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HR招聘实务手册 | ||
| 作者: | 冯颖 | 开本: | |
| YJ: | 25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2-01 |
| 书号: | 978712212235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求学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院,获心理学硕士学位。一毕业J义无反顾地扎QQZM餐饮巨头的传奇SJ。一直奋战于招聘D一线,阅人无数。因感受新生宝宝的神奇召唤,兹决定用世上Z伟大的母爱,谱写多年招聘心经,滋养嗷嗷待哺的招聘新人们。
精彩导读招聘J像谈恋爱,而我,只是介绍人
定位很重要!从我们成为招聘官的DYT开始,考虑好自己的定位J成了1要问题。
应聘者把我们D成握有生杀大权的裁决者;用人部门把我们D成无所不能的“人贩子”;老板认为这是你的专业,只要市场上有这样的人,你J应该招进来,并且用Z少的钱!那么,我们自己呢?
我一直觉得,招聘J像谈恋爱,你情我愿才能成!但秘密是——恋爱的双方不是HR 和应聘者,而是用人部门和应聘者!而HR,只是介绍人!
其实,要想明白这一点挺不容易的!“职位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我推荐的候选人条条都符合,怎么这部门经理J这么挑剔呢?”有这种抱怨的招聘部门不在少数。可想想,妈妈给我介绍一个男朋友,学识、样貌、性格、背景,妈妈样样满意,可我J是看不上,怎么办?能将J吗?
所以,在介绍双方认识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委托方的要求究竟是什么——长相?学识?性格?出身?越具体越好!D然,职位说明书会告诉我们大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样的职位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需求。那是因为要求是动态的。20 岁的时候更在意长相,30 岁的时候更关注志同道合,40 岁的时候更看中性格和实力,到了50 岁也许又是另外的问题。
因此,1先,我们要知道用人需求正处于哪个阶段以及目前团队的构成如何。初创阶段的团队需要有勇有谋的开拓者和任劳任怨的工兵,现在缺的是哪个?上升阶段的团队需要忠诚的执行者和灵活的变通者,现在缺的是哪个?转型阶段的团队需要能发现问题的改革派和抗压力J强的推动者,现在缺的又是哪个?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靠猜,从职位说明书中也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要从用人部门经理那里刨根问底!有时候用人部门经理也没想清楚这些问题,这J是我们展现HR 专业度的Z好时机了。
其次,在磨合期,与用人部门经理一同面试是一条捷径。也许D一步我们已经完成得很好了,用人部门经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二、三、四,“我J要这样的人,去找吧!”结果,推一个毙一个,推两个毙一双。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每次都有新的要求冒出来呢?其实用人部门经理也是普通人,他需要在面试中找定位!而我们的在场,会让他所做出的决定不那么轻率,换句话说J是不那么轻易地淘汰面试者。同时,在D一时间针对候选人的讨论会帮助我们双方尽快达成对用人要求的一致性看法。
再次,在用人部门开发一两个“内应”JD是上上策,他(她)会从侧面帮我们挖掘用人部门经理的真实喜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员工是部门经理的Z爱。这时,秘书往往是D一人选!
Z后,对于用人部门经理不看好的候选人千万不要强行争取。“过日子”的始终是他们俩。“强扭的瓜不甜”,也许用人部门经理勉强用了一个他不太看好但我们很看好的人,但这一步会给我们双方今后的合作埋下很大隐患。万一这人干不好走人或者被解雇,不仅招聘程序会被紧急重启,让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会使用人部门经理对我们的信任消失殆尽,这可J太得不偿失了。
所以,有信心做一个尽心的、为委托人着想的介绍人,我们的成功J有一半了!
知识链接——团队角色理论
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梅雷迪思?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在澳洲和英国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ZM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8 种人组成,这8 种团队角色分别为:
① 实干家CW(Company Worker) ;
② 协调员CO(Coordinator) ;
③ 推进者 SH(Shaper) ;
④ 智多星 PL(Planter) ;
⑤ 外交家 RI(Resource Investigator) ;
⑥ 监督员 ME(Monitor Evaluator) ;
⑦ 凝聚者 TW(Team Worker) ;
⑧ 完美主义者 FI(Finisher) 。
并不是说一个团队必须包含8 个成员,贝尔宾认为6 人组成的团队是小团队中Z有效的。一个团队成员在团队中可能扮演多个角色,以保持团队的平衡,每种角色都有其优势和可接受劣势,并且某些角色的结合可能会FC有效,而某些角色的结合则会导致冲突。
引言
D1章 招聘准备
1.1 招聘J像谈恋爱,而我,只是介绍人
1.2 与公司同向而坐
1.3 职位说明书的弦外之音
1.4 用人部门是Z大的HR 老师
1.5 关于领导风格的匹配度
1.6 解读胜任力
1.7 以系统眼光进行招聘进度控制
D2章 招聘渠道
2.1 选择招聘网站有策略
2.2 刊登网络广告有技巧
2.3 让猎头成为你的ZJ拍挡
2.4 校园招聘的前世今生
2.5 校园招聘的诚意攻略
2.6 经济实用的内部推荐
2.7 日渐没落的招聘会
2.8 ZJ渠道——人脉资源
2.9 储备你的过冬粮——人才库
2.10 他山之石——FC规渠道
2.11 用好你的招聘费用
D3章 选拔过程与工具
3.1 选拔过程总览
3.2 选拔工具——筛选
3.3 选拔工具——过滤
3.4 选拔工具——聚焦
3.5 设计一套合身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
3.6 关于面试题库和ZJ答案
D4章 面试热身操
4.1 让面试通知高效直达
4.2 让面试通知高效直达 ——升级电话通知
4.3 让面试通知高效直达——调整面试安排
4.4 让面试通知高效直达——颠覆传统的招聘广告
4.5 详解行为面试法
4.6 详解行为面试法——判断行为事例
4.7 详解行为面试法——提问及追问技巧
4.8 详解行为面试法——评估及结论
D5章 面试进阶班
5.1 关于面试这件事
5.2 成J你的高度专业——把面试做成一场职业咨询
5.3 如何衡量稳定性
5.4 薪酬谈判的时机
5.5 亮出你的短板
5.6 提升招聘决策质量
5.7 面试:连续剧、系列剧还是重播
5.8 面试官的禁忌
5.9 面试官偏见
5.10 面试官的把戏
D6章 入职与试用
6.1 可有可无的背景调查?
6.2 入职前YT
6.3 给新人一张入职地图
6.4 战前誓师——入职培训
6.5 不容小视的试用期提醒
6.6 给力试用期
6.7 再见的意义——离职管理
6.8 反思离职分析
D7章 做人与做事
7.1 闪亮登场助你事半功倍
7.2 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
7.3 在自己没有强大之前,没理由计较别人的态度
7.4 别让你的听众睡着
7.5 通过带新人提升自己
7.6 有效召开团队会议
7.7 将“敌人”变为“战友”
7.8 百度是个好军师
7.9 小邮件大功夫
7.10 请把行动放在思考之后
D8章 招聘者的修炼
8.1 用脑还是用心
8.2 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他人他物
8.3 Z大的知道在于不知道
8.4 一念之转,让你豁然开朗的不二法门
8.5 你不认同我,这是真的吗?
8.6 你应该听我的,这是真的吗?
8.7 你能耐心等待泥渣沉淀水变清吗?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招聘工作充满了艺术和科学的双重魅力。作者在书中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招聘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关于“建立人才储备库”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如何收集和维护人才信息,更强调了如何与潜在候选人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为未来的招聘需求做好铺垫。这种“未雨绸缪”的招聘理念,让我看到了招聘工作的战略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雇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优秀的雇主品牌是吸引人才的第一道门槛。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提升雇主品牌的具体方法,例如通过员工故事、企业文化宣传等方式,来塑造积极的企业形象。此外,书中在“新员工入职引导”方面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入职引导不仅仅是办理手续,更是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建立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留存率。这本书让我觉得,招聘的终点,其实也是新员工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评分作为一名在招聘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招聘流程,并提供实操性建议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招聘工作中的一些“灰色地带”和“难点”。例如,在处理“不合格候选人”时,如何既能保持专业性,又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面对“高薪诱惑”的候选人时,如何进行合理的薪酬谈判;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更明智的招聘决策。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深刻的洞察,也有具体的指导。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法律合规性”方面的内容也非常严谨,涵盖了劳动合同的签订、招聘过程中的禁止性规定等方面,为规避法律风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本书让我觉得,招聘不仅仅是“找人”,更是一项复杂且极具策略性的管理工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招聘工作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且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深蓝色作为主色调,点缀着金色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视觉感受。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光滑而不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最欣赏的是它内容组织的逻辑性,从招聘的宏观策略到具体的执行细节,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例如,书中关于“人才画像”的构建部分,不仅仅是概念的讲解,更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工具模板,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如何根据企业战略和岗位需求,精准地描绘出理想候选人的特质。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背景调查”的介绍非常细致,包括了不同渠道的优劣势分析、提问技巧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等,这对于规避用人风险非常有帮助。此外,作者在“招聘渠道选择”的部分,也详细对比了传统招聘网站、社交媒体招聘、猎头服务等多种方式的适用场景和成本效益,为不同规模和行业特点的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整体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招聘专家,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招聘工作的全景图,让我对如何构建一支高效的团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招聘的本质是“人和组织的匹配”。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识别候选人的能力、潜力和价值观是否与企业文化相符。我尤其欣赏的是关于“行为面试法”的应用讲解,书中提供了大量的“STAR原则”下的提问范例,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候选人的回答来判断其过往经历和行为模式。这比传统的“考察式”面试要高效得多。此外,书中对于“心理测评工具”的介绍和应用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除了硬性技能,软性素质同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岗位的重要因素。书中还强调了“团队招聘”的重要性,即不仅仅是HR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用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种跨部门协作的理念,对于提升招聘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次成功的招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协同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行业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大量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候选人体验”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即使是未被录用的候选人,也应该得到尊重和良好的沟通,这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是对人才的长期投资。书中提供的“沟通模板”和“反馈机制设计”案例,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提升候选人体验并非难事,关键在于用心和系统化。另外,书中关于“招聘数据分析”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图表,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通过分析招聘漏斗、渠道转化率、面试评估等数据,来优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甚至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留存率”与“招聘质量”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招聘不仅仅是找到合适的人,更是要确保他们能留在企业并为之贡献价值。这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