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能宠孩子,什么时候不能宠 家教实操指导丛书 正版保证

什么时候能宠孩子,什么时候不能宠 家教实操指导丛书 正版保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东千裕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育儿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行为习惯
  • 正面管教
  • 0-6岁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家教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犀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2017
商品编码:104693675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什么时候能宠孩子,什么时候不能宠

:28.00元

作者:(日) 东千裕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4342017

字数:114000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 日本亲子教养类经典指导用书,已加印10余次,日本五星好评!

l 日本育儿专家东千裕根据多年的亲子教育研究经验,告诉家有0-6岁儿童的新手父母:宠爱与溺爱完全不同,越是忙碌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

模拟实境,以问答的形式,图文并茂为家长分别指出正确疼爱孩子的方式,典型实用,操作性强。

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宠爱孩子”这一教育难题所写的家教育儿指导用书。孩子幼儿期是家庭教育关键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家长却不知如何正确宠爱孩子。

日本育儿专家东千裕,根据多年亲子教育实践,向家有0-6岁宝宝的新手家长们分析了什么时候宠爱与溺爱的区别,以及如果停止溺爱,如何正确地宠爱孩子。同时她通过本书指出:越是忙碌,就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

目录


章 该如何宠爱孩子// 1

什么叫宠爱孩子/ 3

宠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5

激发孩子自信和干劲的心灵储蓄理论/ 7

心灵储蓄的五大法则/ 11

“宠爱”和“溺爱”不一样/ 15

“宠爱”与“得意”/ 20

越是忙碌,就越应该好好宠爱孩子/ 21

不对孩子发火的处方笺/ 23

孩子应该呵护到9岁/ 26

第二章 一问一答&一看就懂!// 29

1 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让妈妈做/ 33

2 总想要零食却不知满足/ 37

3 孩子总是要抱抱/ 41

4 吃饭的时候故意磨蹭/ 45

5 让我给他收拾玩具/ 49

6 越是忙的时候,越让我陪他上厕所/ 53

7 孩子说他讨厌妈妈/ 57

8 认为什么都是妈妈的错/ 61

9 无法制止孩子说脏话/ 65

10 哥哥总是和弟弟吵架/ 69

11 跟孩子说话他却不理我/ 73

12 一到睡觉前就任性/ 77

13 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81

14 孩子易怒易哭叫/ 85

15 想请假不去幼儿园/ 89

16 送到幼儿园去的时候,哭着不让妈妈走/ 93

17 不会向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 97

18 不会对讨厌的事情说“不”/ 101

19 交不到朋友/ 105

20 不跟妈妈聊幼儿园的事情/ 109

21 不想去兴趣班了/ 113

22 过了约定的时限,还想玩游戏机/ 117

23 不做作业/ 121

24 作业写得慢/ 125

25 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 129

26 孩子不认真审题/ 133

27 骗家长说去了补习班/ 137

28 不做好上学前的准备/ 141

29 在家发泄对朋友的不满/ 145

30 在学校开放日故意捣乱/ 149

第三章给妈妈的育儿处方笺// 153

丈夫花掉了孩子的心灵储蓄/ 155

婆婆总是说“爱孩子是害了孩子”/ 158

妈妈累得筋疲力尽/ 161

妈妈的内心容易动摇/ 163

老生孩子的气会导致自我厌恶/ 165

自己不想被父母说教的话反倒拿来训斥孩子/ 167

妈妈圈对自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69

妈妈缺乏自信/ 170

作者介绍


东千裕

曾担任过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辅导员和教育委员会委员。获得过高级教育顾问、日本咨询学会认定咨询师等职称。她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独创了一套研究方法,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作品有《孩子长大了!具有魔力的教导术》《让男孩子茁壮成长!妈妈们的育儿方法》《怎样教育不懂规矩的孩子》

文摘


序言



《亲子关系魔法:读懂孩子的心,做不被情绪绑架的父母》 第一部分:倾听——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被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弄得手足无措。他们哭闹不止,他们固执己见,他们甚至会说出伤人的话。每当此时,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能会涌现:“我到底该不该宠他?什么时候该坚持原则,什么时候又该给予包容?” 《亲子关系魔法》并非一本简单的“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指南,而是一本致力于帮助您深入理解孩子内心世界,从而建立更健康、更有效亲子关系的实操手册。我们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当父母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时,许多“管教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倾听,是通往孩子心灵的第一把钥匙。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不听话”或“叛逆”,并非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而是他们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惑。他们可能感到委屈、害怕、焦虑,或者仅仅是渴望被理解和关注。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倾听”? 放下评判,全然接纳: 当孩子向你诉说时,请暂时放下心中既定的评判和说教。试着去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即使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也要尊重他们的感受。记住,你的首要任务是让他们感到被看见,被听见。 关注情绪,而非言语: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比他们的话语更能揭示真相。观察他们的语调、表情、肢体语言,去捕捉他们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感受。当孩子说“我恨你!”时,背后可能隐藏着“我很失望”、“我感到不公平”或者“我非常生气,但我不知道如何平静下来”的情绪。 积极反馈,鼓励表达: 用点头、眼神交流、简单的肯定词语(如“嗯”、“我明白了”)来告诉孩子你正在认真听。适时地复述他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转述孩子的感受,例如:“所以你觉得妈妈没收你的玩具让你很生气,是吗?”这不仅能确认你理解无误,也能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 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 孩子只有在一个感到安全、不被嘲笑、不被苛责的环境中,才敢袒露真实的自我。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营造一种“无论你说什么,我都在这里听”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即使犯了错误,也永远有可以倾诉的港湾。 倾听的益处远不止于解决眼前的冲突: 建立信任: 当孩子感受到被倾听和理解,他们会逐渐信任父母,愿意分享更多的喜悦和困惑,从而建立起坚固的亲子信任。 培养同理心: 通过父母的倾听,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这对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增强自信: 被认真对待和倾听,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起更强的自信心。 化解对抗: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对抗情绪,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忽视。有效的倾听能够及时发现并回应这些需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升级。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案例和详细的沟通技巧,引导您一步步成为孩子最懂的倾听者。我们将探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特点和情绪表达方式,以及如何在日常互动中,将倾听的艺术融入每一个细节。 第二部分:界限——爱与规则的平衡术 理解了孩子,我们是否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智慧的引导和坚定的界限。 “宠”与“不宠”,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过度的宠溺,会让孩子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变得自私、任性,甚至无法融入社会;而过于严厉,则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造成情感上的创伤。 建立健康的界限,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界限并非束缚,而是指引,它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学会对自己负责,理解社会规则,并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人。 什么是有效的界限? 清晰的规则: 规则应该是明确、具体、易于理解的。避免含糊不清的指令,例如“你要乖一点”。 一致的执行: 规则的执行需要父母之间保持一致,避免因为父母一方的松懈而让孩子钻空子。孩子需要知道,规则是不可动摇的。 可预测的后果: 孩子需要知道,违反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应该是合理的,并且与行为本身相关联。例如,不收拾玩具,后果可能是暂时不能玩其他玩具。 温暖的支持: 界限的建立并非冷酷的惩罚。在设定和执行界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保持温暖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犯错了,父母的爱依然存在。 给予选择权: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规则框架内自主决定。例如,“你可以在睡觉前玩15分钟的积木,或者读15分钟的书,但不能超过15分钟。” 我们为什么要为孩子设立界限? 培养责任感: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后果,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习自我控制: 界限帮助孩子理解并学会管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这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关键。 尊重他人: 知道什么是界限,也意味着孩子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界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升安全感: 意想不到的界限和不确定的规则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不安。清晰、稳定的界限反而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知道生活是有序可循的。 避免溺爱陷阱: 严格而有爱的界限,是防止孩子被宠溺成“小皇帝”、“小公主”的有效屏障。 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设定不同类型的界限。 我们会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挑战界限,以及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时,如何保持冷静和坚定。从“吃饭不挑食”到“写作业要自觉”,从“不打架”到“尊重长辈”,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帮助您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让您的孩子在被充分关爱和引导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第三部分:成长——看见孩子的潜力与独立 养育孩子,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成年人。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当下,更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宠”与“不宠”,说到底,是对孩子成长模式的一种选择。过度“宠”孩子,往往意味着我们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而“不宠”,也并非是要让孩子独自面对风雨,而是要学会放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去超越。 如何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潜力,学会独立? 相信孩子的能力: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自信的源泉。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过程可能不完美。 鼓励独立尝试: 让他们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在指导下)。每一次的独立尝试,都是他们成长的阶梯。 放手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刻冲上去代劳。先引导他们思考,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创造学习机会: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尝试新的事物,发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肯定努力,而非结果: 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只看最终的结果。这能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型思维”,不怕失败,乐于挑战。 给予空间,而非包办: 父母的爱应该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束缚。给予孩子适当的个人空间,让他们有时间思考、探索、与自己相处。 本书将指导您如何识别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独立需求,如何巧妙地从“事必躬亲”转变为“引导支持”,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一点点展开自己的翅膀。 我们会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亲子关系魔法:读懂孩子的心,做不被情绪绑架的父母》 是一场关于爱、理解与成长的旅程。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扇打开您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大门。让我们一起,用智慧和耐心,播撒爱的种子,浇灌成长的甘霖,最终收获幸福而美好的亲子关系,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的独立个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击人心啊,让人一看到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平衡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有时候感觉自己一不小心就宠过头了,但又怕管得太严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就给了我一个方向,让我期待能在里面找到一些实用的指导,教我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拿捏好“宠”与“不宠”的尺度。尤其现在很多育儿观念都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做法未必适用于现在的孩子,所以一本有实操指导的丛书,对我这种时常感到迷茫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让我能对照着自己的情况,找到最适合我家孩子的教育方式。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有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的书,真是太难得了。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市面上那些号称“育儿秘籍”的书籍持谨慎态度。但这本书的标题却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它没有用夸张的辞藻去描绘一个“完美育儿”的蓝图,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所有家长都会面对的困境:“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坚守原则”。这种坦诚的姿态,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深入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它在处理孩子“合理需求”与“过度溺爱”之间的界限问题上,能给出一些清晰的划分标准。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碍。如果这本书能帮我建立起一套内在的评判体系,让我面对孩子的撒娇或任性时,不再手足无措,那它就非常有价值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指导我们识别出那些“甜蜜的陷阱”,从而引导孩子建立真正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评分

我最近对“正面管教”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但实践起来却发现,如何将“正面”与“坚持规则”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害怕说“不”,怕孩子不开心,怕破坏亲子关系,结果就让孩子错失了学会面对失望和规则的机会。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聚焦于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作者如何定义“宠爱”的边界?是从物质层面来看,还是从情感支持的强度来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工具箱,让我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坚定的拒绝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和保护。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能培养出内心强大、懂得感恩的成年人。我非常看重这种能够帮助家长建立教育自信心的内容。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前犹豫了很久,主要担心这种“实操指导丛书”会不会内容过于刻板、缺乏人情味。我们家孩子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年龄段,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和小心思,我深知粗暴的干预只会适得其反。但同时,对于那些明显需要纠正的不良习惯,我又不能一味纵容。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走钢丝,我需要的是那种既有科学依据,又能充满弹性的育儿哲学。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充满智慧的“微调”技巧。比如,当孩子因为挫折而哭闹时,我们究竟是应该抱紧他让他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还是应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细腻的场景分析和对应的沟通脚本,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让我从“反应式教育”转变为“预见性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名字都透露着一种务实、不打马虎眼的风格,这很吸引我。我厌倦了那些贩卖焦虑的育儿书籍,我需要的是能够立即应用到日常琐碎中的方法论。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处理“爱”与“责任”的对等关系。一个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对他人和环境的责任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教父母如何在给予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同时,也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任何“被满足”的背后,都应该伴随着相应的努力或付出。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我能行,但我需要努力”的自我认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期待它能真正成为我教育孩子路上的一个可靠指南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