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T5210.5-2009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 ||
| 定价 | 61.00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9年12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本书编委会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14 | |
| 字数 | 225000 | |
| ISBN编码 | 978155083228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10.5-2009):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内容简介:本部分是DL/T5210的第5部分。本部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2008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编制的。本部分在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原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管道篇)》(2000年版)(国电电源(2001)116号)的内容。本部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电力行业火电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维国、陈集农、周文江、李鹏庆、周德福、杨建华、杨凤珍、蔡科鸿、赵长贺、薛志强。本部分自发布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管道篇)》(2000年版)(国电电源【2001】116号)作废。
我尝试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这本书,尽管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严谨和细致,足以让我对这项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产生敬畏。书中对于“管道及系统”的规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安装,而是深入到了材料的性能、加工的精度、连接的可靠性、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管道防冻、防爆、防腐蚀等方面的措施。这让我意识到,电力建设中所使用的管道,必须能够承受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管道(如高压管道、低温管道、输油管道等)在材料选择、焊接工艺、检测方法上的差异性描述,都显得极为详尽。这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生命支持系统”,确保着电力输送的稳定和安全。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系统集成和接口标准的规定,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很多复杂系统,都需要不同部分之间高效协同工作,而这本书,正是为电力建设中的“管道及系统”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最基础、最关键的“语言”和“规则”。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电力建设这一行业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复杂性和对专业性的极高要求。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和艺术。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清晰地勾勒出了管道及系统在整个电力建设流程中的关键地位。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管道承压能力、连接可靠性以及耐腐蚀性能的各项规定。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和条款,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材质管道在不同介质环境下的使用寿命预测,以及相应的维护保养要求,都显得极为详尽。这让我意识到,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管道,其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材料科学、力学计算,以及长期的运营管理。特别是在“系统”这个词的强调下,我更能体会到,每一处细节的完美,最终是为了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书中对于系统集成和接口兼容性的要求,也让我联想到现代科技领域中,不同模块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在电力建设中,管道系统与其他电气、控制系统之间的配合,是决定整个电力工程成败的关键。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规范和严格的执行,来保障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可靠性。
评分尽管我并非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依旧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严谨态度。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位从业者,如何才能将管道及系统建设得更安全、更可靠。书中对于管道材料的选用,会根据不同的输送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给出详细的推荐和限制。例如,对于输送高温高压蒸汽的管道,其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热性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材料的选择,都是经过科学计算和大量实验验证的。书中对于焊接工艺的规范,更是细致入微,从焊工的资质要求,到焊接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再到焊缝的无损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安全的保障。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些关键的连接点,一个小小的焊接瑕疵,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对工程质量的保障。
评分当我尝试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时,我被其中对细节的极端关注所震撼。它仿佛是一份对电力建设中“管道及系统”这一环节的百科全书,事无巨细地阐述了从概念到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管道连接的章节,其中对焊接工艺、密封件的选择、螺栓的紧固力矩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微小的漏水点,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麻烦,而在电力系统这样高负荷、高压力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问题,都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书中对于不同介质(如蒸汽、冷却水、燃气等)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管道设计要求,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能用就行”,而是要“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这种对“质量”的深度理解和精细化管理,正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管道系统的检测和验收流程,包括无损检测、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这说明,一项工程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要经过严格的“体检”,确保其真正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电力建设背后那份不为人知的严谨和专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规程,不如说是一份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它将“管道及系统”这一复杂且关键的环节,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并为每一个步骤都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管道材料的选用原则,会根据输送介质的特性、环境条件以及安全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这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做出最优的选择。书中关于焊接工艺的规范,更是详细到了每一个细节,从焊工的培训考核,到焊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焊缝的质量检查,都显得极为严谨。这让我体会到,一项看似简单的连接,背后需要付出多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通过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高标准,最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对专业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深深吸引。它如同一个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为电力建设中的“管道及系统”环节,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验收标准。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管道的连接方式、密封要求,以及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能表现。这让我意识到,一条不起眼的管道,其背后需要承受着巨大的能量和复杂的环境。书中对于管道系统的压力试验、水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等检测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工程项目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严格的“体检”,来确保其安全可靠。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管道防腐蚀、防爆、防渗漏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无不体现了对潜在风险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电力建设幕后那份严谨、科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评分我尝试去理解这本书的逻辑框架,虽然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但我能感受到它所遵循的一套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书中对于“管道及系统”的质量验收及评价,并非仅仅是事后检查,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到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控制,再到最终的系统联动测试,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验收标准和评价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评价规程”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更是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的指导。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分析和归纳,为未来的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这让我联想到,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践的深刻反思和持续优化。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规范和科学的评价,来不断追求卓越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着实令人望而生畏,初初翻开,那严谨的章节划分和细致的条文描述,就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咬合,不容许丝毫的马虎。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电力工程师,但对于一些基础的施工常识和安全规范,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毕竟,了解这些能够让我们更加安心地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便是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例如,关于管道的安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安装到位”,而是深入到每一处连接的紧密度、材料的选择、焊接的工艺标准,甚至是对不同介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系数都有详细的考量。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处微小的疏忽,可能就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在电力建设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这种对细节的严苛要求,无疑是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任的表现。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现场,耳边是机器的轰鸣,眼前是忙碌的身影,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循循善诱地指导着每一步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其中关于管道防腐蚀的章节,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管道可能面临的腐蚀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有哪些有效的防护措施,包括涂层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要求,甚至是后期维护的周期和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隐藏在地下或墙体内的管道,其“生命周期”也需要周密的规划和持续的关注,才能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套标准,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虽然它的内容并非面向普通大众,但其蕴含的严谨逻辑和科学方法,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管道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管道的材质选择,书中会根据输送介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给出详细的推荐和限制。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选择,也需要类似的“情境判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书中对于“质量验收及评价”的详细说明,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工程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良的完整过程。它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检测手段,来“评价”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标准。这种“评价”体系,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即对工程质量的持续关注,而非一次性的完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评价规程”的部分产生了兴趣。它似乎不仅仅是一个验收的标准,更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通过对施工过程和最终成果的评价,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升未来的施工水平。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持续优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任何追求卓越的领域,都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对专业领域严谨性的敬畏。作为一名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阅读《DL/T5210.5-2009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并非易事,但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出的专业深度和细致程度,依旧令我折服。书中关于“管道及系统”的章节,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涵盖了从材料选用、加工制造,到现场安装、检测验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它不仅仅列出了条条框框,更是在条文背后,解释了为何如此规定,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以及如果不按规定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书中关于压力管道的检测,详细描述了水压试验、气压试验的步骤、参数设置,以及如何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合格。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显得枯燥而晦涩,但对于电力建设的从业者而言,这无疑是保障工程质量的生命线。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管道连接部分的阐述,它详细区分了焊接、法兰连接、螺纹连接等不同方式的优劣,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每一个连接点,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而书中对此的细致规范,正是为了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读到此处,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在严寒酷暑中,一丝不苟进行焊接的工人师傅们,他们手中承载的,是国家基础设施的脉络,也是千家万户光明和温暖的希望。这本书,就像一本操作手册,为这些承载着重任的建设者们,提供了最可靠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