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手工書入門

圖解手工書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銘磻 著
图书标签:
  • 手工书
  • 手作
  • DIY
  • 创意
  • 艺术
  • 纸艺
  • 教程
  • 图解
  • 入门
  • 手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老樹創意出版中心
ISBN:9789866297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36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14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2.5*1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彩精印
輕鬆做一本專屬自己的手工書!
做一本書給自己,做一本紀念文集給情人,做一張風格明信片給好友……
自己圓一個夢,專屬自己的創作夢,可以自己書寫,可以自己畫畫,限量自己典藏,想怎樣就怎樣,一切屬於自己!
本書教你輕鬆做 璀璨精巧的平裝書
沉靜墨香的線裝書
飄瀟逸趣的經摺書
層遞回憶的剪貼簿
還可以創意做 如影隨行的明信片
彩筆繽紛的畫冊本
紙短情長的便條本
典雅浪漫的筆記本
透過紙張的使用價值,再加上自己動手去做,紙類的產物便越加生成一種難以名狀的有生命的物品,如果再加巧思,紙類產品便被豐富的創造力,製作成使人歡心的美的藝術品了。
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教你把美呈現出來的書,藉由自己動手去做的原則,利用厚紙板、寫字紙或圖畫紙、棉紙,精心規劃、設計,一本好看好用的個人專屬書或空白筆記本於焉誕生。
有了這本書,誰都可以親手製作一本書,誰都能夠在書本的世界裡,賞玩出許多有趣的製作技巧。

作者简介

陳銘磻
陳銘磻
曾任國小教師、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台視「書香」節目主持人。與吳念真、林清玄聯合擔任中央電影公司電影「香火」編劇。雜誌總編輯兼社長、出版社發行人。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救國團大專編研營駐隊導師。國家文藝獎文學類提名委員。曾以〈最後一把番刀〉一文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情話》、《軍中笑話》、《尖石櫻花落》曾入選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香火》、《報告班長》、《部落?斯卡也答》為電影原著。曾以〈聽見櫻花雨落聲〉入選九十二年散文選、〈雪落無聲〉入選九十六年散文選(九歌出版)。
著作有:《日本必遊絕美100景》、《作文最常見寫錯的字》、《作文最常用錯的詞》、《作文最常用見的病句》、《父親》、《櫻花夢》、《遇見雙魚座的男人》、《花心那羅》、《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夢浮伊豆》、《雪琉璃》、《作文高手一本通》、《雪落無聲》、《新店渡》、《作文得高分密技》、《青雲有路志為梯》(中英文版)、《幸福正在旅行》《開往北海道的幸福列車》等七十餘部。
現任台北柯林頓補習班國中國小作文與閱讀老師、大愛電視台〈發現〉節目主持人。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份不包含《圖解手工書入門》内容的,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名称:《时间的织工:中世纪欧洲手稿的秘密世界》 图书简介 一窥失落的技艺,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数字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我们极少有机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经由时间打磨、由双手精心雕琢的物质载体。《时间的织工:中世纪欧洲手稿的秘密世界》不是一本关于纸张制作或装订技术的入门指南,而是带您深入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探索那些沉默的、却承载了千年智慧与信仰的珍贵手稿的灵魂深处。 本书聚焦于手稿作为一种艺术品、知识容器与文化符号的复杂面貌,带领读者穿越修道院的静谧回廊、宫廷的书房,直至早期大学的喧嚣课堂,揭示中世纪知识传承的真实图景。 --- 第一部分:载体的蜕变——羊皮纸的秘密与墨水的哲学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知识的载体是一门精密的艺术。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细剖析手稿制作的物质基础,但这绝非枯燥的材料学论述,而是对古老工艺的深情回溯。 1.1 羊皮纸的生命:从牲畜到书页的历程 我们不会赘述如何切割或装订,而是深入探讨羊皮纸(Parchment)——这种由动物皮革制成的珍贵材料——如何塑造了手稿的最终形态和耐久性。 选择与准备: 探讨不同动物(小牛、羊、山羊)皮的特性如何影响最终羊皮纸的颜色、韧性和书写感受。特别是对“维林”(Vellum,更精细的小牛皮纸)在皇家或宗教典籍中的特殊地位的分析。 刮削与漂白: 深入研究中世纪抄写员如何使用火山石、浮石和特殊的刀具,在羊皮纸上进行“磨光”——一个既是物理过程,也是仪式性准备的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墨水附着,更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沉思和抄写的洁净表面。 1.2 墨水的炼金术:颜色的深度与象征意义 本书将揭示构成中世纪色彩世界的“炼金术”。我们关注的不是现代的化工颜料,而是那些需要从自然界中艰难提取的天然色素。 铁胆墨水的变迁: 分析以橡树瘿和硫酸亚铁为基础的铁胆墨水,是如何从中世纪早期的深沉黑色,演变为更具腐蚀性的介质,并探讨其对羊皮纸的长期化学影响。 矿物与植物的调色盘: 详细考察红色(源自朱砂或茜草根)、蓝色(群青/苏麻离青的昂贵价值与地位)、以及绿色(铜绿或植物提取物)的获取过程。特别阐述“彩饰”(Illumination)中对这些色彩的使用,如何体现了财富、权力和精神层次。 --- 第二部分:抄写与秩序——知识的结构化布局 手稿的布局本身就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本部分将解析中世纪抄写员和彩饰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出清晰、和谐且充满象征意义的阅读体验。 2.1 格线与规范:隐藏的建筑学 在没有激光打印的时代,每一页的结构都依赖于精确的预先规划。 铅笔与刺针的痕迹: 我们将利用现代成像技术的研究成果,展示抄写员如何在开始书写前,用铅笔和刺针在羊皮纸上预先勾勒出精确的栏框、行距和页边距。这是一种严苛的手抄规范,保证了文本的垂直与水平的完美对齐。 栏宽的战略部署: 分析双栏布局(最常见)与单栏布局(常见于大型福音书或圣经)背后的原因,以及页边距(Margin)如何从简单的留白,演变为储存注释、图解或装饰花边的功能区。 2.2 文本的层级:字体与语法的交响 中世纪的书写字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地域不断演化,每种字体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从卡洛林小写体到哥特体: 追踪字体风格的演变,例如从清晰易读的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到为了在有限空间内塞入更多文字而演变出的尖锐、紧凑的哥特体(Textura)。 缩写符号的密码学: 深入解析抄写员为节省时间和材料而发明的复杂缩写系统(如连写、上标符号)。理解这些符号,是真正“阅读”中世纪手稿的关键,而非仅仅是“观看”。 --- 第三部分:图像的力量——圣像、象征与装饰的解读 手稿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其装饰元素——那些将纯粹文本转化为视觉盛宴的彩饰。本书将侧重于图像的含义而非绘制技法。 3.1 边饰(Borders)的生态学 手稿的页边(Margin)是抄写员展示创造力、并传达隐秘信息的地方。 “鬼怪”与“杂耍人”: 细致分析哥特时期,特别是在法国和佛兰德斯地区兴起的一种现象——“打滚的动物”、“奇形怪状的生物”和“杂耍人”出现在神圣文本的边饰中。这些图像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反映了世俗生活、民间迷信,甚至是对教会权威的微妙讽刺。 植物的语言: 探讨橡树叶、常春藤、百合花等植物元素在边饰中被系统性使用,它们各自代表的宗教教义(如永恒、纯洁)是如何融入阅读体验的。 3.2 饰写字母(Initials)的叙事功能 书卷的开端,往往由一个宏大、雕刻精美的字母所标志。这些饰写字母是微型的建筑和雕塑。 龙与圣徒的融合: 分析装饰性大写字母(如装饰体Initial)如何从简单的加粗,发展成为包含复杂场景的小型画作。这些图像往往是对紧随其后的文本内容进行视觉概括,是中世纪的“图文摘要”。 金箔的应用与光影的魔法: 探讨彩饰师如何通过打磨、镀金(Gilding)技术,让金箔在不同光线下产生动态的反射效果,象征着神圣之光穿透凡尘的意象。 --- 第四部分:流转与命运——手稿的社会历史 手稿的生命不终止于抄写室,它们是社会流动的商品、权力的象征和信仰的载体。 4.1 谁拥有知识?——赞助人与市场的形成 本书将追溯手稿从“私人定制”走向“小规模生产”的艰难历程。 修道院的图书馆与王室的珍藏: 分析不同类型的赞助人(如克吕尼修道院、勃艮第公爵)如何通过订制手稿来彰显其世俗或精神权威。 大学的兴起与“Pecia”制度: 探讨在巴黎和牛津等大学城,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学术需求,羊皮纸手稿是如何被分解成小部分(Pecia),租借给学生抄写的制度,这是知识普及化的早期尝试。 4.2 破损的证据:历史留下的物理印记 一本保存至今的手稿,必然经历过动荡。我们通过分析手稿的物理“伤痕”,来重建它的历史轨迹。 文字的涂抹与重写: 研究对异端思想或被废黜君主的文本进行物理性“抹除”的痕迹(Palimpsest),揭示意识形态斗争在物质层面的残留。 使用痕迹的解读: 分析被经常翻阅页面的磨损、水渍(可能来自蜡烛或意外)、以及后期注释者的笔迹,这些都是手稿作为工具而非仅仅是艺术品的直接证明。 --- 总结:触摸历史的厚度 《时间的织工:中世纪欧洲手稿的秘密世界》旨在提供一种深度的、跨学科的阅读视角。它要求读者将目光从“制作步骤”移开,聚焦于“意义的构建”。每一页羊皮纸,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档案,承载着中世纪工匠的心血、学者的思辨以及信仰的力量。通过理解手稿的物质性、结构性与象征性,我们得以真正触摸到那个被时间精心包裹起来的欧洲知识世界。 本书适合对中世纪艺术史、文献学、文化符号学,以及一切珍贵手工艺品抱有探索欲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又踏实的感觉。插图的排版非常用心,色彩搭配得既典雅又不失活力,完全没有那种廉价手工书的粗糙感。特别是那些细节图,几乎是微距级别的展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材料的纹理和工具的使用角度。我记得书里介绍了一种用牛皮纸做封面内衬的技巧,讲解得非常细致,从裁切的尺寸到边缘的粘贴处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实物照片佐证。而且,作者对于纸张特性的理解非常深入,提到了不同磅数和纤维方向对成书稳定性的影响,这对于想做出经久耐用作品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典。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让人对手工制作这件事产生了由衷的敬畏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本关于“物性美学”的鉴赏指南,推荐给所有注重工艺细节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不得不说,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魅力,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明书腔调。她似乎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深夜的、充满热情的匠人对话。尤其是在讨论“时间”在手工制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一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她提到,很多时候失败并非源于技术不足,而是因为心浮气躁,没有给胶水充分的干燥时间,或者在打磨时急于求成。这种对制作心态的引导,比任何具体的技巧传授都来得更深刻。我尝试着放慢速度,按照她所说的“让材料自己说话”的理念去操作,结果成品的手感和以前完全不同,多了一种“沉淀感”。这种关于“慢工出细活”的哲学思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操作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专注与耐心的生活哲学书,让人在纷扰的日常中找到一个可以安静下来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实操部分,尤其是关于线装工艺的介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度。我以前尝试过好几种不同的线装方法,但总是在处理书脊和固定首尾页时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里详细对比了法式蝴蝶装订和日式四孔装订的优劣,并且提供了精确的打孔定位图。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竟然包含了如何自制打孔定位尺的详细步骤!要知道,这小小的工具能解决多少手工爱好者的烦恼。我按照那个方法自己做了一个木质定位尺,打孔的精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且,作者对于不同线材(比如棉线、麻线、蜡线)在视觉效果和拉力上的差异也做了细致的横向比较,这为后续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发挥,而不是被既定的方案束缚。

评分

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手工书制作,但它对材料的涉猎范围之广,实在令人惊叹。我原以为它只会聚焦在纸张和布料上,没想到里面竟然有专门章节讲解如何处理和使用皮革边角料以及回收的旧地图来制作书签或内页。特别是关于“做旧”和“时间痕迹”的讨论,非常具有创意。作者分享了如何用稀释的咖啡或茶水为纸张着色,并介绍了如何利用低温熨烫来制造自然的褶皱纹理,让新做的书看起来仿佛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沉淀。这些“非传统”的材料处理技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手工书”边界的想象。它鼓励读者打破对“完美”的执念,转而追求一种带有故事感和瑕疵美的艺术表达,这对于追求独特风格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组织结构非常合理,完全是以一个新手友好型路线图来设计的。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抛出高难度技巧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地建立基础知识体系。开篇对各种工具(美工刀、裁切垫、骨推、打孔钳)的功能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的介绍,就用了好几页篇幅,细致到连如何正确握持美工刀才能避免手腕疲劳都有提及。随后才进入到最基础的折页和胶装练习,确保读者在进入更复杂的装订环节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基础的稳定性和平整度要求。这种严谨的、注重“打地基”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尝试后续章节时信心倍增,完全没有那种“看不太懂”的挫败感。对于那些真正想从零开始系统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流程设计简直是最佳的入门向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