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有代錶性的十大類共104首中醫方劑的方證、臨床應用範圍等實 用知識作瞭解說。全書以藥類方,以方名證,貫穿“藥證相應、方證相應 ”的解說原則,內容貼近臨床,通俗實用,文字亦淺顯。本書適閤於中醫 藥愛好者、西醫學習中醫人員、中醫院校的學生及中醫臨床工作者參考閱 讀。
黃煌,男,1954年生,江蘇江陰人。1973年開始跟隨江蘇省名中醫葉秉仁先生學習中西醫內科,並得到江蘇省名中醫邢鸝江、夏奕鈎等先生的指點。1979年考入南京中醫學院(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1989年受**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學進修老年醫學1年。2001年獲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今供職於南京中醫藥大學,曆任基礎部中醫各傢學說教研室講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文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部主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基礎醫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委員,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副主委、南京市主委,江蘇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與文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抗衰老學會副理事長等。主要著作有《中醫十大類方》、《張伸景50味藥證》、《方藥心悟》、《方藥傳真》、《經方100首》、《經方的魅力》、《醫案助讀》、《中醫臨床傳統流派》等。
**章 桂枝類方
桂枝證
桂枝體質
桂枝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黃芪湯
新加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附子湯
小建中湯
芍藥甘草湯
黃芪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溫經湯
炙甘草湯
苓桂術甘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五苓散
桂苓甘露飲
桂枝茯苓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桂枝生薑枳實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
第2章 麻黃類方
麻黃證
麻黃體質
麻黃湯
三拗湯
麻黃加術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小青龍湯
麻杏石甘湯
越婢加術湯
陽和湯
第3章 柴鬍類方
柴鬍證
柴鬍帶
柴鬍體質
小柴鬍湯
柴陷湯
柴樸湯
柴苓湯
柴平煎
柴鬍桂枝湯
柴鬍桂枝乾薑湯
柴鬍加龍骨牡蠣湯
四逆散
血府逐瘀湯
逍遙散
丹梔逍遙散
大柴鬍湯
第4章 大黃類方
大黃證
大黃體質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
玉燭散
桃核承氣湯
大黃廑蟲丸
下瘀血湯
茵陳蒿湯
防風通聖散
大黃附子湯
第5章 黃芪類方
黃芪證
黃芪體質
玉屏風散
防己黃芪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建中湯
補中益氣湯
補陽還五湯
第6章 石膏類方
石膏證
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桂枝湯
竹葉石膏湯
消風散
第7章 黃連類方
黃連證
黃連解毒湯
溫清飲
荊芥連翹湯
陽熱體質
黃連湯
小陷胸湯
瀉心湯
黃連阿膠湯
香連丸
左金丸
第8章 乾薑類方
乾薑證
理中湯(人參湯)
附子理中湯
連理湯
桂枝人參湯
枳實理中丸
治中湯
四君子湯
桂枝人參湯
大建中湯
甘薑苓術湯
第9章 附子類方
附子證
四逆湯
陰寒體質
四逆加人參湯
真武湯
附子瀉心湯
**0章 半夏類方
半夏證
半夏體質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溫膽湯
黃連溫膽湯
導痰湯
十味溫膽湯
竹茹溫膽湯
大半夏湯
半夏厚樸湯
藿香正氣散
藿樸夏苓湯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瀉心湯
病名索引
主要癥狀索引
我嘗試用這本書來迴顧和鞏固我已有的方劑知識,但很快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廣度”而非“深度”。它確實涵蓋瞭方劑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就像一個廣闊的地圖,標明瞭各個重要城鎮的位置。然而,當我試圖在某個特定領域深挖時,比如一些疑難雜癥的加減法,或者某個特定疾病在不同階段用方的演變邏輯時,總覺得信息量有點淺嘗輒止。我特彆關注的一個點是關於“變通”的藝術。中醫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在於個體化治療,而方劑的調整正是體現這種個體化的核心手段。這本書在介紹基本方時很紮實,但對於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比如胖瘦、寒熱偏性特彆明顯——來調整劑量或更換輔藥的原則,闡述得不夠係統和具體。如果能增加一些“經驗方舉隅”或者“名傢驗案精選”的章節,用實際的臨床例子來佐證理論,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不至於讓讀者感覺隻是在紙上談兵。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總體來說比較平實、中規中矩,符閤學術書籍的要求,但對我來說,略顯枯燥。我更喜歡那些能在平實敘述中,透齣作者多年臨床心得和感悟的文字。比如,講解某味藥的“偏性”時,如果能穿插一些作者本人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的生動細節,比如某味藥在某類患者身上齣現的特殊反應,哪怕隻是寥寥數語,都能極大地增強內容的感染力和記憶點。目前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的感覺像是在閱讀一份非常詳盡的藥典說明書,信息準確無誤,但缺乏瞭一種“人情味”和“實戰氣息”。對於我們這些渴望在行醫路上不斷精進的人來說,我們需要的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需要的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一種能激發我們主動思考“為什麼”的引導。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保持嚴謹性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更多啓發性的探討和討論,讓知識“活”起來。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其實挺高的。畢竟是“十大類方”,聽起來就很有體係,感覺能把中醫方劑學的復雜脈絡給梳理得清清楚楚。我當初的想法是,這本書應該會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手裏拿著一本詳細的傢傳醫案集,把那些經典方劑的來龍去脈、配伍精妙之處,以及不同證型下的加減變化,掰開瞭揉碎瞭講給我聽。我希望它能做到,不僅僅是羅列藥味和功效,而是能深入到為什麼這個方子能治這個病,藥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達到整體平衡的。比如,對於一個基礎方劑,我期待看到它能像解剖學一樣,把君、臣、佐、使的每一味藥都單獨拎齣來分析其性味歸經和主要作用,然後再看它們組閤在一起時産生的協同效應。如果能再加入一些現代藥理學的佐證,那就更完美瞭,那樣既能抓住中醫的精髓,又能與時俱進。讀完之後,我希望能對那些流傳韆年的經典方劑,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不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麵。總之,我需要的是一本有深度、有溫度、能真正指導臨床思維的書。
評分從學習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似乎更適閤初學者建立一個框架,而不是讓有一定基礎的人進行提升。它的章節劃分比較傳統,大多是按照病機或功效分類。這種分類方式的優點是脈絡清晰,但缺點是容易讓人忽略方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繼承關係。比如,一些看似不同功效的方劑,其核心藥對或君藥可能是一脈相承的,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做更清晰的梳理和對比,比如設置一個“同源方對比分析”的單元,那就太棒瞭。另外,關於方劑的來源和曆史演變,這部分內容略顯單薄。瞭解一個方劑是如何從古代的實踐中一步步演變至今,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設計的智慧和局限性。缺乏曆史背景的支撐,方劑就容易變成孤立的知識點,難以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動態、立體的知識網絡,讀起來總覺得缺少瞭一份曆史的厚重感和傳承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說實話,第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覺有點沉悶。字體偏小,行距也比較緊湊,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查閱和對比不同方劑的人來說,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確實有點吃力。我更傾嚮於那種結構清晰、圖文並茂的醫學書籍,比如關鍵的病機圖示或者方歌口訣能用更醒目的方式呈現齣來。內容上,我感覺它更像是一本偏嚮理論概述的教材,對於那些非常細微的、在臨床實踐中經常遇到的“灰色地帶”的處理,討論得還不夠深入。比如,對於某些方劑中一些比較生僻或不常用的藥材,如果能提供更詳細的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或者在特定地域使用時的注意事項,那就更實用瞭。我希望在閱讀時,能夠多一些案例分析,哪怕是虛構的典型案例,隻要能體現方劑靈活運用的思路,對我幫助都會很大。現在的內容,讀起來總感覺像是公式,知道公式,但不知道如何套用到韆變萬化的實際病情中去,缺少瞭一種“活學活用”的引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