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沟通,他们就像身上长满刺的小刺猬。你想拥抱那只小刺猬,是吗?但你也不想受伤害,没问题。本书通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与12条对话原则,教家长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相处,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并战胜困难,支持和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与自信。
GB2312;mso-bidi-font-family:楷体_GB2312;color:black'>2.坦诚沟通的三个基本要素:爱、信任和尊重。
3.如何找到松动的“砖”,拆掉隔阂的“墙”,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4.“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帮助孩子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简介布拉德·威尔考克斯是杨百翰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致力家庭教育研究,著有多本畅销书,他的儿童绘本Hip,Hip,Hooray for Annie McRea!还曾获得了*受儿童喜爱的图书奖。杰里克·罗宾斯,家里兄弟姐妹共七人,从小到大,他们兄弟姐妹相处得都很融洽。杰里克很愿意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目 录第一部分 增进沟通与交流
第一章 倾听他们的“哭泣”// 003
透过“墙”,抓住问题的本质/ 005
保持距离/ 007
极端行为/ 009
非言语信号/ 011
寻求关注/ 012
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013
找到“松动的砖”/ 014
第二章 拆掉“保护墙”,消除隔阂// 025
爱/ 026
信任/ 035
尊重/ 040
第三章 享受餐桌交谈的乐趣// 045
重视全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048
晚餐要分工/ 051
进餐时限制使用电子设备/ 053
给每人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与家人分享心事和经历/ 055
第四章 制定规矩//059
设定明确的期望值/ 061
制定了规矩,就必须执行到底/ 064
大方地表达赞赏/ 066
在私下里纠正错误/ 068
第二部分 克服逆境
第五章 谈论成长和性// 075
寻求正确的信息/ 079
保持坦诚的面对面交流方式/ 084
直言不讳/086
第六章 坦然面对令你*害怕的事情// 092
认为自己是*棒的/ 095
读出潜台词/ 098
建立自信/ 099
用自信战胜恐惧/ 101
第七章 警惕警示标签之外的危害// 106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剥夺你选择的权利/ 109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令人丧失自尊与自信/ 110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吞噬你的梦想/ 112
警告:饮酒和吸烟是万恶之源/ 113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制约朋友圈的发展/ 114
警告:饮酒和吸烟会伤害父母的心/ 116
“瘾”是可以戒掉的/ 117
第八章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21
吸取正面的经验和教训/ 123
承担责任/ 125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127
重整目标/ 129
第三部分 建立良好的自信与自尊
第九章 发现自我价值// 135
自尊和自信的内部和外部来源/ 137
实现个人价值/ 139
找到真正的自我/ 143
第十章 帮助孩子们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148
现实与理想/ 150
身体健康/ 152
攀比/ 155
外貌/ 156
第十一章 主动出击,不要被动接受// 160
培养主动的处事方法/ 165
效仿积极的事例/ 168
第十二章 结交朋友//173
尝试新鲜事物,发掘新潜能/ 176
帮助他人/ 178
挖掘自己的潜能/ 183
培养正面情绪/ 18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88
结 论 “我的意见很重要”
还记得拥抱刺猬的三项法则吗?// 192
“请多花些时间与我交流”// 196
“帮助我克服困境”// 198
“有你们的支持,我才会更自信”// 200
“请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 202
附 录// 205
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通常来说,孩子们的任何异常行为都是一种求助的信号。有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的表现一直很好,可是*近却突然开始经常赶不上校车。每次妈妈问她是不是准备好可以出发了,她都会说:“我马上就来。”可这之后,她就会一直磨蹭到校车开走了才从屋里出来,然后只好由妈妈送她去学校。
这位母亲想要跟女儿讲清道理,就跟她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懂得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了。妈妈不能像对待婴儿似的,整个早上都哄着你了,知道吗?”小女孩儿接受了妈妈的意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表现得都很好。
可惜好景不长,她又开始像之前那样故意错过校车了。妈妈也没有办法,只好跟女儿说:“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从来都不用我操心。这样吧,如果以后你再赶不上校车,我可以送你,但是你必须要给我钱。”
第二天早上,小女孩儿果然又没赶上校车,所以妈妈只能开车送她去学校了。她们到了学校之后,妈妈说:“你要给我三块钱,然后还得跟我说声谢谢。”
小女孩很生气,喊道:“坐出租车的时候,从来就不用跟司机说谢谢!”
妈妈没有让孩子下车,而是把车开走了,她想要和女儿好好谈一谈。母女俩聊了一会儿,小女孩儿终于肯跟妈妈说出心里话了。她说,*近自己在学校里过得很不开心。有一门新课程,她总是听不懂,所以就觉得自己很笨,而且上那节课的时候还有些男孩儿总是捉弄她。
通过和女儿的交谈,这位母亲终于找到了孩子的真正问题,听到了孩子的心里话,原来这件事本身跟坐不坐校车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关系。
所以,每当孩子们行为异常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倾听他们的哭泣”,弄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只有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我们才能找到他们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上那块“松动的砖”,真正融入到他们的世界里面去。
爱
一个孩子曾跟我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心情不好或是有事发生的时候,我希望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记得小时候,他经常会把我抱在怀里,那种感觉很好、很温暖。可是现在我长大了,他就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了。我并不是觉得爸爸不爱我了,只是有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让我感受到,他还是时刻关心和在乎我的。”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之所以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或许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出了差错。通常在家里,家长们似乎都会更善于扮的角色——给孩子们制定规矩,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并且只有在他们言听计从,可以出色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会向他们表示出认可和关爱,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爱护应该是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的,无论他们表现得好与坏、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是遭受了彻底的失败,我们对他们的爱是不该有所改变的。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的爱都应该是没有任何偏见的。这也是孩子们对我们树立起信任和责任感**安全保障。
……
对于孩子来说,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是*重要的。(在这里顺便说一件有趣的事儿——布拉德在参加另一个青年聚会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他上述的经历,于是在聚会之后,有意思的事儿发生了,又有人来找他说:“威尔考克斯先生,我们想邀请你参加我们的牛排和龙虾派对!”)
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爱,可是却很少会表达出来。但实际上,爱是应该用行动和语言展现出来的。
一个女孩儿在来信中,讲述了她和妈妈的一次从吵架到和好的故事:“和妈妈吵完架之后,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不再生我的气,”她写道,“可是还没等我想出办法,我们就和好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星期天的早上,妈妈给了我一个拥抱,还对我说了句‘妈妈爱你’。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和一句话,似乎突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吵架给彼此带来的伤害,一瞬间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抚摸是表达爱的*重要的方式之一。跟许多成年人不同,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甚至是渴望被抚摸。专家指出,对于小孩子来说,抚摸就像是他们对食物或是水的需求一样,是*基本的生活需要。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却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随意地表达感情不符合我的一贯作风。”可是专家也指出,即使是对于成年人,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抚摸仍是交流与沟通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不应该因为长大了就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感情——也就是爱。nt-size:12.0pt'>
从一个多年陪伴孩子的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慰藉是它对“父母的自我关怀”的强调。它非常坦诚地承认了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疲惫、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很多育儿书都在鼓吹父母要完美,这反而加剧了我们的焦虑。但这本书非常有人情味地指出:一个状态稳定的、内心平静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岛”。作者建议家长们要学会给自己设置“情感防火墙”,并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五分钟充电法”,用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我尤其喜欢她对“不完美育儿”的释义——真正的爱,是接纳自己和孩子都有局限性。这种接纳,让我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让我敢于承认自己有时也会感到不耐烦。当我不再苛求自己必须是那个永远充满耐心的圣人时,我反而能更轻松、更真实地与孩子相处。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才是培养出快乐、自信孩子的真正秘诀,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和行动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如何跟孩子好好说话”的书太多了,很多都雷同,无非是换汤不换药地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技巧。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剖析了“界限感”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它没有一味鼓吹无条件的接纳,而是非常现实地指出,爱和尊重必须建立在互相理解彼此边界的基础之上。例如,书中对比了两种处理孩子发脾气的场景,一个是通过强势压制,另一个则是通过设定清晰但充满同理心的界限来引导。这种对比非常具有启发性。我过去总觉得,爱孩子就应该包容他们所有的情绪爆发,但读完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包容不是放任,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框架,让孩子知道,即使你愤怒,我也依然爱你,但这种愤怒不能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为代价。这种平衡感,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家长在“爱”与“规矩”之间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不再是疲于奔命地在“慈爱”和“严厉”之间摇摆不定,而是形成了一种更为稳健的育儿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趣,那种带着点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视觉感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这种看似“反直觉”的书名很感兴趣,毕竟谁会真的想去拥抱一只带刺的动物呢?这立刻让我联想到,在教育和亲子关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面对那些看似难以亲近、充满防御的孩子时,需要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拥抱”方式。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沟通技巧时,那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她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口吻,而是更像一位走过很多弯路、最终找到了平衡点的伙伴,分享的案例也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琐碎场景。比如,关于孩子在学校受挫后如何引导他们表达真实情绪的那一部分,我的感触尤其深。我发现自己过去常常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个倾听的空隙。这本书提醒我,有效的沟通不是说教的倾泻,而是一场耐心而细致的“解码”过程,你需要先放下自己的期待和评判,才能真正看到刺猬尖端下的柔软。这种内省和反思,远比一些空洞的“积极育儿口号”来得更有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互动时的语速和语调,那种微妙的非语言信号,才是建立信任的真正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读起来有一种雨后清晨的空气感,不急不躁,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时,那种科学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她没有把孩子塑造成等待被拯救的“无知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积极探索世界的“小科学家”。这种视角转换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开始学着用更侦探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那些看似“捣乱”的行为——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探索欲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当孩子执意要把所有玩具堆到书桌上时,我过去可能会立刻制止,现在我倾向于问:“你在搭什么很重要的东西吗?” 这种简单的提问,瞬间把对抗变成了合作。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把“沟通”这个动作,从一种应激反应,提升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关系构建工程”。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即插即用的脚本,而是一套可以让你根据孩子的“独特性”进行自我调试的底层逻辑,这才是真正的高级育儿指南。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系统性思维的人,很多情感导向的书籍对我来说总觉得有些虚浮。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却出乎意料地有条理,它将复杂的亲子互动分解成了几个易于掌握的核心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的步骤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的命名艺术”那一章。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帮助孩子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生气了”的表层状态。通过提供更丰富的词汇(比如“沮丧”、“失望”、“被忽视”),我们实际上是在赋予孩子控制情绪的工具。这种系统化的训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期望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复杂的情绪,这和教他们认字写字一样,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虽然还是会有情绪,但表达的清晰度明显提高了,这极大地减少了因误解而产生的摩擦。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可以列为家长必备的“工具箱”之一,扎实而可靠。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满意
评分好
评分满意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