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瑜伽经的核心
定价:58.00元
作者:B.K.S.艾扬格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43381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艾杨格大师93岁扛鼎之作
l融汇80年的瑜伽实修经验,艾杨格大师以崭新见地揭示《瑜伽经》的核心要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艾杨格大师在93岁时完成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艾杨格大师将《瑜伽经》中出现的*重要、*关键的核心概念及词汇萃取出来,并与《薄伽梵歌》《哈达瑜伽之光》《希瓦本集》等其他瑜伽经典中的对应章节片段进行对比,再给出精细、深入而全面地阐释。
《瑜伽经的核心》是体现艾杨格大师瑜伽思想的*著作,在本书中,艾杨格大师将自己80年瑜伽实修经验与对众多瑜伽经典的理解结合起来,全面阐释了瑜伽经典中蕴含的哲学核心要义。
这是瑜伽爱好者、瑜伽修习者、瑜伽老师及瑜伽文化及哲学爱好者不可获缺的宝贵著作,帮我们纵览瑜伽哲学要义,深入瑜伽文化精髓,构建瑜伽文化根基。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能更清晰地了解艾杨格80年瑜伽实修的思想历程,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唯有依靠自我精进,方可自我成就,艾杨格的大师之路就是一条自我精进之路,而这条自我精进之路,要有深厚的瑜伽文化作为根基和铺路石。
目录
作者介绍
B.K.S.艾扬格(1918.12.14—2014.8.20)是印度的瑜伽大师,艾扬格瑜伽的创始人。艾扬格被看作是目前世界上的瑜伽导师之一,在西方享有盛誉。艾扬格瑜伽也被看作是当今世界为广泛练习的一种瑜伽。
在今天,全球有180个艾扬格瑜伽学院,分散在40个国家。艾扬格大师已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联合国和平署的科学博士,美国整体医学会PurnaSwasthya奖、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年度瑜伽教育奖等。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译文质量,坦率地说,让人感到有些……“飘忽不定”。它试图在保持原著古老韵味和让现代读者易于理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常常是顾此失彼了。有些段落的翻译简直是信达雅兼备,那种哲思的深度和语言的凝练,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帕坦伽利思想的精髓。然而,紧接着的下一页,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甚至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才能勉强领会的句子,让人感觉像是在走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刚从一个风景绝佳的平台下来,立刻又跌入了一个布满荆棘的低谷。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瑜伽经》的读者来说,这种翻译上的落差感可能会非常强烈,他们可能需要依赖大量的背景注释或者其他的参考资料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三摩地”和“业力”的论述,在这本书里,这些核心概念的阐释力度似乎没有达到我期望的统一和深入,仿佛作者在某些关键环节选择了保守,而在其他地方又过于大胆地进行了解释,这种不一致性,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摇摆不定,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份定海神针般的笃定感。
评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其撰写者的学术背景和视角似乎与正文的翻译者存在着某种“错位感”。导读的笔触极其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引用和对不同学派立场的细致辨析,这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阅读门槛陡然增高。我甚至觉得,这部分导读的语言风格,更像是写给研究生或资深学者看的研讨会论文摘要,而不是为普通瑜伽爱好者准备的入门向导。它似乎过于沉迷于追溯《瑜伽经》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争议,却未能有效地将读者平稳地引入到文本的核心体验之中。结果就是,在开始正文之前,读者可能已经被导读中繁复的学术考据弄得有些晕头转向,对即将面对的“正经”内容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距离感。如果说翻译的目的是拉近距离,那么这篇导读反倒像是在正文和读者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知识壁垒,让人在尚未开始实际的修行阅读之前,就先感受到了智识上的压力。
评分我一直对印度哲学中的“阿斯蒂瓦”(Asteya,不偷盗的戒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引申义有着浓厚的兴趣,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新颖的解读。然而,这本书对于“持戒”(Yamas)的阐述,整体上是偏向于传统和字面意义的解释,缺乏对当代生活场景的有效嫁接与深入剖析。它更像是一份扎实的、面向入门者的定义汇编,而非一本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辨录。例如,书中提到“不妄语”(Satya),但对于如何在职场沟通中处理善意的“留白”与“隐瞒”之间的伦理困境,并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部作品在深度上显得有些浅尝辄止。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概念了如指掌,渴望将古老智慧应用到复杂现代困境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可能有些过于基础,缺少了能够应对复杂人际关系和自我怀疑的“高级工具”。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更勇敢地去挑战和重新诠释这些千年不变的原则,使之成为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活的”指引,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文物。
评分与我之前阅读的其他几本关于帕坦伽利的导读本相比,这本书在引入外部评论和现代科学观点的兼容性上显得尤为保守。它似乎坚定地将自己定位为对原典的忠实转述者,对任何可能“稀释”其纯粹性的现代解释都持谨慎保留态度。这当然保证了文本的纯正性,但带来的后果是,它的论证过程略显单薄。例如,在探讨“调息”(Pranayam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时,书中仅仅停留在描述其对心绪的安抚作用,而没有尝试去联系哪怕是最基础的生理学研究,以佐证其功效的切实性。对于那些需要“证据链”来建立信任感,或者习惯于跨学科论证的读者而言,这种单向度的论述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说服力不足。坦白地说,我期待看到的是一次对话——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认知科学之间进行一场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单方面地重复那些已经被时间验证的教条。这种略显封闭的叙事结构,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似乎被有意无意地限制在了那些本身就对传统哲学抱有无条件信仰的群体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有一种奇特的复古情怀,但实用性上却打了折扣。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配上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初看之下确实很有“经卷”的味道,仿佛捧着一本历经风霜的古籍。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试图长时间沉浸其中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纸张的厚度似乎刚好卡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它不够厚实,以至于翻页时容易产生静电,书页之间粘连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干燥的室内环境下,那“嘶啦”一声翻页的体验,极大地破坏了冥想般的心流。更令人费解的是,内文的排版,那些引文和注释的分隔处理得并不清晰,很多时候,你需要在主体文本和脚注之间来回跳转,这对于需要精读特定术语定义的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的疲劳度。虽然我理解设计者想要营造一种仪式感,但对于一本旨在指导心智修行的书籍而言,阅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难道不应该被置于更高的优先级吗?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取向,实在让人有些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