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教鑑賞:古錢幣 繁体台湾原版书籍

榮寶齋教鑑賞:古錢幣 繁体台湾原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钱币
  • 钱币收藏
  • 荣宝斋
  • 古玩
  • 鉴赏
  • 台湾原版
  • 繁体
  • 收藏
  • 钱谱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龙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龍圖騰
ISBN:9789865850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63243124

具体描述


 
 
 
书名: 榮寶齋教鑑賞:古錢幣 ISBN: 9789865850241
图书定价: 70.00 规格: 18*19cm
作者: 劉 韞 周錦屏 页数: 156
出版社: 龍圖騰 装帧: 平裝
出版时间: 2013-11-02 正文语种: 繁体
 
 
試讀
中國貨幣文化源遠流長,現今發現的我國早的貨幣在哪裡?你是否瞭解我國貨幣的起源?
中國錢幣大致可分古錢、銀幣、銅元及紙幣四大門類。其中,古錢是錢幣收藏的大宗,從五千年前的貝幣一直到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的範疇。
據古籍記載,我國早的貨幣有金、銀、銅、玉、貝殼、龜甲等。從考古發掘資料可知,貝在商代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鄭州早商墓中發現了用貝隨葬現象。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用貝隨葬現象更加普遍,一般小型墓葬隨葬海貝至少一枚,多至數十枚。墓葬中貝多置於死者口中、手內、腳下或成堆堆放。墓葬規格越高,隨葬貝的數量越多。著名的殷墟5號墓(婦好墓)隨葬海貝多達6000餘枚。這種用貝隨葬的習俗在中原地區一直延續至春秋晚期。另外西周金文中還有許多以貝賞臣的例子,如1973年遼寧朝陽喀左窖藏銅器出土銅方鼎的銘文中有賜貝「朋二百」的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青銅仿貝(西元前14~前11世紀),則完全仿大孔式海貝製作,應是中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目前所發現的資料表明,商周墓中出土之貝多為學名為「貨貝」的海貝,背部有人工穿孔,可以穿繫,年代較晚者背部經過磨銼。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安陽殷墟晚商墓中曾出土少量無文銅貝。1971年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晚商墓中與車馬器同時出土有無文銅貝109枚,而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山西侯馬上馬村13號墓還發現了包金銅貝。以上幾座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葬皆屬春秋中期。這些銅鑄幣,在商周時代是否具有青銅鑄幣的職能,目前學術界見解不一,但現有資料表明,真正的金屬鑄幣大約始於西周至春秋(約西元前800~前700年)時期。從考古資料看,早出現的金屬鑄幣是在王畿(即周王室領地)、三晉地區流行的,由農業工具「鏟」演變而來的空首布,後來空首布逐漸演變成各種平首布;約自春秋晚期開始,在燕、齊、趙等地還鑄行有不同形制的刀幣,並一直流行至戰國時期。布幣、刀幣,是在金屬器出現和生產力提高而轉向對生產工具崇拜的情況下產生的,它們已不是實物貨幣,只是在名稱、形制上仍帶有一定的實物痕跡,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貨幣;圓形有孔的錢出現較晚,大約自戰國中晚期開始在各國流行,已完全具備了貨幣的合理要素。這種形制的鑄幣後來為歷代所沿用,成為錢幣的主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時期在南方的楚國曾流行銅質仿貝,且有黃金鑄幣,這是獨特的,有別於中原地區的。
一部濃縮的中國金銀器發展史,正是中國金銀匠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融合各民族傳統金屬工藝精華,同時借鑑異域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逐步摸索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銀工藝,使審美與實用、造型與裝飾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並使之成為反映上流社會審美趣旨與文化傾向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成就足以和地中海區域與古代美洲的金銀製品鼎足而三,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內容簡介
從五千年前的貝幣至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範疇。
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不同於前代的差異。
中國古代金屬幣長期採用鑄造生產,直至清代末年才以機製工藝而取代。
半兩錢始創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至漢武帝元狩五年止。
古錢界的「三絕」:新莽錢、宋徽宗錢、金章宗錢。
中國古代貨幣依性質劃分,可分為實物貨幣、金屬稱量貨幣、紙幣三種。
在中國歷史上,海貝、穀、帛、工具、農具等生活必需品都曾經取得過實物貨幣的資格。
金屬稱量貨幣有刀幣、布幣、銅貝錢、圜幣(圓形圓孔錢)、方孔圓錢等五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青銅質的方孔「半兩」圓錢推行至全國,此後,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紙幣的淵源可追溯到唐代的「飛錢」,以後的宋、金、元、明、清皆有使用,有可兌現及不能兌現兩種,嚴格地講,可兌換硬通貨的稱鈔票,否之稱為紙幣。
歷史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曾一再遷移,又有幾次大動亂時期,出現幾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加上全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形成了中國古代貨幣的地方性特徵。
收藏者可根據這些地域特徵進行有針對性的搜集。



書籍重點
中國錢幣大致可分古錢、銀幣、銅元及紙幣四大門類。其中,古錢是錢幣收藏的大宗,從五千年前的貝幣一直到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的範疇。從古錢幣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國冶煉技術的進步,穩定的政治給予貨幣流通使用的環境。藉由古錢幣的蒐集,可以讓我們對中國歷史有一清楚的了解。因此古錢幣的蒐集,可以說是集知識、藝術、投資於一體的興趣。
作者簡介
 
 
劉 韞?周錦屏
 
 
目錄
01 中國貨幣文化源遠流長,現今發現的我國早的貨幣在哪裡?你是否瞭解我國貨幣的起源?
02 初涉古錢收藏應具備哪些基礎知識?所應瞭解的古錢學的基本專業術語有哪些?
03 我國古代貨幣有多少種?有哪些地方性特徵?收藏者如何掌握?
04 中國古錢鑄造工藝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05 如何利用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來進行古錢的收藏?
06 先秦古幣的辨識知多少?
07 半兩錢探窺具體情況有哪些?
08 兩漢五銖的斷代是怎樣的?
09 如何辨別真假莽錢?
10 如何辨別六朝小錢及稀見幣呢?
11 如何辨別開元通寶錢?
12 如何辨別五代十國珍泉?
13 精美的北宋徽宗鑄幣有哪些特徵?
14 遼、金幣有哪些特徵?
15 元代具特色的「至正之寶」權鈔錢有哪些特徵?
16 統稱「通寶」的明代銅錢是怎樣的?
17 林林總總的清代錢幣都有哪些?
18 如何鑒別太平天國錢幣特徵?
19 中國古錢中的非正用品—花錢是怎樣的,如何區分?
20 中國古幣對周邊國家影響巨大,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先後受中國影響鑄造了方孔圓錢,收藏中如何區分? 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21 如何界定偽錢的不同含義呢?
22 古錢的銅質和鏽色是怎樣的.如何利用銅質和鏽色進行真偽鑒定?
23 如何辨別古錢的偽作?
24 目前錢幣市場作偽現象嚴重,有何特點?

25 近年來市場上曾見到一些工藝,足以亂真的高仿雕母錢,這批高仿品是怎樣製作出籠的?雕母錢的工藝特徵是什麼?收藏中如何進行真偽識別?

26 中國古錢有哪些大名譽品呢?
27 古錢投資存在著哪些風險?哪些古幣的增值空間相對較大?
28 古錢的知識含量大,年代跨度久遠,普通收藏愛好者從何入手?是集中精力收藏大名譽品.還是進行系統收藏?收藏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29 古錢研究由來以久,我國古代錢學著錄有哪些?是否需要通讀?一般收藏者應如何選擇?
30 古錢的整理與保管是廣大古錢愛好者又一關心的大問題,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整理與保管呢?
 



《中国历代钱币珍赏》 作者: 王金福 出版社: 台湾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民国八十七年(2008年) --- 内容简介 本书《中国历代钱币珍赏》是一部由资深钱币学者王金福先生倾力撰写,由台湾文史出版社于民国八十七年精心出版的钱币学专著。本书以极其严谨的考据精神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为海内外钱币收藏家、历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而深入的鉴赏指南。全书共分十二章,近千页篇幅,内容涵盖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货币体系演变的关键脉络与重要实物样本。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深厚的史料基础,结合作者数十年的实物观察与考证经验,力求在学术深度与普及实用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它并非简单的图录汇编,而是将钱币置于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的综合性研究。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先秦至汉代)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货币的源头。第一章详细剖析了先秦时期的铸币形态,重点阐述了布币、刀币、圜钱及蚁鼻钱的形制、地域分布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象征。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出土实物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经济独立性的体现。 第二章聚焦于秦汉大一统货币的建立。详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的里程碑意义,重点分析了“半两”钱的铸造工艺、文字特征与流通范围。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汉代货币的演变,从“五铢钱”的标准化推广及其对后世数百年货币制度的影响,到西汉末年王莽的多次币制改革——包括“国宝金匮直万”等奇特形制钱币的出现,展示了帝国鼎盛与衰落时期货币政策的波动。 第二部分:转型与革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第三章处理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货币混乱现象。作者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多政权并存的铸币特点,包括南朝的“宋元通宝”和北朝的钱文风格差异,探讨了地方割据如何导致货币形制和含铜量的剧烈变化,以及“剪边钱”等特殊现象的成因。 第四章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专门解析了隋唐盛世的货币体系——“开元通宝”。王金福先生对“开元通宝”的标准化、文字的艺术性及其“通宝”这一钱文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书中不仅收录了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开元通宝”版别,还探讨了唐代铸钱的官局制度及其对后世的示范作用。 第三部分:多元化与地方性(宋辽金元) 第五章和第六章着墨于宋代的钱币大发展。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货币种类最为丰富、铸造技术最为成熟的时期。作者系统介绍了宋代铜钱的演进,从早期的“太平通宝”、“景德元宝”,到“皇宋通宝”的多种书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的起源、发行制度、回收机制以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梳理和实物分析,是研究中国早期纸币的权威参考。 第七章探讨了与宋并立的辽、金、西夏的铸币特征。本书区分了契丹、女真族群的文化对钱币设计的影响,例如辽代钱文的古朴风格和金代“大定通宝”的端庄大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当时中国北方经济地理的视角。 第八章聚焦于元代。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统治下推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宝钞”的纸币体系,以及铜钱的铸造特点,探讨了蒙古人对传统汉地铸币体系的继承与改造。 第四部分:集权与终结(明清) 第九章深入剖析了明代的钱币制度。本书详述了洪武年间“洪武通宝”的初铸及其后期的“大明宝钞”的泛滥与贬值,以及永乐、宣德时期铜钱的铸造情况。重点对比了明代官方铸币与民间私铸钱币的差异,以及“宝钞”最终退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至十二章是关于清代钱币的集大成研究。王先生系统梳理了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的版别之多,细致区分了满文、汉文的铸造差异,以及不同省局铸钱的特点。书中对“乾隆通宝”的“重宝”、“之宝”系列,以及不同年号钱的版式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图版对照。 第十一章特别关注清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趋势,详细解读了“关平银元”、“龙洋”、“鹰洋”等机制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方孔钱时代的终结。本书也收录了部分早期珍稀的机制币样钱和地方试铸币。 第十二章作为总结,探讨了钱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包括钱币的择吉避凶寓意、钱币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以及钱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历程。 鉴赏特色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尽的史料整理,更在于其严谨的鉴赏标准。每一种重要钱币均配有高清的实物照片或拓片,并附有精确的尺寸、重量、材质分析及文字释读。作者特别强调了版别学的细微之处,如钱文的笔画差异、钱背符号的含义、穿口的处理方式等,为读者提供了判断钱币真伪、区分年代和局铸造特征的实用工具。 《中国历代钱币珍赏》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书法艺术史、冶金技术史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以钱币为载体,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来的经济脉动与政治风云。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接觸到與「榮寶齋」相關的書籍,總能感受到那份沉澱的歷史厚重與精湛的文化技藝。這次看到這本關於古錢幣的鑑賞指南,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古錢幣不僅僅是過去的貨幣,它們更是濃縮的歷史符號,是承載著時代變遷與文化傳承的無聲證人。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真正地「看懂」一枚古錢幣,理解它所蘊含的意義。我期待它能提供給我一套循序漸進的鑑賞方法,從錢幣的材質、重量、大小,到其上鑄造的文字、圖案,甚至是什麼樣的工藝,都能有清晰的講解。我想知道,為何有些錢幣看起來如此樸實,卻能價值連城?又為何有些錢幣,即使保存完好,價值卻相對有限?這本書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一條學習古錢幣鑑賞的明路,我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錢幣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在這個領域中,逐步累積知識與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發現更多古錢幣的獨特魅力。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繁體中文的書籍總能帶給我一種特別的歸屬感。而「榮寶齋」這個響亮的名號,更是無需多言,便代表著對藝術品和古物的嚴謹態度與專業眼光。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充滿濃厚興趣,而古錢幣,在我看來,是最能直觀地反映一個時代經濟狀況、政治制度,甚至是民眾生活習俗的載體。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啟蒙導師,引導我從一無所知的狀態,逐步掌握鑑賞古錢幣的基礎知識。我想了解,一枚錢幣的價值,究竟是如何被評定的?是其稀有程度?保存狀況?還是歷史意義?這本書的內容,能否讓我學習到如何欣賞錢幣的藝術之美,辨識出不同朝代的特徵,甚至對一些傳世的珍稀古幣,能有初步的認識?我希望它能在我心中播下一顆對古錢幣鑑賞的種子,讓我未來有機會深入探索這個迷人的領域。

评分

每一次翻開一本新書,我都像是在展開一場未知的探險,而《榮寶齋教鑑賞:古錢幣》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踏入了一座莊嚴的知識殿堂。榮寶齋這個名字,在我的心中早已與精緻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傳承劃上了等號,所以我對這本關於古錢幣的鑑賞指南,抱持著極高的期待。我個人對於歷史文物的興趣,並非僅止於表面的光鮮亮麗,更嚮往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人文價值。古錢幣,作為一種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實物,其形態、紋飾、材質,甚至每一個細小的磨損,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訊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從一個門外漢,逐漸培養出鑑賞古錢幣的基本功,了解不同時期錢幣的鑄造特色,識別出它們的獨特之處。我想知道,那些銅綠斑駁、古樸無華的錢幣,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流通、交換、乃至象徵權力和信仰的重要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鑑賞指南,更像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歷史教科書,引領我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坦白說,我對古錢幣的了解,過去一直停留在非常基礎的層面,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認為它們就是舊時的錢。但「榮寶齋」這三個字,像是一個神奇的符號,預示著這本書絕非等閒之輩,它很可能將我帶入一個我從未想像過的精彩世界。繁體中文的呈現,讓我感到非常舒服,那種線條的優雅和文字的韻味,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享受。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如何能夠從一枚小小的古錢幣中,解讀出如此多的歷史奧秘?是從它的材質、重量,還是上面的文字圖案?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學習到一套系統性的鑑賞方法,能夠辨別出不同時代的錢幣風格,理解它們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地位。這本書的出現,彷彿是為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視野,讓我能夠用更專業、更深入的眼光,去審視那些沉睡在時光中的文物。我渴望透過這本書的引導,能夠培養出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不再是機械地記憶,而是能夠真正地「看懂」一枚古錢幣背後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沉靜而珍貴的感覺,濃郁的書香味似乎能透過紙張撲鼻而來,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一探究竟。封面上「榮寶齋」這個名字,就足以讓人聯想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彷彿承載著歷史的重量。而「古錢幣」這個主題,更是引人入勝,每一枚小小的錢幣,都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一個時代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濟、藝術和文化資訊。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歷史文物充滿好奇,又對古錢幣的魅力躍躍欲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寶藏之門。繁體中文的排版,更添一份親切感,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古意的年代,去感受錢幣在手中流轉時,那份歷史的溫度與厚重。我期待這本書能引導我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讓我能夠從錢幣的細節中,窺見更廣闊的歷史畫卷,理解它們在不同朝代和文化中的意義與價值,甚至能初步辨識出一些古錢幣的真偽,從而開啟一段屬於自己的古錢幣鑑賞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