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图解词典两册套装(上、下册)
~看见现代建筑细节之美~
表现主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极简主义──30大建筑流派文化思潮
安东尼高第、贝聿铭、安藤忠雄、隈研吾、包浩斯──130位知名建筑师、建筑团体
以高度专业性+独特视觉美学呈现现代建筑工艺
【上册内容】:史上留名的建筑作品
◎建筑分类:
办公建筑、大型集合型居住建筑、私家宅邸型居住建筑、
商业建筑、体育建筑、政府建筑、宗教建筑、工业建筑、
文化教育建筑、会展建筑、公园建筑、演出建筑 ──
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近两百年间,出现了许多的建筑理论。
丰富而蓬勃发展的建筑形式,带给人类感官上的巨大衝击与心灵上的美学震撼。
然而理论观点总是多说并行的,很多时候表现不出相关的一致性。
甚至有些学说之间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成为入门者阅读现代建筑读物的门槛。
本书在时间上做了大范围的跨度,
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入手
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
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19~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书中会对现代建筑相关的常见专业词彙进行详细解释,
解决认识现代建筑遇上的名词理解障碍。
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员手头工具书,
对建筑设计、历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也为对建筑感兴趣的一般民众的导读专书。
书中所有的插图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
同时也是中国具代表性的60位画家之一.王其钧绘,
呈现独特的视觉美学,极具欣赏、保存价值。
【下册内容】:影响世界的建筑家
◎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及作品
◎建筑流派
◎建筑团体
◎建筑名词解释
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近两百年间,出现了许多的建筑理论。
丰富而蓬勃发展的建筑形式,带给人类感官上的巨大衝击与心灵上的美学震撼。
然而理论观点总是多说并行的,很多时候表现不出相关的一致性。
甚至有些学说之间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成为入门者阅读现代建筑读物的门槛。
本书在时间上做了大范围的跨度,
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入手
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
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19——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书中会对现代建筑相关的常见专业词彙进行详细解释,
解决认识现代建筑遇上的名词理解障碍。
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员手头工具书,
对建筑设计、历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也为对建筑感兴趣的一般民众的导读专书。
书中所有的插图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
同时也是中国具代表性的60位画家之一。王其钧绘,
呈现独特的视觉美学,极具欣赏、保存价值。
◎专业&美感:
金鼎奖得主,中国具代表性的60位画家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王其钧著绘。
◎实用&休閒:
词典式编排,解决现代建筑单词查询、理解困难,方便对照图文形、意,适合导读,也为建筑、室内设计学生、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插画&实景:
14大建筑样式,超过700幅手绘细部图、解剖图、实景照片,独特视觉美学呈现,现代建筑视觉化读物!
◎微观&宏观:
超过130位知名建筑师、建筑团体,30大建筑流派文化思潮、艺术观点说明,就实体建筑剖析理论,资讯附载量超大。
王其钧
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
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7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0年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后任自由撰稿人,专职从事建筑艺术书籍的写作工作,其作品颇丰,其中代表作品如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获1993年度台湾图书高奖──金鼎奖;另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中国古建筑大系》荣获1995年度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王其钧是其中「民间住宅建筑」分册的作者。
其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西方建筑图解词典》(枫书坊出版)等书,并著有《图解中国民居》、《图解中国园林》(枫书坊出版)。现作为外籍专家受聘于北京,任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作者: 王其鈞
出版社:楓書坊
出版日期:2017/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叢書系列:設計DIY
装帧:平裝
规格:约17 x 23 cm/册
出版地:台灣
这套书在内容编排上的独到之处,让我对其“两册套装”的设定深感赞赏。上册和下册之间的内容划分,并非是简单的物理分割,而是体现了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和完善。上册更侧重于建筑的基础概念、历史演进和主要风格的梳理,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下册则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的方法、技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为读者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巩固和拓展知识,不至于因为内容的突然跳跃而感到困惑。而且,这种上下册的设计,也让书籍的体积和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便携带和查阅。这种精心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让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和数量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用图片来辅助文字解释,而是将图片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工具。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无论是历史照片、剖面图、手稿还是模型照片,都具备很高的艺术性和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图片的标注和排版都非常用心,很容易就能将图片与文字内容对应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罕见的历史照片,它们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只能在文献中偶尔提及的建筑原型和建造过程。图片的清晰度非常高,即使是细节部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理解建筑的构造和装饰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的图片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建筑视觉史,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直观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建筑知识宝库,囊括了从早期古典建筑到当代前沿设计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词条都解释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对建筑的演变、风格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相关理论的深入剖析。我之前对一些建筑概念一直模糊不清,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很多原本难以理解的术语变得豁然开朗,像是“学院派”、“包豪斯”、“解构主义”等等,书中都配有清晰的图片和详细的解释,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过于学术化,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非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很多时候,我仅仅是随意翻阅,就会被某个词条所吸引,然后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建筑设计充满热情但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之前接触一些建筑类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过于片面,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而这套书恰恰弥补了我的知识盲区。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一章节的逻辑都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概念到具体的案例,再到理论的联系,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最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建筑的比较和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比较,形成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框架,这种学习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的让我惊喜,虽然是港台原版,但整体的纸张质感和印刷都相当不错,色彩还原度很高,图片细节清晰锐利,即便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也能看出其精良的印制工艺。翻阅的触感也很舒服,不会像一些劣质印刷品那样生硬。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这种硬壳精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十分大气,也很耐看。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性,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反而突出了主题。而且,两册套装的尺寸也很适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查阅都很方便,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感觉可以经受住反复的翻阅和查阅,不会轻易散架。我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图书制作非常看重,因为它直接影响了阅读的体验和书籍的寿命。光是这印刷和装帧,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