕竟是伟大的诗人之一——至少对我而言。然后我会抓住他的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是这么写的,传道者。但是你自己就是诞生于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你所创作的诗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无人写过。你所有的读者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的人无法阅读到你的诗。你现在坐在丝柏树下,而这丝柏自开天辟地以来并无成长,它是藉由和你的丝柏类似但非一模一样的丝柏而成形的。传道者,我还想问你目前打算从事那些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将你表达过的思想做进一步的补充?还是驳斥其中的一些论点?你曾在早期的作品里提到‘喜悦’的观点——它稍纵即逝,怎么办?说不定你会写些有关喜悦的‘太阳底下的新鲜’诗?你做笔记吗?打草稿吗?我不相信你会说:‘我已写下一切,再也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了。’这样的话世上没有一个诗人说得出口,像你这样伟大的诗人更是绝不会如此说的。”

   世界——无论我们怎么想,当我们被它的浩瀚和我们自己的无能所惊吓,或者被它对个体——人类、动物、甚至植物——所受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所激愤(我们何以确定植物不觉得疼痛);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为行星环绕的星光所穿透的穹苍(我们刚刚着手探测的行星,早已死亡的行星?依旧死沉?我们不得而知);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座我们拥有预售票的无限宽广的剧院(寿命短得可笑的门票,以两个武断的日期为界限);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它是令人惊异的。

  但“令人惊异”是一个暗藏逻辑陷阱的性质形容词。毕竟,令我们惊异的事物背离了某些众所皆知且举世公认的常模,背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明显事理。而问题是:此类显而易见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的讶异不假外求,并非建立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上。

   在不必停下思索每个字词的日常言谈中,我们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轨”之类的语汇……但在字字斟酌的诗的语言里,没有任何事物是寻常或正常的——任何一个石头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云;任何一个白日以及接续而来的任何一个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种存在,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存在。

看来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                                   

 

诗人与世界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辞

 

   据说任何演说的句话一向是困难的,现在这对我已不成问题啦。但是,我觉得接下来的句子——第三句,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一行——对我都是一样的困难,因为在这个场合我理当谈诗。我很少谈论这个话题——事实上,比任何话题都少。每次谈及,总暗地里觉得自己不擅此道,因此我的演讲将会十分简短,上桌的菜量少些,一切瑕疵便比较容易受到包容。

   ……

   诗人——真正的诗人——也必须不断地说“我不知道”。每一首诗都可视为响应这句话所做的努力,但是他在纸页上才刚写下一个句点,便开始犹豫,开始体悟到眼前这个答复是不完满而可被屏弃的纯代用品。于是诗人继续尝试,他们这份对自我的不满所发展出来的一连串的成果,迟早会被文学史家用巨大的纸夹夹放在一起,命名为他们的“作品全集”。

  有些时候我会梦想自己置身于不可能实现的处境,譬如说我会厚颜地想象自己有幸与那位对人类徒然的努力发出动人噫叹的《旧约?传道书》的作者谈天。我会在他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因为他毕竟是伟大的诗人之一——至少对我而言。然后我会抓住他的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是这么写的,传道者。但是你自己就是诞生于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你所创作的诗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无人写过。你所有的读者也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因为在你之前的人无法阅读到你的诗。你现在坐在丝柏树下,而这丝柏自开天辟地以来并无成长,它是藉由和你的丝柏类似但非一模一样的丝柏而成形的。传道者,我还想问你目前打算从事那些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将你表达过的思想做进一步的补充?还是驳斥其中的一些论点?你曾在早期的作品里提到‘喜悦’的观点——它稍纵即逝,怎么办?说不定你会写些有关喜悦的‘太阳底下的新鲜’诗?你做笔记吗?打草稿吗?我不相信你会说:‘我已写下一切,再也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了。’这样的话世上没有一个诗人说得出口,像你这样伟大的诗人更是绝不会如此说的。”

   世界——无论我们怎么想,当我们被它的浩瀚和我们自己的无能所惊吓,或者被它对个体——人类、动物、甚至植物——所受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所激愤(我们何以确定植物不觉得疼痛);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为行星环绕的星光所穿透的穹苍(我们刚刚着手探测的行星,早已死亡的行星?依旧死沉?我们不得而知);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座我们拥有预售票的无限宽广的剧院(寿命短得可笑的门票,以两个武断的日期为界限);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它是令人惊异的。

  但“令人惊异”是一个暗藏逻辑陷阱的性质形容词。毕竟,令我们惊异的事物背离了某些众所皆知且举世公认的常模,背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明显事理。而问题是:此类显而易见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的讶异不假外求,并非建立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上。

   在不必停下思索每个字词的日常言谈中,我们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轨”之类的语汇……但在字字斟酌的诗的语言里,没有任何事物是寻常或正常的——任何一个石头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云;任何一个白日以及接续而来的任何一个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种存在,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存在。

看来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 


《寂静的旋律》 作品简介 《寂静的旋律》并非一本以销量或奖项为衡量标准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场潜入心灵深处的邀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生命、宇宙与存在本质的静默旅程。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却同样怀揣着对世界深刻洞察的作者们的诗歌、散文与哲学思考。我们在这里遇到的,不是那些高亢激昂的宣言,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而是那些在日常的喧嚣中被忽略的微小事物,在时间的洪流中被遗忘的深刻情感,以及在个体意识的边界外,那片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 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寂静”所蕴含的丰富意涵。这种寂静,并非虚无,而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并非沉默,而是倾听的开始。它存在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的无声弥漫,存在于古老森林深处树木根系的无声生长,存在于爱人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对视,也存在于智者沉思时内心的回响。作者们试图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捕捉并描绘这些寂静的“旋律”,它们虽无声,却能触动灵魂最深处,引发最真挚的共鸣。 《寂静的旋律》的每一篇作品,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宇宙秩序的体悟,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摹。在这里,你可以读到一位画家如何用文字捕捉光影的流动,感受色彩在纸页间跳跃;一位音乐家如何将无形的音符转化为可见的意象,让读者“听”到画面的旋律;一位哲学家如何将抽象的思辨融入日常的观察,引导我们反思存在的本质。 本书不设固定的主题或统一的叙事线索,而是以一种自由、散漫却又充满内在逻辑的方式,将不同作者的作品编织在一起。这种编排旨在模拟真实的生命体验——充满了偶然的相遇,意想不到的连接,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理解。读者可以随意翻阅,被某一句诗、某一段描写吸引,然后跟随它,进入作者所构建的独特世界。 在书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位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他写下关于街角一棵倔强生长的野草的感悟,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也可能遇到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他记录下雨滴敲打芭蕉叶的声响,并在其中听到了宇宙万物的呼吸。甚至可能遇到一位身处巨大变故中的个体,他在极度的失落与迷茫中,却意外地发现了内心深处涌动的平静与希望。这些故事,这些思考,共同构成了《寂静的旋律》丰富而多样的图景。 本书的作者们,无论他们的国籍、时代、背景如何,都共享着一种共通的精神气质:他们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对细节有着敏锐的观察,并拥有一种将平凡升华为不凡的能力。他们不回避生命的残酷与脆弱,但更侧重于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里,发现生生不息的力量与恒久的温暖。他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人深思,鼓励读者独立地去探索,去感受。 《寂静的旋律》尤其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疲惫,渴望片刻宁静,寻求心灵慰藉的读者。它也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深入思考生命与存在意义的人。阅读本书,你无需遵循固定的顺序,只需敞开心扉,让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渗透你的心田。它可能不会立刻给你带来振聋发聩的启迪,但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让你重新认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隐藏的诗意与智慧。 本书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波动,以及那些在寂静中孕育的深刻洞见。它是一本需要“慢下来”阅读的书,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因为你当时的心境、你的经历,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 “寂静”在这本书中,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它并非空无,而是充盈着无限的可能性。它是一种聆听,一种体悟,一种与宇宙对话的方式。而“旋律”,则是这寂静中所蕴含的、不为人耳所闻却为人心灵所感知的、流淌的生命韵律。 《寂静的旋律》鼓励读者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寂静时刻”,去倾听那些未曾被言语所表达的“旋律”。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喧嚣的环境中,也总有一片内心的宁静可以被寻找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深刻的哲理与最动人的诗意。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信息,而在于它能引发多少思考,能触动多少情感,能唤醒多少潜藏在心底的敏感与温柔。它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与世界的重逢,一次对生命最本真的探寻。 它是一份献给那些懂得在静默中倾听,在平凡中发现美好的人们的礼物。它是一本,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淡淡的、却又绵长不绝的“寂静旋律”的书。 内容示例(虚构,旨在说明风格和主题) 关于时间流逝的碎片 “指尖拂过书页的纹理,我试图抓住时间的痕迹。它不似河流那般奔涌,也不似风暴那般狂烈,它只是悄无声息地,如同一层薄雾,缓缓地笼罩了所有事物。书页的泛黄,墙壁的斑驳,镜中人脸颊上悄然爬上的细纹,都是它留下的无声宣告。我曾试图用秒表来丈量它,但每一次的滴答,都只是提醒我,我在追逐一个永远无法被抓住的幻影。或许,时间并非直线,而是无数个圆的交错,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圆心,而我们,只是在这些圆上,画着不自知的轨迹。” 城市的微光 “午夜的城市,灯火阑珊,却并非所有光都指向希望。街角的便利店,那盏恒亮的荧光灯,照亮了疲惫的打工者匆忙的步伐,也照亮了等待回家的人们眼中的孤单。马路边,一簇野草顽强地从水泥缝隙中探出头来,它的绿色,在城市的灰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它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芬芳的香气,它只是在那里,努力地活着,汲取着这贫瘠土壤中的点滴养分。这微弱的绿色,像极了那些隐藏在喧嚣背后的、不被注意的生命力,它们悄然存在,却从未停止生长。” 沉默的对话 “我们并肩而坐,看着窗外雨丝斜织。窗外的世界模糊成一片,仿佛与我们此刻的宁静隔绝。手中握着的杯子,传递着温热的触感,也传递着一种无需言语的温暖。我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线,连接着你我,它比任何语言都更深邃,更纯粹。你眼中的光,像湖面被微风吹起的涟漪,荡漾着无尽的故事。我试图解读,但又不愿意去打扰这份宁静。有时候,最深刻的交流,就发生在那些沉默的时刻,发生在眼神的交汇,发生在心跳的共振。” 自然的低语 “在森林深处,阳光被层叠的树冠过滤,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落叶和不知名植物混合的清新气息。我闭上眼睛,倾听。耳边传来的是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是远方溪流的潺潺声,是偶尔几声鸟鸣。这些声音,汇聚成一首自然的交响曲,没有指挥,没有乐谱,却充满了和谐与韵律。我感觉到,我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与这片森林,与这片土地,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我听到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生命本身在低语,在诉说古老的秘密。” 《寂静的旋律》是一场心灵的漫步,一次对存在本质的温柔叩问。它邀请你一同潜入那片无声的深海,去发现那些闪耀着智慧与诗意的光芒,去感受那些在寂静中回荡的、生命最本真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深夜,一个人静静地阅读这本诗集。书页的触感,墨水的味道,都让我沉醉其中。辛波斯卡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她的诗句,像是从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种朴素而隽永的美。我尤其喜欢她对“意外”和“偶然”的诗意解读。在她的笔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瞬间,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她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也不会给你灌输任何道理,而是通过那些生动、形象的诗歌意象,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式的表达,反而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认识一次这个世界,也像是重新认识一次自己。她用她的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万物静默”背后的,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永恒的谜题。

评分

这本诗集的装帧,确实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扎实”,厚重,很有分量,拿在手里有一种安心的感觉。翻开之后,就更是被她诗歌的语言所吸引。辛波斯卡没有那种刻意的雕琢,她的文字就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句句珠玑。我喜欢她观察世界的方式,那种带着一丝疏离,却又无比真挚的目光。她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然后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她的诗,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但仔细回味,却能品出无穷的滋味。我经常会读到某一句,然后停下来,反复琢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平淡无奇,但回甘却绵长而悠远。她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思考的哲学读本,只不过,它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第一次接触辛波斯卡的诗,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说她的诗句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当时我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去读,没想到,那股力量,如同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内心。她的诗,不像是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像是激昂的宣言,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欢她对“可能性”的探讨,那种对生命中无数种选择和结局的想象,让我惊叹于她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她的诗句,常常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有时,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窗外的某个场景,或者脑海里闪过的某个念头,进行一番自己的思考。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她不是那种让你一读就热血沸腾的诗人,但她会让你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回想起她的某一句诗,然后,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就突然被照亮了。

评分

这本诗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沉静的质感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温暖色泽,纸张的触感有一种独特的韧性,翻阅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与文字本身产生了一种古老而亲切的对话。精装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那“正版精装纪念版”的字样,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也让我在捧读之时,多了一份仪式感。我喜欢将它摆在书架上,它就像一位沉静的智者,静待我翻开它的扉页,进入那个充满哲思和意趣的世界。每一次打开,都像是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作者用她独特的视角,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升华为深刻的洞见。那些诗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仿佛从生活的泥土里生长出来,朴实却充满力量,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认识那些“万物静默如谜”的存在。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诗集之前,我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了解,仅限于一个名字。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领略到,为何她的诗能够跨越国界,触动无数人心。她的诗歌,就像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困境与喜悦。那些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对历史的审视,对日常琐事的妙趣描摹,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记得有一首诗,描写了“一张桌子”,但通过对这张桌子的描绘,却引申出了关于时间、记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着实令我拍案叫绝。这种将平凡事物赋予非凡意义的能力,是辛波斯卡诗歌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她似乎总能从最不起眼的角落,挖掘出最动人的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哲理。阅读她的诗,就像在和一位饱经风霜但依然保持孩童般好奇心的智者对话,她不露声色地引导你,去看,去想,去感受,去理解这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