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写给小学生家长的安心之书!以父亲和独立教育者的双重视角,作者蔡朝阳现身说法,解答小学阶段困扰父母们的诸多难题:择校焦虑、作业压力、时间管理、性教育等。作者开放的教育观念、直面现实的勇气、坚定温柔的践行能力,为当下焦虑的父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标读者群:
●学龄前及小学生家长
●小学教师、儿童教育工作者
●关心家庭教育人群
附录:目录
序// 1
第1章目送
择校记// 3
小学个月// 7
脏话小学// 9
美好小学// 12
目送// 16
菜虫被欺负了吗?// 20
“白卷英雄”菜虫虫// 23
戴蒙老师的课堂纪律// 26
我的愿望是没有作业// 30
做作业这件事// 34
我要炸学校,身背炸药包// 40
语文老师不教作文?// 44
小学半程话得失// 48
小升初之忧// 54
第2章陪你去看流星雨
陪你去看流星雨// 59
虫子骑车记// 65
2014年夏天的奇迹// 68
2014,菜虫轶事// 72
菜虫,我要数落数落你// 75
刘翔跑得比野猪快吗?// 80
陪伴游戏:家长的职责// 84
关于电影《黄飞鸿》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88
菜虫虫的赛百味// 92
与菜虫“童鞋”谈摇滚// 96
爸爸,我是什么时候成名的?// 101
第3章你有权生虚度光阴
不被儿子抢白,不足以语人生// 106
菜菩头议事规则// 113
为什么要跟孩子们谈钱// 117
如何与菜虫谈论香港// 122
当道德说教遭遇无厘头// 128
如何帮孩子建立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 131
菜虫,你有权生虚度光阴// 135
与菜虫“童鞋”谈早恋// 140
熊孩子问:为什么上学没有钱的?// 143
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148
10岁熊孩子的性教育// 155
再谈性教育:认识自我成长所带来的内驱力// 160
如何与孩子谈论传统// 165
第4章爱是生命的自由状态
爱比恨更难// 171
我为什么不反对孩子玩电脑游戏// 174
爱是生命的自由状态// 184
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 189
《头脑特工队》与儿童的情绪管理// 194
为什么上情绪管理课的小鸟都没有家人?// 200
暴力不是教育,是野蛮// 204
必须承认圣诞老人存在的事实// 208
再见杰森,我在多年以后感谢你!// 214
第5章读厚厚的书是为了跟你说浅浅的话
《云朵面包》所改变的生活// 221
从绘本阅读到文字阅读// 226
共读绘本的年// 229
亲子共读:穿越童蒙与现实之境// 233
读厚厚的书,是为了跟你说浅浅的话// 239
孩子将长久铭记此刻与你的温柔共处// 243
附录二:序言
因父之名
文/蔡朝阳
公元1634年,时为明崇祯十七年,天晚上,张岱叫了自家的戏班子,请了亲朋好友七百多人,在绍兴城内的蕺山上张灯结彩,唱了整整晚大戏。时间,歌舞升平,宛如盛世再兴。然而,仅仅十年后,明王朝就灭亡了,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未几,也是在这座蕺山上,代大儒、浙东学派领袖刘宗周绝食而死,不食周粟,以殉前朝。
菜虫所念的蕺山小学,便处于蕺山脚下。山因越王勾践在此栽种蕺草(蕺,音 jí,即鱼腥草)而得名,与府山、塔山齐名,为绍兴古城三个坐标点之。这座小小的山,见证过无数历史的兴亡顺替、悲欢离合。
不过,菜虫每天背着书包,在此来来回回,上学放学,心不在焉或若有所思,以上的历史是点也不知道的。我没跟他说起过,据我所知他也不甚关心,似乎只要在这里优哉游哉,便觉足矣。
然而,爸爸还是有些私心的。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我为菜虫选择了这所蕺山脚下的学校,希望多年之后,菜虫理解了点点文化史,能明白到,他小时候每天路过的这座山,其实还是有说头的。在这座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在座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山脚下,菜虫,你念了你的小学。爸爸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小学自然不是决定性的,童年才是个人至关重要的时代。小学,有时候指的是个空间,这里会有很多同龄人起玩。但孩子无论进哪所学校,都会有很多同龄人,而童年,则是你的童年,是生中为重要的时间段。所以,让孩子度过个足够无忧无虑的童年,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想给他个完整的、不急功近利的、有足够时间虚度的童年,这是我选择蕺山小学的原因之。
入学后,菜虫度念叨,说这个学校“作业少、环境好”,逢人便要推荐自己的学校。这让我觉得我做对了。确实,蕺山小学环境,山脚之下,公园环绕,在日渐都市化的三线小城,我们居然还能在城市中找到所公园里的小学,如果不加选择,真是暴殄天物。
次去开家长会,是2012年秋。停了车,进入公园,秋虫的嘶鸣震耳欲聋。我心窃喜,当即给虫妈打电话,告诉她菜虫的学校自然环境多么好,我们的选择多么正确。
每天,我们用各种交通方式、从各条路径来上学,但总要经过这座蕺山。路程不甚长,春夏秋冬,日子天天就过去了。有句育儿鸡汤说,爱是长情的陪伴,其实,这句话连贩卖鸡汤的人都理解错了。它的意思不是说,你的爱就是你的付出,而是说,爱是收获。陪伴着孩子,我们不仅仅是在付出,更是在获得。
就这样,无论是蝉鸣不已的夏天,还是秋虫唧唧的秋夜,或者冬天积雪满山,又比如春天樱花开了,花瓣落了身还满,每个季节我都曾陪着菜虫在这里走过,忽忽六年。
再有半年,菜虫就小学毕业了。我希望,当他多年后回顾,仍会记得这座小山。就像阿多尼斯说的,童年是个小村庄,但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你的小村庄。我所想的就是,菜虫生活的这个“小村庄”,能给他的未来提供点点内在的助力。
为人父母,真是件担子很重的工作呢。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信、焦虑和惶恐,总是在担忧自己做得不好,或做得不对。然而,这样的担忧,恐怕还将持续下去吧,哪怕我们的孩子又成为了父母。
菜虫是个足够独特的小孩。我们的希望不是寄予他出人头地,或出类拔萃,而是他能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在世上,如他任性而自负的父亲样。甚至根本不需要跟爹妈相似,他只要如其所是就好了。这是我与虫妈大的盼望。
基于这个毫无出息的念头,我写下了这些零零碎碎的文章。虽然写得断断续续,写作时间延续了6年之久,但其中有某些恒定的东西,是我贯所追求的。
内容简介:
6年陪伴,53篇温暖的文字,独立教育工作者蔡朝阳用细腻的文笔,点点滴滴,记录了儿子菜虫小学阶段遇到的诸多难题,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解答了小学生父母们可能遇到的困惑,譬如:
给孩子选择学校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怎么办?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既可以读到作者身为父亲的舐犊深情,也可以看到他身为独立教育工作者对当下教育的深刻反思。
针对眼下父母们的焦虑,同时以父亲和教育者的名义,作者向父母们发出吁请:为人父母,应当在社会压力与孩子的成长之间,承担起守护的职责——守护好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内在的生命力量自然生长,这将是送给孩子生的好礼物。
开放的观念与温和坚定的信念,可以使家长更有力量。此外,定的儿童视角与沟通技巧,跟孩子对话,跟体制周旋,也是积极的选择。言以蔽之,教育有问题,但别股脑全推给体制,那同样是种思想上的懒惰,甚至不负责任。 ——《择校记》
父母不能给孩子制造个只有真善美的水晶世界,更不能用虚幻的纯美来填充他的生命。你爱他,就让他生活在真实中。所谓真实,就是不逃避世界的任层面:爱与善良,污秽与丑恶,以及两极之间漫长如光谱般的日常乃至庸常。
——《脏话小学》
家长的焦虑其实来自两个方面,就浅层次而言,无非是家长的虚荣心,似乎孩子考试分数高,便有面子。就深层的原因而言,这是对教育尤其是儿童成长规律的外行。人生很漫长,因而童年的准备阶段尤为重要,这个重要性不是分数名列前茅,也不是主流的“品学兼优”。在意志品质之外,始终保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对万事万物的天然好奇,这点,尤为重要。
——《“白卷英雄”菜虫虫》
整个年级,只要我在家,就陪伴菜虫,直到他作业写完。菜虫的书桌前是并排放两张椅子的,他坐张,我坐张。我不在,则换虫妈。这里也需要说明下,陪伴的目的不是监督,陪伴是共同承担,不论快乐还是困难。
——《做作业这件事》
编辑推荐:
这是本写给小学生父母的安心之书。
孩子升入小学,父母的焦虑指数也随之直线攀升。从择校焦虑到作业压力到校园欺凌到性教育,无不在挑战父母们脆弱的神经。在作者看来,在整体浮躁、追逐实利的时代荒流中,在评价体系高度单化的当代教育环境中,身为小学生家长,如何能够做到不急不躁、从容而坚定地守护孩子内在生命的自然生长,守护好孩子的童年,是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需要父母的觉醒,更需要父母的成长。
父亲和独立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视角,让作者的叙述兼有感性的温情细腻和理性的冷峻深刻。
面对焦虑的父母,作者抽丝剥茧,毫不留情地指出症结所在:“家长的焦虑其实来自两个方面,就浅层次而言,无非是家长的虚荣心,似乎孩子考试分数高,便有面子。就深层的原因而言,这是对教育尤其是儿童成长规律的外行。”
他还向父母们指出,学校教育虽然有问题,但不能股脑儿全推给体制,那同样是种思想上的懒惰,甚至不负责任。他诚挚地向父母们发出邀约,吁请大家在社会压力与孩子的成长之间,承担起守护孩子童年的职责。他认为,比起主流要求的“品学兼优”,孩子与生俱来、对万事万物的天然好奇心更值为珍贵。“个完整的、不急功近利的、有足够时间虚度的童年,”对于人漫长的生来说至关重要。
面对孩子,作者则呈现出无限宽容与温情的面,始终与面临成长难题的孩子站在起。在陪孩子写作业成为焦点话题的今天,读到下面的文字不由令人心头热:“整个年级,只要我在家,就陪伴菜虫,直到他作业写完。菜虫的书桌前是并排放两把椅子的,他坐把,我坐把。我不在,则换虫妈。这里也需要说明下,陪伴的目的不是监督,陪伴是共同承担,不论快乐还是困难。”不去责难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的每点进步,这既是位父亲的温柔深情,也体现了他对孩子成长规律与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我自己是个教育者,但只有成为父亲,才敢说,对教育有了更贴近本质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我必须坦然承认,孩子在成长,同时,孩子也带来了我们父母自身的成长。”作者如此写道。因此,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焦虑不堪,首先应当自我审视,而非将外在的压力再转嫁到孩子身上。父母持续的学习与成长,才是克服焦虑症的解药。根本上来说,孩子其实并非父母们焦虑的对象,而恰恰是帮助父母继续成长的动力。在承担起对孩子温柔笃定的守护职责之际,父亲母亲的称呼也落在了实处。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亲切,那种带着淡淡暖意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说教指南,而是像邻家经验丰富的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秘笈”。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理论化,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教育类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喜欢堆砌复杂的教育学名词,读起来十分晦涩。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家长们在面对孩子“小升初”焦虑时的那种无助感,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剖析了小学阶段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的小矛盾,描写得极其细致,不是简单地说“要引导孩子沟通”,而是具体到场景,手把手教家长在孩子被孤立时,应该如何巧妙地介入,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教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过程比结果重要”这一理念的反复强调,这在如今这个“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无疑是一股清流,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深深的慰藉和被理解。它没有提供任何万能的公式,而是提供了构建亲子信任的底层逻辑,这点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精妙,完全是按照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自然成长轨迹来铺陈的。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将所有年级一概而论,而是针对性地划分了几个“关键期”。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分散”的普遍难题,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十分钟游戏化学习法”,这个方法完全抛弃了枯燥的题海战术,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肢体活动和感官刺激,我试着在我家那个坐不住的小家伙身上应用了几次,效果立竿见影,他竟然主动要求延长学习时间,这简直是奇迹!而到了高年级部分,重点就转向了学习习惯的固化和情绪管理。作者对“拖延症”的解析,更是直击灵魂,她没有简单地贴上“懒惰”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拖延背后的“完美主义”陷阱和“害怕失败”的深层恐惧。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这个家长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无意中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看到的不是一个“问题学生”,而是一个正在努力成长的“复杂个体”。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亲子沟通方面的内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倾听的艺术”的阐述。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听进去了孩子说的话,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已经在同时处理如何反驳、如何教育、如何给出解决方案了。书中详细描绘了“有效倾听”的三个层次,从最基础的眼神接触,到更高阶的复述确认对方的情绪,再到最后开放式的提问引导。我尝试在和我的女儿讨论她对某个新同学的排斥心理时,运用了书中的技巧,不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先完整地让她把“委屈”和“不舒服”表达出来。结果令人吃惊,仅仅是这种纯粹的、不带评判的接纳,就让孩子主动卸下了心防,开始自己梳理逻辑,最终得出了一个比我预设的要成熟得多的结论。这种赋权给孩子的感觉,是任何冰冷的教育理论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真的帮助我从一个“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为了一个“情绪容器”的角色,这才是真正滋养孩子内心成长的沃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困惑点,其实都是成年人自己思维定式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结果。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如何面对孩子不如人意的考试成绩”。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成绩只是反馈,不是定性。她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平时成绩平平的孩子,在某次科学竞赛中异军突起,就是因为父母没有过早地用分数限制了他探索的兴趣。这种对孩子潜能的无条件信任,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开明的家长,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我的“开明”中夹杂了多少对“不达标”的焦虑和不安。这本书的文字极富感染力,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并肩作战,一起面对成长的迷雾。它真正做到了“安心之书”的承诺,让我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那些“小坎坷”时,能够深吸一口气,选择相信和等待,而不是急躁地去修正一切。
评分从排版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也做了很多贴心的设计。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文字墙。大量的留白、适时的粗体强调,以及穿插其中的一些由家长真实提问整理成的“Q&A”小版块,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这些真实案例的植入,让理论不再是空谈,而是立刻可以在生活场景中找到对应的“坐标系”。比如,有一段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作者竟然用了一个关于“吃冰淇淋”的小故事来解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生动有趣,令人过目难忘。读完后,我不再将孩子的每一次小任性视为挑战权威,而是将其视为一次“能力培养”的机会。这本书没有试图把小学生家长塑造成“完美父母”的雕像,它承认育儿的艰难和反复性,它告诉我们,偶尔的失误、偶尔的妥协,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核心的爱与尊重不变,孩子终究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心法”,让人在风浪中能够稳住自己的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