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孩子才会教

先懂孩子才会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文英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儿童心理
  • 沟通技巧
  • 正面管教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学习力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2133
商品编码:19496879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先懂孩子才会教
作者: 薛文英 开本:
YJ: 32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1
书号: 978751271213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薛文英,1968年出生于台湾,从事幼教工作与教学管理十余年,现为中华全能力学习发展协进会理事长,易飞迅亲子馆创办人,苏州市O~3岁科学育儿促进会会员。
擅长领域:儿童发展评测与教育教养咨询,婴幼儿教具学习效益分析研究,视知觉学习力评测与教学辅导,资优教育研究辅导。

精彩导读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不想问候”和“不好意思问候”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们都希望教出热情而有礼貌的孩子,孩子也会希望得到大人的赞美,所以不开口向长辈问候的孩子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才会不想配合而故意做相反的事。

很多教了很久还是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为难的,他们内心很想做到大人期望的大方表现,但对他们而言,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真的很困难。敏感型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人多的时候特别容易紧张,这是因为人体的感觉神经系统遇到压力时,会让人心跳加速、脸红、呼吸也不平稳……试想D孩子处于这种生理状态时,怎能平静地和大人对答如流呢?

如果孩子属于害羞型,在公开场合或陌生环境比较害羞,爸爸妈妈要多让他们去接触不同的人,即便孩子只能躲在妈妈身旁静静地看,D他通过观察发现安全后J会主动靠近新奇好玩的地方。若我们强迫这样的孩子必须和别人一样迅速适应,反而会让孩子更退缩。所以这种状况J不适合再强迫,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知道“眼睛看着对方点头微笑”也是打招呼的方式之一。要求孩子万一真的很不好意思说话,至少努力做到经常微笑点头,不可以面无表情不理会别人。

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

我们可以鼓励比较害羞的孩子为别人服务,例如,从两三岁起,J让孩子每天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倒杯水,看到大人提东西时主动上前帮忙……通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希望获得大人的赞美,只是他们太安静,在团体中容易被别人所忽略。如果爸爸妈妈能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孩子J会懂得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在他人尚未开口请求帮助时,孩子也可以用体贴的行动获得好人缘。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照顾幼儿1先要关注3个重点:均衡营养、充分运动及充足睡眠。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体力比不上成年人,经过一整天的游戏和运动会消耗体力,J很容易入睡而不会失眠的。如果孩子总是玩到半夜不睡觉,多半是家里还未营造出睡觉时间到的气氛,也可能是白天睡觉时间过长,或者是没有让孩子从小J养成定时上床睡觉的生活习惯。

其实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作息,不仅能让照顾孩子的任务变得更轻松,Z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受脑下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调节,也受到性别、年龄和昼夜规律的影响,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会增加,其分泌量在晚上11点至凌晨2点Z多。如果孩子长期日夜颠倒,打乱正常的大脑运作节奏,将会影响生长

发育,所以孩子实在是不适合熬夜的。

通常,人在晚上的睡眠中不是一直处在熟睡状态的,睡觉前后会经过入睡阶段、浅睡阶段、深睡阶段和持续深睡阶段。孩子在入睡阶段开始呈现两眼无神、肌肉放松的状态,这时候如果受到灯光或声音刺激J会重新启动兴奋的神经,如此一来又得要重新调整一次精神状态才能再次入睡了。

如何让孩子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

建议爸爸妈妈在每晚固定时间,Z好能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和还没做完的家务,可以花15分钟陪孩子做睡觉前的准备,包括检查孩子是否刷牙,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或陪孩子聊天,设法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关掉房间的电灯让孩子安静地躺到床上睡觉。

如果孩子还没养成固定的睡觉习惯,爸爸妈妈Z好也能耐心等待孩子熟睡后再继续忙,请不要光叫孩子自己去睡觉,而大人依然在说话或制造出混乱的场景。

孩子睡觉出现“夜惊”怎么办

有时孩子会在睡着之后突然出现受惊吓的动作(还可能哭出声音或说话),看起来好像被吓醒一样,但其实依然还在深睡的阶段中,等到睡醒后WQ不会记得。睡眠中的“夜惊”(Night Terror)现象若是偶尔出现不必过分担心,这是因为幼儿的神经系统调节仍然在发育D中尚未成熟稳定,所以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生夜惊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轻易打开电灯,给予稳定而规律的重压按摩可以达到安抚的作用,通常孩子也J能继续睡觉了。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见到孩子无法达到目的而用婴儿般的哭声向妈妈撒娇时,妈妈常会尴尬地说:“我家宝宝很聪明,J是脾气比较大而已。”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照顾周到,也没有教导孩子学习用言语来表达意思,孩子生气J动手打爸爸妈妈的情况时候出现,这是个必须重视的现象。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必须从小开始教导,否则孩子J会用任性哭闹处理事情,从15个月的幼儿至小学生都有这种情况,更有甚者,五六岁的孩子一发脾气J对妈妈拳打脚踢。

显然,孩子情绪控制不佳的情况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不能期待孩子长大J会自然变好。“其实她在学校很乖,回家才爱生气……”一位妈妈为已经上幼儿园的任性的女儿解释。尽管孩子对妈妈任性喊叫,然而妈妈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所以,才会十分吃力地以抱婴儿的姿势哄着孩子。类似的亲子互动状况存在管教失序的危机,必须适时调整。

孩子不只需要爱,心智也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才行。如果孩子在外可以守规矩,和亲密的人相处也要学习懂礼貌,长大后才可能成为知书达理的成年人。好父母不能放任孩子无理的要求,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时都要教导而不能一心软J向孩子妥协。1岁半以上的孩子必须听懂大人的指令,D孩子行为不D时必须立刻制止,而非放任孩子想要什么J做什么。孩子会用哭来试探家人,有时候是一种试探的游戏,真正的身体不舒服或发泄情绪,从孩子的哭声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所以新手父母都要学习。

不能心软的响应方式

◇孩子乱扔东西时——跟孩子说:“请收起来。”重复相同指令,大人必须忍住想去帮忙收拾的冲动。

◇想用哭声来达到目的——跟孩子说:“用哭的声音讲话妈妈听不清楚,我想知道你要什么,不要急,慢慢讲。”

预防之道

◇不宜让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收好,别故意引诱孩子犯错。

◇不宜在孩子面前做出贪小便宜或侥幸的行为,聪明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教孩子尊重每个人,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对家人说话也要轻声细语。

◇不可对孩子施暴打骂,家中大人的管教原则Z好事先达成共识。

◇正向思考,多鼓励好的行为,别在众人面前常提起孩子不小心犯过的小错误。

目录

D1章 众说纷纭,听谁的好?——教养的抉择

Q01 孩子要不要经常抱?常抱会养成依赖习惯吗 / 002

Q 02 孩子不好好吃饭,要不要果断收掉餐具 / 004

Q 03 到底要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 006

Q 04 孩子吸吮手指要不要戒掉 / 009

Q 05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 011

Q 06 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妈妈可不可以在家自己教 / 013

Q 07 上幼儿园要不要选名校 / 015

Q 08 孩子什么时候适合学写字?早点教还是晚点教 / 018

Q 09 孩子快乐J好不是吗?要不要给孩子压力 / 021

Q 10 要不要提前教孩子小学的知识内容 / 023

D2章 孩子的挑战——解决Z头痛的教养难题

Q 11 1岁多的孩子不让大人喂食,要顺着孩子的心意吗 / 028

Q 12 2岁孩子吵着非要用大人餐具,可以让他用吗 / 031

Q 13 孩子吃饭坐不住、吃饭时间拖太久,怎样才能改掉 / 033

Q 14 孩子偏食、挑食,该怎么办 / 036

Q 15 孩子想吃什么父母J给吃什么吗 / 038

Q 16 孩子不愿让父母牵着走,如果乱跑怎么办 / 040

Q 17 为什么孩子不肯乖乖坐婴儿车 / 043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 045

Q 19 孩子睡觉一定要大人陪,到底要不要答应 / 048

Q 20 孩子经常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怎么办 / 051

Q 21 孩子经常把鞋子穿反,不会觉得难受吗 / 053

Q 22 孩子不肯穿外套出门,可以顺着他吗 / 056

Q 23 只听老师的话,在家是个小霸王怎么办 / 058

Q 24 孩子动手打妈妈,需要打回去吗 / 060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 063

Q 26 吵着要出去玩,出去又不愿意配合怎么办 / 066

Q 27 叫孩子做事时不配合,不理他时又自己做,是故意唱反调吗 / 068

Q 28 遇到孩子霸道无理时怎么办 / 070

Q 29 如何改善孩子动不动J哭的习惯 / 073

Q 30 上街看到喜欢的东西J吵着要买,D众哭闹不停怎么办 / 076

Q 31 孩子很依赖,不肯自己动手怎么办 / 078

Q 32 多大的孩子要学会收玩具?孩子不肯收拾该怎么办 / 080

Q 33 孩子的动作老是拖拖拉拉的,能够改善吗 / 083

Q 34 为什么叫好几次孩子才有回应,要纠正吗 / 086

Q 35 孩子动作粗暴给人很粗鲁的感觉怎么办 / 089

Q 36 为什么孩子总是坐姿不良 / 091

Q 37 成天动来动去,静不下来怎么办 / 093

Q 38 为什么孩子走路常会跌倒、撞到东西 / 095

Q 39 孩子调皮又好动怎么办 / 097

Q 40 常说不好玩,是不是J别浪费钱给孩子上兴趣班了 / 100

Q 41 孩子学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 / 103

Q 42 孩子很容易分心,做事无法持续该怎么办 / 106

Q 43 为什么孩子很固执,非得照自己的方式玩 / 109

Q 44 孩子做游戏时很固执,不肯听大人教怎么办 / 112

Q 45 孩子对交代的事情好像左耳进、右耳出,该怎么办 / 114

Q 46 说过的事马上忘,该如何改善呢 / 117

Q 47 总是问个不停,该如何应对孩子常问为什么 / 120

Q 48 孩子满2岁还不太会说话,该怎么办 / 122

Q 49 孩子说话结巴,要特别纠正他吗 / 125

Q 50 为什么孩子经常找不到东西,放在眼前的东西常看不到 / 127

Q 51 为什么家里有很多绘本,但孩子每天只看熟悉的那本 / 129

Q 52 孩子对异性特别好奇怎么办 / 132

Q 53 孩子不大方,常常躲在父母身后怎么办 / 134

Q 54 孩子怕生黏人,可以改善吗 / 136

Q 55 孩子被玩伴欺负时,该如何处理 / 138

Q 56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与同伴相处 / 141

Q 57 孩子动不动J打人怎么办 / 144

Q 58 为什么孩子对朋友很好,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却很凶 / 147

Q 59 孩子不跟人打招呼 / 149

Q 60 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 / 151

D3章 教养中的几种基本训练

Q 61 如何教孩子刷牙 / 154

Q 62 如何训练孩子上厕所 / 156

Q 63 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先让孩子自己穿鞋袜 / 158

Q 64 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 161

Q 65 训练孩子收拾东西,保持整洁 / 163

Q 66 训练孩子做家务 / 166

D4章 让孩子更愿意合作——有效的管教技巧

Q 67 怎样教出贴心的孩子 / 170

Q 68 学会D孩子的听众 / 172

Q 69 倾听孩子的心声 / 175

Q 70 科学启发与诱导,孩子J会让你刮目相看 / 178

Q 71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 181

Q 72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刻 / 184

Q 73 懒妈妈也能教出棒小孩 / 187

Q 74 故事是教养的魔法棒 / 189

Q 75 因材施教 / 191

Q 76 爱孩子不必谈条件 / 194

Q 77 教养无处不在 / 196

D5章 培养孩子YX品质——父母要懂的教养关键

Q 78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 200

Q 79 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 203

Q 80 让孩子做自己 / 206

Q 81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 / 209

Q 82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 212

Q 83 怎样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 215

Q 84 教出自信且有教养的孩子 / 217

Q 85 帮孩子建立信心 / 220

Q 86 提升受挫孩子的自信心 / 223

Q 87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 225

Q 88 培养孩子勇气,爸爸妈妈要小心的误区 / 228

Q 89 如何让孩子勇于接受挑战 / 231

Q 90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D立性 / 234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书名为《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蓝图》。 ---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蓝图 导言:变革时代的教育呼唤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传统教育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与重塑的机遇。我们的社会不再仅仅需要知识的接收者,更渴求创新者、批判性思考者、以及具备高度适应性的终身学习者。《教育的艺术与科学: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蓝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宏大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教育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论,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框架,用以指导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会成员,共同绘制一幅面向未来的学习蓝图。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成功的教育必须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科学提供坚实的认知神经学、心理学和数据分析基础,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而艺术则关乎教育者的洞察力、同理心、创造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是点燃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教育哲学的重构——从“教”到“引”的范式转移 第一章:教育本质的再定义:意义、目的与价值 本章首先挑战了“教育即知识灌输”的传统观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意义地生活的能力”。我们探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是职业技能的获取,更是个体对世界、对自我、对他人关系的认知和建构。通过对杜威、皮亚杰等教育思想家的批判性回顾,我们确立了以“意义构建”为核心的当代教育哲学基础。 第二章:学习的神经科学基础:理解大脑的“可塑性红利” 本章转向科学的维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如何重塑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详细阐述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间隔重复”、“主动回忆”等基于科学原理的学习策略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本章强调了压力、情绪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应设计出既具挑战性又低焦虑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的“可塑性红利期”。 第三章:学习的社会生态学:环境、文化与同伴互动 学习并非孤立的行为。本章构建了一个“学习生态系统”模型,考察了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数字平台如何共同作用于学习过程。重点分析了“社会建构主义”在实践中的落地问题,探讨了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利用文化多样性来丰富学习的视角和深度。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的精进——策略、评估与技术融合 第四章:深度学习的设计:从表面掌握到概念迁移 本书将“深度学习”视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详细拆解了深度学习的三个关键支柱:概念的精细化理解、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以及元认知(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知)。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支架式教学”技术,旨在帮助学生从“知道是什么”过渡到“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使用”。 第五章:评估的革命:超越分数与标准化测试的局限 评估不应是教学的终点,而应是教学反馈的起点。本章系统地批判了过度依赖标准化、单一化评估的弊端,并提出了“形成性评估”与“真实性评估”相结合的混合模型。我们详述了如何设计基于项目(PBL)、作品集(Portfolio)和自我反思的评估工具,使评估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而非仅仅是筛选的工具。 第六章:技术赋能的未来课堂: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 数字技术是工具,而非目标。本章探讨了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个性化学习和沉浸式体验。重点讨论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原则,即如何利用技术诊断学生的知识盲区和学习风格偏好,同时警惕技术带来的注意力分散和人际连接弱化的风险。强调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更高阶的认知目标。 第三部分:教育者的角色与成长——专业性、伦理与领导力 第七章: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实践者。本章聚焦于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我们探讨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积累和内化的。内容涵盖了情绪调节技巧、有效沟通模式、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中保持教学热情和专业操守。强调教师间协作学习共同体(PLC)的重要性。 第八章:课程的动态编织:跨学科与未来素养的整合 未来的挑战是复杂的,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本章倡导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以“主题驱动”或“问题导向”的课程结构。重点讨论了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C素养)有机地融入到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为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 第九章:教育的伦理与公平:构建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最高使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本章深入探讨了教育中的机会不平等、隐性偏见及其对弱势群体学习成果的长期影响。提出了构建“文化响应式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的具体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能在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和有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包容性。 结语:持续的探寻与不懈的实践 本书最后总结道,教育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反思和勇于创新的过程。成功的教育蓝图需要科学的理性指导,更需要艺术的感性滋养。只有当教育者们将对知识的掌握与对人性的洞察紧密结合时,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培养出能够应对复杂挑战、拥有健全人格与强大内驱力的未来公民的教育体系。 ---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每一章节的理论阐述后,均附有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可操作的实施指南。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教育的前沿研究成果。 批判性反思: 鼓励读者挑战既有教育惯例,探索更有效、更人性的教学路径。 面向未来: 重点关注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和未来学习模式的构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击人心,瞬间就能引起为人父母的共鸣。《先懂孩子才会教》,光是这几个字,就好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困惑和迷茫。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引导”,而引导的前提,必然是“懂”。我们常常急于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期望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却忽略了他们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成长轨迹。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反思,我真的“懂”我的孩子吗?我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吗?我看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了吗?还是我只是在按照我理想中的样子去塑造他们?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起伏。我想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成年人的架子,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教”他们,更是为了与他们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启发,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回应,用爱和智慧去滋养他们的成长。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深度放松的灵魂SPA,那些平日里积累的焦虑和压力,似乎都在作者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中得到了舒缓。它没有给我提供什么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也没有推销什么“鸡娃”的终极攻略,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领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连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投射,是我们过往经历的循环,是我们对未来的焦虑的转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懂”孩子,是放下我们固有的标签和期待,去看见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它教会我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去 empathesize。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听话”行为背后的原因,去看见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去接纳他们不完美的童年。这是一种内化的改变,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自我觉察。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懂爱的父母的深刻反思。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又是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育儿指南,充斥着各种“专家意见”和“科学理论”。但翻开之后,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她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轰炸你,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细腻的描绘,将为人父母的内心挣扎、喜悦、困惑,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的孩子,看到了我们之间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行。它要求我们放下功利心,放下急功近利,去耐心,去陪伴,去倾听。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是否真的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在用成年人的逻辑去衡量和要求孩子,而忽略了他们作为孩子所需要的一切。这本书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和谐、更充满爱的亲子关系。

评分

读完《先懂孩子才会教》,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那些曾经被我刻意忽略或压抑的情感,都被温和地唤醒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没有用空泛的道理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父母,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否真的能够看见他们那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懂”孩子,是从理解他们的感受开始,是从看见他们的需求出发。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们去成为一个更真诚、更有温度的陪伴者。我开始尝试着去放下一些固有的观念,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去欣赏他们的独特。这种改变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觉醒,它让我对育儿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温暖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记温柔的提醒,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是真的在教他们知识和技能,还是在传递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引导我走向了后者,或者说,是前者与后者的平衡。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根基在于理解,在于看见。我不再仅仅把孩子当作一个需要被塑造的对象,而是开始尝试去认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性。我开始好奇,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内心的渴望和恐惧是什么?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步骤”,但它给了我一种“态度”,一种更加谦卑、更加好奇、更加充满爱意的态度。我开始相信,当父母真正地去“懂”孩子,去接纳他们,去尊重他们,那些所谓的“教育”就会变得自然而然,甚至水到渠成。这是一种静待花开的智慧,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我对未来与孩子的相处,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