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2018 9787122307354 9787111581871 9787122274083 9787111551072
产品名称:汽车智能化设计与技术
是否是套装: 否
书名: 汽车智能化设计与技术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陈丁跃、陈俊宇、陈李昊、于佳玉
作者地区: 中国大陆
书名: 汽车智能化设计与技术
ISBN编号: 9787122307354
出版时间 2017.1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安全省时、绿色节能、环境友好以及舒适健康的交通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汽车及其相关工业随之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正因如此, 许多新的方法、概念以及技术得以不断被研发并应用于汽车工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智能汽车和先进交通技术领域的**群体, 我们撰写此书, 为研究者及工程师们提供有关智能汽车运动控制以及相应传感互联技术的新应用与进展。此外, 本书也旨在帮助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智能汽车、智能控制、车联网等技术的学习探讨。同时总结了我们对于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当下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前言
第1章引言
1.1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智能汽车
1.2智能汽车研究与发展的问题
1.3本书结构
1.4**出本书讨论范围的内容
1.5参考文献
第2章轮胎摩擦的先进建模与监测
2.1引言
2.2纵向胎路摩擦建模
2.2.1纵向胎路摩擦特性
2.2.2典型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
2.3横向胎路摩擦建模
2.3.1横向胎路摩擦模型
2.3.2自行车模型
2.4集成的胎路摩擦建模
2.4.1集成的胎路摩擦特性
2.4.2经验和半经验集成模型
2.4.3解析集成模型
2.5胎路摩擦监测器
2.5.1胎路摩擦监测器架构
2.5.2经验纵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
2.5.3解析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的观测器
2.5.4经验横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
2.6本章小结
2.7参考文献
第3章汽车横向的先进运动控制62
3.1引言63
3.2线控转向系统
3.3车辆横向运动建模与控制策略
3.4车辆横向运动检测器
3.5车辆转向控制器设计
3.5.1车辆横向运动控制目标
3.5.2鲁棒车辆转向控制器
3.5.3滑模转向控制器
3.5.4自适应转向控制器
3.5.5模糊转向控制器
3.6本章小结
3.7参考文献
第4章汽车纵向的先进运动控制
4.1引言
4.2先进的车辆传动系统控制
4.2.1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控制
4.2.2先进的汽车变速器控制
4.3汽车空气动力学
4.4先进的车辆跟踪与制动控制
4.4.1先进的汽车追踪与制动控制
4.4.2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
4.5自适应巡航控制
4.6本章小结
4.7参考文献
第5章汽车垂向的先进运动控制
5.1引言
5.2道路粗糙度建模
5.3先进的车辆悬架系统
5.3.1线性时不变悬架控制器
5.3.2鲁棒悬架控制器
5.3.3模糊悬架控制器
5.4悬架系统的参数估计与故障检测
5.5防侧翻控制
5.6本章小结
5.7参考文献
第6章单车的先进运动控制
6.1引言
6.2车辆路径、轨迹规划
6.3车辆泊车问题
6.4纵向、横向、垂向车辆运动控制综合
6.5参考文献
第7章多车的先进运动控制
7.1引言
7.2车间通信技术
7.3车队控制
7.4换道和并道控制
7.4.1车辆换道控制
7.4.2车辆并道控制
7.5交叉口协同驾驶
7.5.1交叉口无协同驾驶
7.5.2交叉口有协同驾驶
7.6本章小结
7.7参考文献
第8章智能车辆视觉系统
8.1概述
8.2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车道、路面检测的优势
8.2.1使用CMOS/CCD摄像头和雷达的车道、路面检测
8.2.2使用激光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的车道、路面检测
8.2.3车道和车道偏离的同时检测和定位
8.3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车辆检测的优势
8.3.1基于CMOS/CCD的车辆检测
8.3.2使用调频连续波雷达的车辆检测
8.3.3使用激光雷达或激光传感器进行车辆检测
8.4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行人识别的优势
8.4.1使用CCD/CMOS摄像头的行人检测
8.4.2使用红外摄像头的行人检测
8.5基于视觉进行交通标志检测的优势
8.6基于视觉的驾驶人监测器的优势
8.6.1驾驶人、乘客位置和姿势检测
8.6.2疲劳驾驶分析
8.6.3驾驶行为分析
8.7智能视觉系统的进一步讨论
8.7.1多视觉传感器融合
8.7.2视觉共享
8.7.3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辆视觉系统
8.7.4视觉传感器设计、校准和故障检测
8.7.5基于视觉的环境检测和视觉系统的灵活性
8.8参考文献
第9章智能汽车轮胎检查及监测
9.1引言
9.2离线轮胎检查技术进展
9.2.1轮胎胎面检查
9.2.2轮胎布帘层、束带层检查
9.2.3轮胎轴承检查
9.3在线实时轮胎监测技术的发展
9.3.1 SAW轮胎传感器
9.3.2轮胎滚动、旋转分析及气压监测
9.3.3其他的轮胎形变、压强监测传感器
9.4进一步讨论
9.5参考文献
评价十 《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交通的“宣言”。它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展望。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车路协同”的探讨。 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将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道路基础设施相结合,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例如,路侧的感知设备可以为车辆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弥补车辆自身传感器的不足;道路旁的通信单元可以向车辆实时播报路况信息、天气变化、甚至前方潜在的危险;交通信号灯可以与车辆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更智能的通行调度。这种“车路协同”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拥堵。书中关于“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蓝图。这本书让我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看到了它为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
评分评价六 “智能网联汽车”这个词汇,听起来高深莫测,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科技浪潮之中。它并非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以一种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重塑交通格局,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作者将复杂的通信协议、数据处理流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未来场景描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交通大脑”的概念。 这本书详尽阐述了如何通过将海量车辆数据汇聚到云端,形成一个统一的“交通大脑”,进而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流量的精细化管理和调度。想象一下,红绿灯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时车流量动态调整;车辆之间可以互相通信,规划出最优的行驶路径,避开拥堵区域;紧急车辆(如救护车、消防车)可以通过“绿色通道”优先通行。这种由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交通效率,减少出行时间,更能显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体车辆的智能化,更在于构建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交通生态。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洞察。作者以极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将“包邮汽车智能化设计与技术”这个宏大概念拆解得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传感器技术,到高级的决策规划算法,再到最终的执行控制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被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冰冷的机械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为驾乘者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用车环境。比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AI技术预测驾驶员的意图,主动调整座椅、空调、音乐等,甚至提前预警潜在的危险。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当前技术导向过于突出的行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而且,书中对于“包邮”这个概念的解读也颇有新意。它不仅仅指代物流上的便利,更是一种服务模式的革新,即智能化汽车如何通过自身的智能网联能力,打通线上线下的服务闭环,让用户享受到“所见即所得”的用车体验。例如,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汽车能够实时更新软件,修复bug,甚至解锁新的功能,这种“持续服务”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的销售与售后模式。作者还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智能汽车政策法规上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未来汽车的想象不再局限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变得更加真实,触手可及。
评分评价四 《智能汽车书籍》这个集合,就像是一本关于汽车“进化史”的百科全书,它系统地描绘了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时代迈进的宏大图景。书中的内容涵盖了智能汽车的方方面面,从底层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到上层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再到服务生态的构建,无所不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智能座舱”的章节,它不再只是一个信息娱乐系统,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理解、感知、并主动服务的“第三生活空间”。 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手势控制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的无缝化和个性化。比如,车辆能够识别出不同的乘员,自动调整座椅、空调、音乐,甚至根据乘员的情绪推荐合适的放松方式。书中还探讨了智能座舱如何与车外环境联动,例如,根据天气预报自动调整车内温度,或者在收到快递通知后,自动解锁车门供快递员放入包裹。这种“懂你”的智能,让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成为了一个贴心的伙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能汽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新塑造。
评分评价九 《包邮汽车智能化设计与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汽车生活的大门。它所描绘的智能化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堆砌,而是将用户体验放在了核心位置。作者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让汽车成为一个能够理解、感知、并主动服务的“智能伙伴”。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对“个性化定制”的阐述。 过去,汽车的选择有限,大部分车型都采用标准化配置。而智能化设计,使得汽车能够根据每个用户的独特需求和偏好,进行深度定制。例如,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驾驶习惯的动力响应模式,设置自己偏好的车内氛围,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通勤路线,预设最优的导航和充电规划。书中的案例非常生动:一辆车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份,自动切换不同的驾驶模式和娱乐内容;一辆车可以学习用户的作息习惯,提前调整车内温度和灯光。这种“为你而生”的汽车,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真正融入生活的贴心伴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设计的未来,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技温度。
评分评价二 《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这本书,用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发动机的交通工具,而是演变成了一个集通信、计算、感知、决策于一体的超级智能终端。我最震撼的部分是关于V2X(车联万物)技术及其未来应用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行人(V2P)、车与网络(V2N)之间如何通过高速通信网络进行实时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协同驾驶、交通效率提升以及安全性的质的飞跃。 书中举例的场景非常生动:前方车辆突然刹车,后方车辆能提前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十字路口,车辆与交通信号灯协同,有效减少拥堵;行人携带的通信设备也能让车辆提前感知并避让。这种“看得更远,听得更广”的智能能力,对于解决当前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作者还深入剖析了5G、LTE-V等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支持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前瞻性。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看到了它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潜力。
评分评价八 如果说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大爆炸”,那么《智能汽车书籍》这套书,就是这场爆炸的“宇宙图景”。它以一种极其全面的视角,将智能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对“软件定义汽车”的阐述,尤为令我耳目一新。过去,汽车的功能很大程度上由硬件决定,一旦生产完成,其性能便基本固定。而现在,通过强大的计算平台和不断更新的软件,汽车的功能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随时升级、迭代,甚至实现“新生”。 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OTA”(空中下载)技术应用的案例。以前,汽车出现问题,需要去4S店进行维修,耗时耗力。现在,很多软件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OTA进行远程更新,例如优化电控逻辑,提升续航里程,甚至解锁新的驾驶模式。更令人激动的是,未来汽车可能通过OTA更新,就能获得全新的智能驾驶功能,这极大地降低了用户拥有和使用智能汽车的门槛,也使得汽车的保值率有望得到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工业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评价五 当一本关于汽车设计的书籍,能够将“包邮”这一看似与汽车本体关联不大的概念,融入到其核心论述中时,你便知道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设计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它不再仅仅是外观的美学、空间的优化,而是将“智能化”和“服务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智能化设计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它如何改变了车辆的内部布局,如何重新思考人机交互界面,如何通过软件定义汽车(SDV)的理念,让车辆的功能在生命周期内不断迭代和升级。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服务生态”的构想。它不再是将汽车看作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中,通过汽车与云端、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连接,为用户提供超越驾驶本身的丰富服务。比如,车辆可以集成导航、支付、娱乐、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预约餐厅、购买电影票、缴纳停车费等一系列生活需求。这种“包邮到家”式的便捷服务,将汽车的角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扩展到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助手。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它不再仅仅是机械的集合,而是智能生活的延伸。
评分评价三 “自动驾驶改变未来”,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而这本书正是将这种力量具象化、科学化地呈现出来。作者并非空谈概念,而是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栈以及不同层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从最基础的感知层,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原理与优劣,到决策层,如路径规划、行为预测的算法模型,再到控制层,如精确的转向、制动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透彻。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安全冗余”的章节印象深刻。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是其能否大规模推广的关键,而书中对多传感器融合、失效安全设计、以及在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下的应对策略,都做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动驾驶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例如恶劣天气下的感知失真、复杂场景下的伦理困境,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和研究方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具备实践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理解自动驾驶的“是什么”,更能体会到它“如何实现”以及“为何如此重要”。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交通新世界的窗口。
评分评价七 《自动驾驶改变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项技术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度预言。作者以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每一步,都做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伦理困境”的探讨。自动驾驶汽车在不可避免的事故发生时,如何做出“选择”?例如,是撞向老人还是儿童?是牺牲车内乘客还是车外行人?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在书中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列举了目前学界和社会各界的不同观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基于功利主义的原则、基于权利的原则,以及引入AI伦理专家委员会等。这种对技术背后社会、伦理、法律等复杂议题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科技读物。它促使读者去思考,自动驾驶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新的社会挑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智识上的拓展,它引导我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